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种植方法

2024-5-14 11:33|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420| 评论: 0

摘要: 大黄 掌叶大黄药材名称为大黄,其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近年来随着对大黄研究加深,药材大黄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为了提升大黄的产量和质量,于是推出了掌叶大黄规范化种植技 ...


(四)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
掌叶大黄根腐病主要致病菌分别为粉红单端孢霉(Thichothecium roseum)、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echt.)和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 kühu.),病原菌主要是通过伤口进行侵染的,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其根部造成伤口。该病常在收获当年或前一年发生,但主要是发生在当年春季移栽的幼苗上,在大黄产区普遍发生,危害率达3 %~5 %,严重时可达50%左右。发病部位主要在根的下部和中部,初期表现出湿润性黑褐色不规则大小不等的病斑,发展严重时病斑不断扩大,深人根茎内部,使局部或全部组织腐烂变黑,呈水溃状,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易于剥离,在发生初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但在植株外缘叶柄基部有时出现水渍状棕褐色不规则病斑,逐渐蔓延,严重时会造成全株萎蔫死亡。带病幼苗移栽后尚能出苗,但苗小瘦弱,严重感病的幼苗不能出土。后期叶尖下垂,很快整个叶片萎蔫,根部变黑,腐烂。
防治方法:可与禾本科、豆科实行5年以上轮作;雨后及时排水;生长期经常松土,防止土壤板结;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销毁,收获后认真清除田间病残组织,以减少菌源;发病前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或及时拔除病株销毁,用草木灰或生石灰进行局部土壤消毒。
2.轮纹病
该病大黄各产区均有分布,主要危害幼苗、成株的叶部。一般发生于5~6月,降水量多,易发病。以三年生大黄最易感病,病斑中央出现黑色小点,为病原菌无性时期的分生孢子器。后期病斑易穿孔。当条件适宜时,病斑往往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提前枯萎。病原菌在田间病残组织上越冬。防治方法:与禾本科、豆科实行4年以上轮作;收获后认真清除病残组织,集中沤肥或烧毁,沤肥时应充分腐熟;发病初喷施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倍液。
3.霜霉病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释放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自气孔侵入。主要危害叶片。叶片产生多角形、不规则形病斑,黄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叶背产生灰紫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病叶变黄干枯。低温、高湿条件病害发生严重。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高峰。防治方法:与禾本科、豆科实行4年以上轮作;及时拔除病株,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集中烧毁或沤肥、减少病源;发病初喷施72 %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 %氯溴异氰脲酸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严重者发病率达40 %~50 %。
4.黑粉病
其孢子堆埋生大黄叶片或叶柄的组织内。大黄各产区均有分布,7~8月发病最重,阳坡地重于阴坡地,严重者发病率40 %~50 %。发病初期在叶部产生红色“红庖”,病斑周围呈紫红色,病斑叶子正面隆起,隆起部分呈鲜红色“脓包”状,正面色比背面鲜红,以后隆起部分凹陷,病斑穿孔,叶子枯萎。病原菌在田间病残组织上越冬。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注意苗田、大田和留种田要严格分开,避免连作和交互利用,轮作至少3年以上,以减少土壤菌量;无病留种及清洁田园。要选择无病株隔离栽培留种,将病残体及采收时的大黄叶集中堆放或烧毁,防止残体带菌传病。幼苗移栽前进行土壤处理,或用50%多菌灵600倍液或25%粉绣宁800倍液蘸根处理后栽植,每隔7天喷雾1次,2~3次可减轻危害。
5.炭疽病
主要发生在叶部,发病较早。叶片上的病斑近圆形,直径2~4 毫米,病斑中央浅黄褐色,边缘红褐色,后期生有褐色小点,发病后期病斑穿孔。此病多发生在秋季雨水较多的季节和施氮肥较多的地块。病原菌在田间病残组织上越冬,越冬后借风雨传播。防治方法: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6.斑枯病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有再侵染。叶片受害,初期产生褪绿小点,后扩大为多角形、近圆形病斑,直径为0.8~1.2 厘米。有些病斑边缘褐色、红褐色,较宽,中部灰白色,病斑上生很多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有些病斑中部淡褐色、淡黄褐色,上生粉红色、白色霉粉,粉层下有黑色小颗粒。病斑边缘很窄,隆起,褐色,略现油渍状。病斑外围有褪绿区,有些病斑之外有很宽的紫黑圈。防治方法:收获后认真清除病残组织,集中烧毁和沤肥,沤肥时一定要充分腐熟,以杀死组织中的病菌;发病初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7.蚜虫
一年发生2~3代,以若虫或卵在杂草丛中越冬,越冬后气温回升,出现若蚜活动,或卵孵化,条件合适则出现第二代、第三代成虫。在大黄幼苗期和成株期危害,以夏季危害最为严重。主要吸食植株体汁液,导致全株瘦小,严重时叶片卷缩或枯死,造成严重减产。防治方法:移栽前把幼苗带根浸入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杀死附在根上的蚜虫后,再行移栽;6~8月叶面喷洒40 %乐果乳油1 000倍液防治。
8.甘蓝夜蛾
主要危害大黄的叶片,初孵化时的幼虫围在一起于叶片背面进行为害,白天不动,夜晚活动啃食叶片,而残留于下表皮,白天潜伏在叶片下,菜心、地表或根周围的土壤中,夜间出来活动,形成暴食。严重时,往往能把叶肉吃光,仅剩叶脉和叶柄,污染叶球,还易引起腐烂。防治方法:可选用4 000倍液的杀灭菊酯或2 000倍液的二氯苯酸菊酯或1 000倍液的辛硫磷,根据预测预报提供的材料,及时进行防治。

