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蚕茧拼音Cán Jiǎn 别名家蚕茧 来源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家蚕Bombyx mori L.,以除去茧蛹的茧入药。 生境分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功能主治清热止血。 主治疮肿无头,血淋疼痛,大便下血,妇人血崩。用量1~3钱。 血友病,牙龈出血,紫斑,鼻衄。蚕茧烧存性,研细,每服1钱,每日2次。 亦作外伤出血的止血剂。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蚕茧拼音Cán Jiǎn 别名蚕衣(《说文》),茧黄(《圣惠方》),蚕茧壳(《药材资料汇编》)。 出处《纲目》 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茧壳。 生境分部全国养蚕地区均产。 性状呈长椭圆形,或中部稍缢缩,长约3~4厘米,直径1.7~2.1厘米。表面白色,有不规则皱纹,并有附着的蚕丝,呈绒毛状。其内壁的丝纹很有规律。质轻而韧,不易撕破。未经羽化的蚕茧,内有黄棕色的蚕蛹1枚以及成蛹前脱下的淡棕色、皱缩的蚕皮。 化学成分用鲁桑叶饲育的蚕,其茧的化学组成如次:水分1.40%,灰分1.14%,蛋白质97.34%,醚溶性浸出物0.26%,纤维0.39%。 蚕茧主要是由纤维状蛋白质"丝纤蛋白",外包以另一种蛋白质"丝胶蛋白"粘结而成,此外尚含少量油脂类、色素、无机物等等。在生丝中,丝纤蛋白约占70%,丝胶蛋白约占22%。丝纤蛋白是一种角蛋白,其组成氨基酸,以甘氨酸、丙氨酸为最多,此二氨基酸的氮,约占总氮的80%。10万克丝纤蛋白所含氨基酸如次(物质后数字,是克分子数):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缬氨酸29,亮氨酸7,异亮氨酸9,丝氨酸157,苏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赖氨酸4,组氨酸2,精氨酸6,天门冬氨酸17,谷氨酸13,共计1297个克分子。丝胶蛋白亦是角蛋白,其组成氨基酸大体上与丝纤蛋白相似,微异处在于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较少;丝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较多。茧又含游离氨基酸50毫克%(以甘氨酸计)。 蚕茧含油蜡状物质,由伯醇类、固体脂肪酸、石蜡及液体脂肪酸所构成。又含谷甾醇(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 黄茧所含色素有各种胡萝卜素衍生物,而它们也是黄橙、粉红、棕灰等色的茧的色素。绿茧的色素,有些与黄酮有关,有些与叶绿素有关,特别是野蚕茧。茧色素种类颇多,有人从绿蚕茧分出7种有黄绿色萤光的色素及2种黄棕色萤光的色素;又有人分出9种黄色萤光色素,它们都是黄酮类的葡萄糖甙。 各种蚕茧,每克含铁10.08~49.16微克及相当多的氟。每公斤白茧含锰7.06毫克,黄茧含8.48毫克。每克白茧含锌3.19微克,黄茧含3.67微克。 药理作用蚕蛾的茧有拟胆碱作用。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处理过的蚕茧的90%乙醇提取物对麻醉猫的血压、离体豚鼠回肠及家兔十二指肠上均呈现胆碱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标本上,对横纹肌无作用。 炮制将蚕茧剪开,去尽内部杂质。或置罐内,煅存性用。 性味《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疮,痈肿。 《纲目》:"烧灰酒服,治痈肿无头,次日即破;又疗诸疳疮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饮,止消渴,反胃,除蛔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①治肠风,大小便血,淋沥疼痛:茧黄、蚕蜕纸(并烧存性)、晚蚕沙、白僵蚕(并炒)等分。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用米饮送下,日三服。(《圣惠方》茧黄散) ②治消渴:煮蚕茧汤,每服一盏。(《朱氏集验医方》) ③治小儿因痘疮余毒,肢体节骱上有疳蚀疮,脓水不绝:出蛾绵茧,不拘多少,用生白矾捶碎,实茧内,以炭火烧,矾汁干,取出为末。干贴疳疮口内。如肿作痛,更服活命饮。(《小儿痘疹方论》绵茧散) ④治反胃吐食:蚕茧十个。煮汁,烹鸡子三枚食之,以无灰酒下,日二服。(《普济方》) ⑤治口糜:蚕茧烧灰,调蜂蜜,抹口内。(《泉州本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蚕茧拼音Cán Jiǎn 英文名Silk Cocoon 别名蚕衣、茧黄、绵蚕、蚕茧壳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蚕茧,方书多用,而诸家本草并不言及,诚缺文也。近世用治痈疽代针,用一枚即出一头,二枚即出二头。煮汤治消渴,古方甚称之。