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掌叶大黄药材名称为大黄,其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近年来随着对大黄研究加深,药材大黄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为了提升大黄的产量和质量,于是推出了掌叶大黄规范化种植技术以供参考。 一、植物形态特征 (一)掌叶大黄 掌叶大黄,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等。在甘肃省岷县、礼县、宕昌、舟曲等地有少量掌叶大黄野生于海拔1 600~3 000 米间的山地沙质土及杂木林下的潮湿地带。为多年生草本。高2 m左右,根粗壮,茎直立,中空,绿色,有不甚明显的纵纹,无毛。基生叶有肉质粗壮的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宽约40 厘米以上,掌状5~7深裂,先端尖,边缘有大的尖裂齿,上面疏生乳头状小突起和白色短刺毛,下面有白色柔毛和黑色腺点;茎生叶较小,互生,有短柄;托叶鞘筒状,绿色,密生白色短柔毛。花序大圆锥状,顶生;花梗细长,中下部有关节;花被6片,排列成2轮,雄蕊9,花柱3。种子为瘦果,矩卵圆形,有3棱,沿棱生翅,翅边缘半透明,顶端稍凹陷或圆形,基部近心形,暗褐色,果实基部留存3裂花萼,果实内部仅含1粒种子,果皮较厚,带有长短不一的果脐,鲜时红色,表面光滑无毛。种子长度平均为7.0~9.8 毫米,宽度平均为4~7 毫米。千粒重12.2~13.9 克。花期6~7月,果期7~8月。 3种大黄植株形态特征 A.掌叶大黄 B.唐古特大黄 C.药用大黄 1.叶 2.果枝 3.花 4.雌蕊 5.果实 (二)唐古特大黄 与掌叶大黄相似,但本种的叶裂极深,裂片长再二回深裂,裂片窄长;花序分枝紧密,向上直立,紧贴于茎。花期6~7月,果期7~8月。 (三)药用大黄 与前两种的主要差别是基生叶为5浅裂,边缘有粗锯齿;托叶鞘膜质,半透明;花淡黄绿色,翅果边缘不透明。花期6~7月,果期7~8月。 二、生物学特性 (一)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海拔与气温 掌叶大黄喜凉爽气候,耐寒,怕水涝。适宜生长在我国西北和西南海拔 1 800~2 500 米高寒冷凉地区。适于年平均气温在4~6 ℃左右,夏季凉爽,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不超过20 ℃,极端最高温不超过30 ℃,如气温超过30 ℃,则生长迟缓;无霜期120~180 天。甘肃礼县是掌叶大黄的主要产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该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山区,西汉水上游,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488.2毫米,年平均气温9.9 ℃,全年日照1 968.1 小时,无霜期183 天,平均海拔1 825 m。土层深厚、肥沃,为中性或微酸性的沙质黑壤土。据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对大黄早期抽薹率也有一定影响,在甘肃礼县调查表明,海拔低于1 500 米,向阳、黏土、低肥力等条件下大黄生长差,早期抽薹严重;而在海拔2 000 米左右,富含腐殖质的林间二阴地轻沙壤土,早期抽薹率低。 2.水分 掌叶大黄适宜年降水量500~620 毫米,大气相对湿度55 %~80 %。由于大黄在高温多雨季节根部易腐烂,故注意排水,过湿及过干对大黄的生长均不利。 3.光照 充足的阳光有利于大黄生长,年日照时数2 200 h,生长季节太阳辐射总量为334.56 kJ/厘米2,生长季生理辐射173.6 kJ/厘米2。 4.土壤 大黄是深根性植物,应选土层深厚、腐殖质较丰富、疏松肥沃、无积水、阴凉潮湿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质土壤为好。质地黏重的酸性土和排水不良、地下水位过高的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二)生长发育特性 掌叶大黄种子容易萌发,在15~25 ℃的温度条件下,当年新种子发芽率一般可达90 %左右,贮藏1年后发芽率降至50 %左右,种子寿命为2~3年。