四、留种技术
(一)选种
大黄品种易杂交变异,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品种较纯的3~4年生植株作为种株,当种子田的植株生长到30~50 厘米时,仔细观察按选种标准选定大黄植株,作好标记,到移栽后第三年7月中上旬采籽作种用,要求植株形状典型纯正,叶色深绿,无皱叶,无病虫害,生长健壮。随成熟随采收。成熟的大黄种子为淡棕黄色,果翅张开呈三棱形,种胚膨大呈黑色。据研究,采种株生长年限短,所繁后代易发生早期抽薹现象。
(二)保种
选好种株后,加强田间管理。7月上旬部分种子呈黑褐色时,即连同花茎一起割回。种子成熟极易被风吹落,应及时收获。收后放在通风阴凉处后熟,数天后抖下花茎上的种子,除立即播种外,其余种子低温干燥贮藏,大黄种子受潮易发霉,贮藏期间注意防潮,避免烟熏和强光照射,贮藏期一般不超过9个月。
(三)采种
不同采收期的掌叶大黄种子的发芽率变化较大,最佳采收期应在花后46~52 d(7月上旬),大黄种子在成熟前呈棕红色,随着种子内贮藏物质由易溶状态转化为难溶状态的脂肪、蛋白质和淀粉等,种子的含水量逐渐降低,并具有一定的重量和硬度,种皮也变得坚硬致密,种子变得饱满,颜色变深成为棕褐色,此时茎秆尚未枯萎,籽粒淀粉含量达11.5 %左右,种子含水率约为13%~16%,果柄离层尚未形成时采收为宜为防落粒应采用网袋采收,风干后脱粒,该时期采收的大黄种子成熟度高,发芽率、发芽势亦高。据测定,该阶段采收的种子,发芽势在94 %以上,发芽率在96 %以上,宜作种用。
采集方法:最常用的采集方法是用镰刀将果枝从基部割下,放阴凉处,干后抖出种子。
脱粒加工:将采下的果穗放帆布上晾晒,晾晒过程中要摊开成5~10厘米薄层,勤翻动,傍晚集中堆起,并用帆布、席子等覆盖。如天气不好则放在荫棚或通风良好的场所阴干,待充分干燥后,用木棍从果穗上轻轻敲打,种子就会弹射而出。操作人员应戴口罩等防护用品,以免将灰尘吸入肺内。脱粒后用分样筛筛选或进行风选,除去混杂物、空瘪粒及尘土。
大黄种子经脱粒净种后要进一步干燥,应干燥到种子的标准含水量,即这时种子内的含水量仅能维持其生命活动必须的最低限度,如果高于此含水量,种子的新陈代谢作用旺盛,不利于保存独一味种子的生命力,而低于此含水量即引起对种子的伤害。大黄种子的标准含水量为 8~12%,平均10%。干燥方法为阴干,或在日光下晒干。其方法是在冬季弱光低温条件下,将种子放在竹木器具上,摊开成3~5 厘米薄层,置通风处晾晒,勤翻动。干燥温度过高或加热太快,或种子在高温下停留时间太长,都会影响种子活力。因此,不可放在强光下暴晒,也不可高温烘干。
(四)种子的贮藏
大黄种子不耐贮藏,在室温下贮存1年后,发芽率降至原来的一半,故隔年种子不能用于生产。在冰箱(0~5℃)保存可延长种子寿命,2年后发芽率仍有60~70%,较低的种子含水量也可延长大黄种子寿命。故大黄种子储藏时期,尽可能控制温度在0~5℃低温条件下。储藏期间,注意防虫防潮,不可强光照射。
(五)掌叶大黄种子检验规程级种子分级标准
种子净度分析的最小供试量为25克,送检样品的最小量为 250克;种子粒重测定以千粒法为宜, 种子平均重量在7.79~10.79 克;发芽试验中,最适发芽温度为 20~25℃,发芽前最适预处理方法是20℃下浸种48小时;水分测定采用高温法较适宜,烘干时间为 2小时;生活力测定采用1%TTC法,40℃下黑暗染色2小时。在测定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和水分等4个指标基础上,采用K聚类分析法,将掌叶大黄种子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种子发芽率≥90.00% ,种子生活力≥ 92.00%,千粒重≥9.80克,含水量≤8.0% ,净度≥92.00%;二级种子发芽率≥ 79.00%,种子生活力≥86.00% ,千粒重≥8.80克,含水量≤8.6%,净度≥89.00% ;三级种子发芽率≥68.00% ,种子生活力≥80.00 %,千粒重≥7.80克,含水量≤9.2 %,净度≥86.00 %。

