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血液运输箱 4.3.2.1运输箱按控温方式分为蓄电池控温和蓄冷剂控温两种。 4.3.2.2外观和内壁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箱体在盖合后整体密闭, 能防尘、防雨、防滑; b) 箱体外观和内壁表面光洁平整无裂痕,能防止液体渗漏,易于清洁和消毒。 4.3.2.3箱体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箱体不变形; b) 内部材料不自发产生有害气体。 4.3.2.4运输箱和蓄冷剂的使用参照厂商使用说明书。运输箱和蓄冷剂应保持清洁状态。 4.3.2.5应在投入使用前对运输箱的保温性能进行确认,保温时长应符合预期使用要求(确认方法见附录A)。 4.3.2.6运输箱应有相应的标识,标识应完整、清晰,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血站或医疗机构名称; b) 最大承重质量; c) 放置方向、防摔、防晒、防雨; d) 最多叠放层数; e) 血液的品名、运输温度。 4.4运输记录 全血及成分血运输过程中应有可供追溯的记录,记录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运输箱或温控车辆编号; b) 血液的品名、数量、规格; c) 血液启运地和运输目的地; d) 运输过程温度记录; e) 血液运输日期、时间、运输人员签名; f) 血液接收日期、时间、接收人员签名。 4.5监控 4.5. 1过程监控 4.5.1. 1运输 血液前检查运输设备的性能和运行状态,应符合以下的要求后,方可运输: ——温控车辆和蓄电池控温的运输箱,车厢或箱体内的显示温度(空气温度)符合本标准第4. 1条的要求; ——蓄冷剂控温的运输箱,蓄冷剂的配置和使用符合厂商的使用说明或确认结果。 4.5.1.2从以下方式中选择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式确定运输过程的温度(运输设备内的空气温度或全血及成分血表面温度)符合本标准第4. 1条的要求: ——运输全过程的实时温度记录(使用温度记录仪的按生产厂商使用说明进行记录); ——抵达时的温度。选择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式确定抵达时的温度: ●记录运输设备的显示温度; ●使用表面温度测定仪检测全血及成分血表面温度(按生产厂商使用说明进行检测)。 ——运输时间在运输箱保温性能确认的时长范围内。 4.5. 1.3运输箱在使用过程中外表面出现流水状凝露,应对该运输箱的外观、密闭性等进行检查,必要时重新进行保温性能的确认(确认方法见附录A)。 4.5.2设备性能和生物学监测 4.5.2.1监测频次:每月一次。 4.5.2.2监测数量: 随机抽检4个(不足4个的全部监测)。 4.5.2.3监测项目应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a)温度监测。 随机抽取温控车辆或运输箱进行检测,应符合本标准第4.1条的要求(测定方法见附录B) ; b)生物学监测。按照GB15982规定的方法,对血液运输车辆内壁或运输箱的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内壁表面菌落数应小于或等于10 CFU/c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