种子萌发吸水较多,种子吸水率达100 %~120 %,温度18℃,2~3 天即可发芽,故播种后应保持充足土壤水分。平均气温在5℃时植株开始发芽生长,生长的最适温度在15~22 ℃。温度低于0 ℃ 或高过35 ℃,发芽受到抑制。掌叶大黄一年苗床,两年大田,留种田第四年5月开花,6月结果,7月上中旬采收种子。3月下旬播种,一般10余天出苗,为子叶出土型,子叶卵圆形,出苗后5~10 天出现第1片真叶,为卵圆形,后随叶位数的增高,基生叶边缘出现缺刻并逐渐加深,至第2年晚秋可伸到叶长的一半,一年生幼苗,10月上旬进入盛叶期,2~3年生则于9月上旬进入盛叶期。掌叶大黄生长在2年以后每年抽薹开花时形成茎和茎生叶,茎生叶7~8片,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小,最下叶片可长4.5 厘米,宽6.6 厘米,最上叶片长仅1.5 厘米,宽1.5 厘米。茎一般有9~11节,节部稍膨大,直立,高1.5~2.0 米,节间中空。幼嫩的茎可食,味酸。7月中下旬种子成熟后茎即干枯,基部根茎上随即形成子芽生长,第2年子芽又抽出花茎。花为圆锥花序,共有7~8轮花枝。每株有500~1300朵小花,花冠直径2.4~3.7 毫米,开花时间多在8~13 小时,花朵从开放到萎蔫不超过51 小时。花期5月中旬到6月上旬。果实多为3棱形瘦果,少量为4棱形或5棱形,棱上具齿。种子成熟需5060 天,成熟过程中果皮颜色发生变化,由绿色、红色至褐色。种子成熟至褐色时极易脱落,要及时采收。掌叶大黄为直根系,在栽培条件下,幼苗期主根发育迅速,形态完整。3月播种的幼苗主根可长达30 厘米以上,根头直径0.5~3 厘米,单株鲜根重20~150 克。9~11月为幼苗的主要旺盛生长期。移栽后,主根不发达,侧根生长迅速,可多至7~8条,2年生单株鲜根重在250 克以上,3年生单株鲜根重在700 克左右。一年生大黄根茎不伸长,二年生根茎生长较慢,三年生根茎生长非常迅速,一般在8~11月为快速生长期。播种当年或第2年形成叶簇,4月上旬后返青,第3年5~6月开花,6月下旬~7月上旬果实成熟,应及时采收。11月地上部分枯萎,全年生长期240 天左右。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掌叶大黄是深根性植物,主根可深入土层30~45 厘米,种植地宜选在海拔1 800米以上的凉爽山地。对土壤要求较严,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褐土、黑垆土为宜。选好地后要精细整地,结合整地,每公顷施45 000~60 000 千克腐熟厩肥或堆肥,每公顷最佳氮(N)、磷(P2O5)、钾(K2O)配比为132.947 千克、25.548千克、30.435千克,最佳产量可达12981.29千克/公顷。深耕30 厘米以上,翻埋土中作基肥。整地后及时耙耱,清除田间杂草、石砾及残留物,打碎土块。育苗地做成宽1.3~1.5米、高10~15 厘米,畦间距30 厘米,畦长方向同于坡向,坡度小于20度,以备播种。大黄忌连作,需经4~5年的轮作周期,宜与豆科、禾本科、油菜、马铃薯作物轮作。 (二)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和子芽繁殖均可,生产上以种子繁殖为主。 1.种子繁殖 采用先育苗再移栽的方法,也可采用直播的方法。但直播管理费工,占地时间长,土地生产率低,而且不利于培土,一般用于土地面积大或半野生栽培地区。 (1)种子直播 在种植面积大或春季雨水较多的地方,多采用此法,便于机械播种。露地直播分早春播和初秋播量高时期。条直播是按70厘米距离开沟,沟深3 厘米,沟内撒播种子,覆土3 厘米。每公顷播量22.5~30 千克。穴直播是按70 厘米行距×75厘米的穴距开穴,穴深3~4 厘米,每穴播种6~10粒,播后覆3 厘米细土,每公顷用种量为7.5~15 千克,该方法播种后,在第1年可在行间种植一些豆科作物,以肥地和抑制杂草。 (2)育苗移栽 育苗时期:大黄育苗有春播和秋播两个播期,春播育苗在4月9日~4月19日播种,当年秋(9~10月)或第二年春(3~4月)移栽。秋播育苗多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2年秋移栽。 育苗地选择:选择背风向阳、土质疏松肥沃、不积水的地阳畦地,将表土壤翻起,打碎土块,清除草根、树枝、石块,过筛,每百千克土壤混入完全腐熟的羊粪10千克,磷酸二铵50 克,50%锌硫磷0.3 克,混合均匀。 