五、采收加工
(一)采收
大黄栽种2~3年后,在10月10日~11月10日范围内均可进行采收,但在11月10日左右采收产量和品质最佳,收获时,先割去地上部分,将根茎与根全部挖出,仔细抖掉泥土,淘汰腐烂大黄,运回加工。防止雨水淋湿和遭受冻害,一般产量为1 000~1500 千克/亩。
(二)加工
挖回的大黄,切除残留的茎叶、支根、顶芽,刮去粗皮,整形根据大黄个体形状确定加工蛋吉或片吉的原材料。个体较大而长者加工片吉,个体较小者加工蛋吉,其余鲜货加工通货。将符合片吉规格的鲜货用大黄刀纵向切成两瓣;将符合蛋吉规格的鲜货用大黄刀横向切成数段,每段厚9~11 厘米。当晾晒至大黄切口出收缩并出现油状黄白色水珠颗粒时,即可上棚或进烘房烘干。阴干将整形的大黄用麻绳串起,挂在室内或屋檐下通风阴干,切忌雨淋,100~150 天即成干品。烘干将晾晒整形的大黄放入烘房或烘箱,单层摆放,厚约10 厘米,加温烘干。为使大黄体受热均匀,每天翻动一次,温度保持在45~50 ℃,保持7~10 天,直到大黄切口处的油状物消失后,再升温至55~58 ℃,烘制20~30 天即成干品。室内温度不可超过60 ℃,烘烤几天后,当皮部显干时,要停火降温,让其发汗回潮,然后再烘,如此反复几次直至全干。干后装于木箱或撞药设备内冲撞,撞去粗皮,露出黄色即可。
(三)药材质量标准
加工好的药材,即大黄片或块,以个大、质坚实、气清香、味苦而微涩者为佳。同时按干燥品计算,总灰分不超过10.0 %,酸不溶性灰分不超过0.8 %,浸出物不得少于25.0%,在105 ℃干燥6 h,减失重量不超过15.0 %。另按药材干品计,含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酚(C15H10O4)的总量不少于0.50 %。置紫外光灯(365 nm) 下检视,不得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


六、包装、贮藏与运输
(一)包装
应选用安全无毒的包装材料(袋、盒、箱、罐等)。要杜绝纤维、塑料碎屑等异物杂物混入药品中。包装前应再次检查并清除劣质品及异物。包括以下步骤:
(1)泥沙、杂草及其他杂质等异物尽可能被除去。
(2)无伪品、破损、虫蛀、霉变的个体夹杂。
(3)药材经过干燥处理后,水分达到规定的含量要求
(4)按规定项目完成质量检验,有合格的质量检验书
所使用的包装材料或容器应是无污染、清洁、干燥、无破损,并符合药材质量要求。
包装应按标准操作规程操作,并有批包装记录。包装时应注意:按净度、采收时间、大小等要素分出规格、等级,分别包装;有批包装记录,内容应包括品名、规格、产地、批号、重量、包装工号、包装日期等。并附有药品质量化验卡,卡上注明药材的含水量、品质、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检测合格等内容。
在每件药材包装上,应有包装标识,并附有质量合格的标志。包装标识内容包括品名、规格、产地、批号、包装日期、生产单位等;标识中用语应规范。
(二)贮藏
大黄晾晒必须使之充分干透,生品置通风干燥处,防蛀,炮制品密闭,置阴凉干燥处。贮藏期间要保持清洁环境,不得与有毒、有害和油类等物质接触,不得与其他货物混装,确保药材的安全。储藏温度应小于25 ℃,相对湿度小于70 %。 及时检查,发现变质或有霉烂变质现象发生,应立即采取行动,重新晾晒。
(三)运输
运输应选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的工具,并且运输中应防雨、防潮、防暴晒、防污染等,发运时尽可能采用药材单品种的批量运输,不与其他药材或非药材货物混装运输,以避免串味、混杂现象的发生。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