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桂子飘香”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典出唐·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与同为唐代大臣、诗人且被尊“律诗之宗”的沈佺期(约656—约715年,字云卿)齐名而时称“沈宋”的官员、诗人宋之问(约656—712年,一名少连,字延清),在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被贬为越州长史,离京赴越途中经过杭州,游灵隐寺时创作的五言古诗《灵隐寺》,描写了诗人秋天登灵隐寺所见的幽美、清秀的景色,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寻胜、猎奇的人生志趣。原诗内容如下: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 看余度石桥。 整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第一联从外部环境飞来峰入手,接着写到灵隐寺,第二、三两联写的是灵隐寺中的景色,四、五两联是从灵隐寺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两联是诗人离开时的感想和打算。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整体上看清新雄壮,还带有一些个人的出世洒脱。 其中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写从灵隐寺的楼阁上可以眺望大海日出时的壮景,灵隐寺的寺门又正对着钱塘江汹涌的潮水,给人雄壮的感受。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当为诗人见到灵隐寺里桂树葱郁、香气清远,香火旺盛、云烟悠悠,又据每到中秋时节便有桂子从月宫中落入灵隐寺的传说加以想象而成——那香远的桂花大概是从天外的月宫中飘下到这人世间,这弥漫的香烟应该是从人间的寺庙中飘到了那九重天。如此,天上人间仿佛都是相通的,显出了佛教圣地的神秘色彩。 第二联是眼见为实的胜景,第三联是绝妙想象的虚景。这两联虚实结合,更能显出灵隐寺之壮丽与神秘。 全诗语言凝练,意境开阔,构思奇妙。写景清雅淡远,寓人幽豁难陈。景致娓娓道来,人绪欲说还休?初读生清音幽韵之感,再阅有沉博绝丽之慨。此文从某方面来说是开启了唐代山水诗的道路,所以备受尊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更是成为吟咏桂花的名句。 于是有了“桂子飘香”成语,语出宋·虞俦《有怀汉老弟》诗:“芙蓉泣露坡头见,桂子飘香月下闻。”用以描述金秋时节桂花盛开而香飘十里的美好景象与感观。这里“桂子”指的是桂树开的花即桂花,能散寒破结、化痰止咳,做药用于牙痛、口臭、疝瘕、肠风血痢、痰饮咳喘、经闭腹痛。如是桂树的果子,则有《药性考》载"温中,暖胃,平肝,益肾,散寒,止哕"之功,民间用作止痛剂,治肝胃气痛。 注:本文由国正行中医药研究院著首发中医启疾光网,转载须注明出自启疾光网,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