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4-4-30 18:05| 发布者: 医智宝| 查看: 377| 评论: 0

摘要: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 “三因制宜、辨证论治” “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等,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论、宇宙论和认识论,是打开中华文 ...
 

2023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中均有典型体现。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 “三因制宜、辨证论治” “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等,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论、宇宙论和认识论,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也是上述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典型承载和诠释者。

 

中医药文化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我们知道,中医有诸多学派,学派传承更具有连续性特征。比如,以《黄帝内经》为根本形成了医经学派,也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医经学派的著名人物和代表作品有扁鹊和《难经》、华佗和《中藏经》、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全元起和《内经训解》、杨上善和《太素》、王冰和《黄帝内经素问注》、吴崑和《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张介宾和《类经》等。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仍是以《黄帝内经》为主要依据,体现了较强的连续性。

再如,以《伤寒杂病论》为根本形成经方学派,重视运用经验方。从历史上看,复方治病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很普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即是先秦时代的经方著作。《汉书·艺文志》载有经方十一家,说明西汉时代,经方已成一大派别。经方学派在六朝和唐代成为主导学派,当时著名医学家都有经验方的著作。例如,六朝有陈延之的《小品方》、阮炳的《阮河南药方》、范东阳的《范汪方》、葛洪的《肘后方》、释僧深的《僧深药方》等。唐代经方家三大著作有甑权的《古今录验方》、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因经验方的盛行,宋徽宗也曾主持编纂《圣济总录》二百卷,所集有效方剂约2万首。元代有危亦林撰著的《世医得效方》。明代有朱棣撰集的《普济方》。清代著经验方的传人仍不绝如缕,代表人物有方有执、柯琴、徐大椿、喻嘉言、张锡驹等。

又如,伤寒学派从晋代绵延至清代。著名人物有王叔和、孙思邈、巢元方、王焘、庞安时、常器之、郭雍等。晋代的王叔和尤其重视从治法研究《伤寒论》。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六经分类条文的基础上,又采取突出主方,以方类证的办法整理《伤寒论》,以利临床验用。《伤寒论》到宋代得到广泛传播。宋代的朱肱、韩祗和、许叔微、庞安时等,均有著述,各抒心得。至明末,不仅研究《伤寒论》的学者倍增,还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这都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连续性特征。

 

中医药文化体现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中医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学派,这些学派从内部看,具体很强的连续性特征,若从中医药文化发展整体视野看,又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特征。

这些学派有的针对特定疾病,有的针对特定辨证治法,有的则针对医家所在地域而命名,形成了具有本派特色的理论。与西医以还原论为基础追求医疗知识的普遍共识有着本质差异,学派纷呈已经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特征。中医的这种独特现象也饱受科学主义者的诟病,他们认为中医学派众多,没有共同的理论标准,各自固守门户之见。实际上,中医药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正是中医药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创新性体现。

考察各家中医学派,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派都具有两个必要特点:第一,要有代表作和独特的个性化理论创新;第二,要有开创学派的宗师和传承谱系。中医学派分野最为明显的是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化诊疗特征,这种个性化诊疗特征是他们在中医临床理论领域创新的集中体现。首先,他们在病因病机分析上各有所得、各有侧重。刘完素认为火热病机非常广泛,所以对风、寒、湿、燥等邪气致病也从火热阐发,便形成了以“六气”和“五志”“皆能化火”为主要特征的病因病机分析理论。张从正将疾病产生的原因总归于外界六淫之邪的侵袭,创“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攻邪学说。李东垣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脾胃论,认为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内盛、升降失常是多种内伤病症产生的病因病机。朱丹溪偏重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辨证分析多从阴虚入手。其次,病因病机的分析决定着辨证论治的结果,他们在辨证处方上会随着病因病机的不同开创各自独特的治疗路径。刘完素针对火热致病理论在治则上偏向于使用寒凉药物,而张从正则针对邪气致病理论在治则上主张“汗下吐”等攻邪之法,李东垣倾向于补脾,朱丹溪则偏于滋阴。金元四大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内在的独特理论,才成就了外在不同的学术传承,形成了对中医学有深远影响的四大学派。人体作为整体具有多面性,中医可以从某个侧面进行辨证分析,继而实现修正整体状态的效果。金元四大家对人体不同致病因素进行病因病机分析,进而提出不同的治疗路径。

同时,应该看到,中医个性化诊疗特征的形成,取决于其所面对的疾病分布特征、自己的个性、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是每一位中医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智慧的体现,也是不断超越现有中医医疗水平的途径。比如,清末形成的扶阳学派就是基于中医基本理论形成的一套在诊疗上具有重阳特色的学派,就是在西医进入背景下的新的创新发展。

因此,学派分野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我们应该鼓励和发扬中医临床理论百家争鸣的局面,针对相同的疾病提供多种有效安全的治疗路径,推动中医临床理论的发展与繁荣。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