大黄种子的处理: 可用0.3%~0.7%磷酸二氢钾和氯化钙处理掌叶大黄种子,或在播前,将种子曝晒,后用18~20 ℃的温水浸8 h,待种子充分吸水后,倒掉多余的水分,用湿布覆盖,置室温条件下,保湿,每天用凉水冲洗1~2次,如气温过低,每天可用25 ℃温水浸透加温一次。当有1 %~2 %的种子萌芽时即可播种。 播种方法:苗床播种多采用条播或撒播,条播即在整好的畦上开横沟,沟距20厘米,播沟约10 厘米宽,深3~5 厘米,种子均匀撒于沟内,播后覆盖草木灰或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撒播时先将种子均匀撒于畦面,播后覆土约1~2 厘米,覆草厚3 厘米,稍镇压,亦可搭遮阳网。条播每公顷苗床播种约65 千克。撒播每公顷苗床播种约75~105 千克。种子质量好可酌减,播后床面覆草保湿。土壤干旱时,播前应灌水,待土壤湿度适宜时再播种。 苗床管理:播种后20 天左右出苗,出苗后要及时揭去覆盖物。苗出齐后,随时注意除草,并根据幼苗生长情况追肥,以促进幼苗生长。第一次除草时,要间掉过密弱苗。条播每隔5~6 厘米留壮苗1株,撒播每隔7~8 厘米留壮苗1株。考虑到干旱、板结和虫害,定苗时按20 厘米×10 厘米定苗。初冬地上叶片枯萎时,撒播的用草或落叶覆盖苗床防冻,翌年春季解冻后,揭去覆盖物。条播的冬季倒苗后,可将行间土培于苗上越冬,培土厚3~4 厘米,以防牲畜践踏和冻害发生。 起苗:育好的苗在早春气温达3~5℃时,根据地形自下而上起苗,用镢头以70~80°挖进土层20 cm左右,并轻轻摇动镢头,松动床土,注意避免伤根。从松动床土中小心拔出苗子,使其适量带土。起苗后用手将残叶除去,剪去侧根,除去病苗,根据大小20~30株扎成1把,待栽。 种苗质量标准:一等苗根粗≥ 2.1 厘米,根长≥ 25.0厘米,单株重≥ 25.0克,无明显侧根,芽完整,无病斑、伤口;二等苗根粗≥ 1.8厘米,根长≥ 20.0厘米,单株重≥ 20.0克,无明显侧根或侧根较少,无病斑、伤口;三等苗根粗≥ 1.5厘米,根长≥ 15.0厘米,单株重≥ 15.0克,有少数侧根,芽基本完整,无病斑。 移栽:育苗移栽最好边挖边栽。在移栽前,将腐烂、苗体有病斑、虫伤、割伤、擦伤、折断的伤病苗除去。以健壮、无病感染、少侧根、表面光滑、苗身直、皮色金黄、直径10~15 毫米、长20 厘米的苗子为好。土壤解冻初期尽早移栽,根据土壤商情,3月下旬到4月上旬移栽,早一点移栽根系较短,缓苗快,成活率高。 移栽时,在整好的土地上,按株行距75 厘米×70 厘米挖穴,穴深35~40 厘米,呈品字形。穴的后壁(坡度上方)要垂直,穴的前面开口要挖成簸箕形,穴口直径为33 厘米,每穴栽苗2株,平栽,苗头距穴后壁10 厘米左右为宜,栽后覆土5 厘米。有条件的地方栽后浇水1次,促进种苗成活及快速生长。待苗出穴后,中耕除草。结合中耕,培土时沿穴壁由下向上培成“馒头”形。通过培土使大黄根茎向上膨大生长。 2.子芽繁殖 在10月收获大黄时,从根茎上割取健壮的子芽或割下健壮的根茎,分成若干块,每块上应有3~4个芽眼,稍晾晒后,拌草木灰栽种。按株行距55 厘米×55 厘米挖穴,每穴放1子芽,芽眼向上,覆土6~7 厘米,踩实。子芽繁殖虽然费工,但生长较快,一般第二年开花,第三年即可收获。 (三)田间管理 1.补苗、定苗 大黄单株产量高,缺苗对产量影响大,出苗后发现缺苗,应及时补苗,对2株均成活的移栽穴,要留壮苗,生长到2~3叶时,拔除弱苗,进行定苗。 2.中耕培土 移栽后的大黄,第1年幼苗较小,生长缓慢,易受杂草危害,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促进幼苗生长。第2年视土壤板结和田间草害,进行中耕除草2~3次。高海拔地区栽培的大黄可延长至第3~4年,第3年在春、秋季各进行1次,第4年在春季进行1次。中耕可结合培土。 3.追肥 大黄为喜肥植物,除施基肥外,每年还需进行追肥1~2次。以立秋前后追施效果较好,开沟每亩追施优质腐熟农家肥1000 千克、饼肥50 千克、过磷酸钙20 千克。或于5~6月在行间开沟施入磷二铵10 千克/亩。也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3 千克/亩,于晴天下午5∶00~6∶00喷施。 4.打薹 大黄移栽后,第2年5~6月开始抽薹开花,消耗大量养分,会显著降低产量和质量,故除留种植株外,应及时打薹,在晴天进行,用小刀从基部切除,阴雨天不宜打薹,以免雨水进入茎基杆中,引起根部腐烂,打薹后及时培土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