丹溪朱氏言此物能泻膀胱中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故能止渴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蚕蛾科动物家蚕蛾的茧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mbyx mori L. 采收和储藏:夏月收集孵化出蚕蛾的茧壳,晒干。 原形态家蚕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鳞片。体长1.6-2.3cm。翅展3.9-4.3cm。体翅黄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有鳞毛稍长。雌蛾腹部肥硕,末端钝圆;雄蛾腹部狭窄,末端稍尖。幼虫即家蚕,体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有一尾角。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我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资源分布:分布很广。 性状性状鉴别,蚕茧长椭圆形或中间稍缢缩,长3-4cm,直径1.7-2.1cm。表面白色 或淡黄色,有不规则皱纹,并有附着的蚕丝,整形绒毛状。其内壁的丝很有规律。体轻而韧,不易撕裂。微有腥气,味淡。 化学成分用鲁桑叶饲育的蚕,其茧的化学组成如次:水分1.40%,灰分1.14%,蛋白质97.34%,醚溶性浸出物0.26%,纤维0.39%。蚕茧主要是由纤维状蛋白质丝纤蛋白(Fibroin),外包以另一种蛋白质丝胶蛋白(Sericin)粘结而成,此外尚含少量油脂类、色素、无机物等等。在生丝中,丝纤蛋白约占70%,丝胶蛋白约占22%。丝纤蛋白是一种角蛋白,其组成氨基酸,以甘氨酸、丙氨酸为最多,此二氨基酸的氮,约占总氮的80%。105g丝纤蛋白所含氨基酸如次(物质后数字,是克分子数):甘氨酸578,丙氨酸381,缬氨酸29,亮氨酸7,异亮氨酸9,丝氨酸157,苏氨酸12,酪氨酸67,苯丙氨酸8,脯氨酸5,色氨酸2,赖氨酸4,组氨酸2,精氨酸6,天门冬氨酸17,谷氨酸13,共计1297个克分子。丝胶蛋白亦是角蛋白,其组成氨基酸大体上与丝纤蛋白相似,微异处在于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较少;丝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较多。茧又含游离氢基酸50mg%(以甘氨酸计)。蚕茧含油蜡状物质,由伯醇类(C28-C32)、固体脂肪酸(C26-C32)、石蜡(C25-C31)及液体脂肪酸所构成。又含谷甾酵(成葡萄糖甙)及蛇麻脂醇(Lupeol)。黄茧所含色素有各种胡萝卜素衍生物,而它们也是黄橙、粉红、棕灰等色的茧的色素。绿茧的色素,有些与黄酮有关,有些与叶绿素有关,特别是野蚕茧。茧色素种类颇多,有人从绿蚕茧分出7种有黄绿色萤光的色素及2种黄棕色萤光的色素;又有人分出9种黄色萤光色素,它们都是黄酮类的葡萄糖甙。各种蚕茧,每克含铁10.08-49.16μg及相当多的氟。每公斤白茧含锰7.06mg,黄茧含8.48mg。每克白茧含锌3.19μg,黄茧含3.67μg。 药理作用蚕蛾的茧有拟胆碱作用。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处理过的蚕茧的90%乙醇提取物对麻醉猫的血压、离体豚鼠回肠及家兔十二指肠上均呈现胆碱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标本上,对横纹肌无作用。 炮制将蚕茧剪开,去尽内部杂质。或置罐内,煅存性用。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脾经 功能主治止血;止渴;解毒疗疮。主肠风便血;淋痛尿血;妇女血崩;消渴引饮;反胃叶食;痈疽脓成不溃;疳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 ;或研末。外有:适量,烧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复方①治肠风,大小便血,淋沥疼痛:茧黄、蚕蜕纸(并烧存性)、晚蚕沙、白僵蚕(并炒)等分。为末,入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用米饮送下,日三服。(《圣惠方》茧黄散)②治消渴:煮蚕茧汤,每服一盏。(《朱氏集验医方》)③治小儿因痘疮余毒,肢体节骱上有疳蚀疮,脓水不绝:出蛾绵茧,不拘多少,用生白矾捶碎,实茧内,以炭火烧,矾汁干,取出为末。干贴疳疮口内。如肿臖作痛,更服活命饮。(《小儿痘疹方论》绵茧散)④治反胃吐食:蚕茧十个。煮汁,烹鸡子三枚食之,以无灰酒下,日二服。(《普济方》)⑤治口糜;蚕茧烧灰,调蜂蜜,抹口内。(《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纲目》:烧灰酒服,治痈肿无头,次日即破;又疗诸疳疮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饮,止消渴,反胃,除蛔虫。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