10产品的贮存和运输 10.1应根据产品特点和卫生需要建立仓储制度,选择适宜的贮存和运输条件。 10.2贮存 、运输和装卸食品添加剂的容器、工器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降低产品受到污染的风险。 10.3贮存和运输过程应根据产品特性,采取防尘、防潮、防晒等防护措施,防止产品受到不良影响。 10.4危险化学品应由专人负责保管,其贮存和运输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1 产品追溯和召回管理 应建立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全程可有效追溯和产品召回制度,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12培训 12.1应建立食品添加剂生产相关岗位的培训制度,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做好培训记录。 12.2 从事生产、检验等相关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上岗。 12.3涉及危险化学品相关操作的岗位人员应当经过危险化学品知识培训。 12.4涉及菌种保存、扩大培养相关操作的岗位人员应进行微生物和菌种相关知识培训,并具有相应技能。 12.5当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更新时,应及时开展培训。 13管理制度和人员 13.1管理制度 13.1.1企业应制定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13.1.2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应与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种类特性相适应,应根据生产实际和实施经验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3.1.3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的企业还应有相应防护、处置等制度。 13.2 人员要求 13.2.1 企业应具有与所生产食品添加剂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检验人员。 13.2.2企业负责人应当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质量安全管理知识。 13.2.3 产品质量负责人应具有产品生产及质量.卫生管理经验,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掌握质量安全管理知识、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关的安全标准。 13.2.4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规范,能够判断潜在的危险,采取适当的预防和纠正措施,确保有效管理。 13.2.5专业技术人员应当熟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相关质量安全标准,并具备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食品添加剂质量安全知识。 13.2.6操作人员应当掌握本职岗位的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或配方等工艺文件的相关要求,能够熟练操作本岗位设备。 13.2.7检验人 员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质量安全知识和检验技能,了解检验方法、过程,能够独立完成检验工作。 14 记录和文件管理 14.1 记录管理 14.1.1应建立记录制度,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中采购、加工、贮存、检验、销售等环节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应完整、真实,确保对产品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可进行有效追溯。 14.1.1.1 应如实记录原料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14.1.1.2 应如实记录食品添加剂的加工过程、产品贮存情况及产品的检验批号、检验日期、检验人员、检验方法、检验结果等内容。 14.1.1.3 应如实记录出厂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检验合格单、销售日期等内容。 14.1.1.4 应如实记录发生召回的产品名称、批次、规格、数量、发生召回的原因及后续整改方案等内容。 14.1.2 原料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产品出厂检验记录应由记录和审核人员复核签名,记录内容应完整。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14.2应建立文件的管理制度,对文件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各相关场所使用的文件均为有效版本。 14.3 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信息系统) ,进行记录和文件管理。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不同食品添加剂生产形式的食品安全控制要求指南 食品添加剂的原料来源广泛,包括食品原料和非食品原料甚至是危险化学品。同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形式和生产工艺也非常复杂多样,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动植物等天然原料提取法、生物发酵法,以及物理混合法等基本方法,以及上述方法的交叉、混合使用。 附录A举例针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的不同生产形式提出了相应的控制要求,以期为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选址、厂房和生产工艺布局、清洁区域确定等提供指导与帮助,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因素参照执行,详见表A.1。 A. 1应根据食品添加剂生产的不同形式及设备与设施特点,设置相应的厂房,并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实施与改进。 A.2 无论何种生产形式,食品添加剂终产品的包装环节、贮存、运输环节应能保证食品添加剂产品的品质以及避免交叉污染,并能最终保证食品终产品的卫生与食品安全。 表A.1不同食品添加剂生产形式的食品安全控制要求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