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成语典故●兰艾同焚(兰艾同烬、兰艾俱焚)

2024-5-23 19:15| 发布者: 享瑾美| 查看: 734| 评论: 0|来自: 启疾光

摘要: 兰艾同焚,本义指香兰跟臭艾一同烧掉;比喻好坏同归于尽。也作“兰艾同烬”、“兰艾俱焚”,犹“玉石俱焚”,表示倾巢之下岂有完卵,非常惨烈,泥沙俱下,美丑、贵贱、善恶、贤愚尽灭;也比喻不讲道义地不辨好坏同毁 ...
 

兰艾同焚,本义指香兰跟臭艾一同烧掉;比喻好坏同归于尽,也比喻不讲道义地不辨好坏一同消灭。兰:并非兰科的中国兰花,古文中通常指木兰科的辛夷或玉兰、菊科的佩兰和唇形科的泽兰,其香气沁人心脾,泛指香草,也比喻君子或高贵或美好;艾:臭艾或(和)苦艾,即菊科、蒿属植物一年生草本臭蒿或菊科植物中亚苦蒿(有毒),植株臭味浓烈扑鼻,非指艾草(如今端午期间常用到的时令植物“艾”即艾草也是一种香草),泛指臭草,也比喻为小人或低贱或丑恶。典出《晋书·孔坦传》:“兰艾同焚,贤愚所叹。”

这个典故是发生在士大夫好麈[zhǔ]尾谈玄的魏晋时代,上下皆崇尚清谈,相率鄙弃政事俗务,以此为清高,卖弄风度。 西晋(265-317年)“八王之乱”后再有“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偏安建康始立东晋(317-420年)。石勒(274333年,本名㔨[bèi]勒或匐[fú]勒,字世龙,羯族319年在北方襄国(今河北邯郸附近)称王建后赵政权,于333年死后的1年即延熙元年,其侄儿石虎(字季龙)专权且逼其儿少帝石弘禅位而自称天王(石虎正式称帝是太宁元年即349),随后将其妻妾、子孙屠杀殆尽。石虎统治时期极度荒淫残暴,肆意屠杀大臣、百姓。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本汉族的石聪(一名悤)因被石勒收为养子而冒姓石氏的他,自是觉得朝不保夕,所以和谯郡太守彭彪等各自偷偷派遣使者向东晋请求投降。于是作为行军司马的孔坦(285335年,字君平)就写了含有以上词句的回书给石聪,具体内容原文见《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四十八《孔坦传》:

华狄道乖,南北迥(有作“廻”)邈,瞻河企宋,每怀饥渴。数会阳九,天祸晋国,奸凶猾夏,乘衅肆虐。我德虽衰,天命未改。乾符启再集之庆,中兴应灵期之会。百六之艰既过,惟新之美日隆。而神州振荡,遗氓波散,誓命戎狄之手,局蹐豺狼之穴,朝廷每临寐永叹,痛心疾首。天罚既集,罪人斯陨,王旅未加,自相鱼肉。岂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灾!兰艾同焚,贤愚所叹,哀矜勿喜,我后之仁,大赦旷廓,唯季龙是讨。彭谯使至,粗具动静,知将军忿疾丑类,翻然同举。承问欣豫,庆若在己。何知几之先觉,砎石之易悟哉!引领来仪,怪无声息。

将军出自名族,诞育洪胄。遭世多故,国倾家覆,生离亲属,假养异类。虽逼伪宠,将亦何赖!闻之者犹或有悼,况身婴之,能不愤慨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诚反族归正之秋,图义建功之日也。若将军喻纳往言,宣之同盟,率关右之众,辅河南之卒,申威赵魏,为国前驱,虽窦融之保西河,黥布之去项羽,比诸古今,未足为喻。圣上宽明,宰辅弘纳,虽射钩之隙,赏之故行,雍齿之恨,侯之列国。况二三子无曩人之嫌,而遇天启之会,当如影响,有何迟疑!

今六军诫严,水陆齐举,熊罴踊跃,龁噬争先,锋镝一交,玉石同碎,虽复后悔,何嗟及矣!仆以不才,世荷国宠,虽实不敏,诚为行李之主,区区之情,还信所具。夫机事不先,鲜不后悔,自求多福,唯将军图之。

大致是说,我们晋国才是华夏正宗,是为一统天下的“天命”之选。对我族人犯下滔天之罪的异族酋首石勒已死,我们正义之师目前还没讨伐,你们后赵政权内部已是杀声震天,“自相鱼肉”,这就是上天降下对你们过去所犯错误的灾难性惩戒。这石季龙专权导致你国好的与坏的、贵的与贱的均一同被灭,这种玉石俱焚的惨象,不论贤良者、还是愚贱者都是感叹不已,我们对这遭难的人只有怜悯,不会幸灾乐祸。我们太后(因晋成帝司马衍[321342] 325年继位时太过年幼而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非常仁厚,会大赦天下的,只会针对石季龙进行讨伐惩治,不会牵连他人。你石虎本是汉人,为名门之后,因为世道多舛[chuǎn]而被石勒收为义子并受到宠信,但是时至今日,只能做“窦融归汉”、“黥布背楚”的弃暗投明之举,尚可赏地封侯;否则在晋军势在必行的天下大统之战中摧枯拉朽,什么都会辗轧得粉碎,那可后悔都来不及了,你石聪一定可要选择好。

这是一封从天命所归到民族大义再到个人祸福的至情至理的招降书,为东晋孔坦所写。他是孔子第26代后人,曾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这石聪也是命里该绝,还没等来东晋救兵就被石虎所杀。

信里以“艾俱焚”比喻当时后赵面临的生灵涂炭情形——比喻不管美丑或好坏一同毁灭,不论良莠或贵贱同归于尽,管你小人还是君子皆死,一片血雨腥风,简直就是人间炼狱。

兰:一般指中国兰花,即古文提到的“蕙”,也即是兰蕙,味辛、性平,归肺、脾、肝经,调气和中、止咳、明目,主胸闷、腹泻、久咳、青盲内障;文中本指祛风药木兰辛夷或(和)祛湿药佩兰或(和)活血药泽兰辛夷性味辛、温,入肺、胃经,祛风通窍,治头痛、鼻渊、鼻塞、齿痛。性味辛、平,归脾、胃、肺经,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泽兰性苦、辛,味微温,归肝、脾经,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水肿。

艾:一般指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全草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等功效。艾在野外有很多同属的植物,并且长得相似,人们常常会弄混淆艾、南艾蒿、野艾蒿、中亚苦蒿,于是也将其统称为“艾蒿”。所以其有别称:艾蒿(《尔雅》、《本草纲目》),白蒿[神农本草经(部分)、本草纲目(部分)],冰台(尔雅),医草(名医别录),甜艾(本草求原),灸草(埤雅),海艾、白艾、蕲艾(本草纲目),阿及艾(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家艾、艾叶、陈艾(中药俗称),大叶艾、祁艾(河北),大艾、艾绒、艾蓬(江苏、江西、上海),黄草(台湾),野艾(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本文指臭艾或(和)苦艾,即臭气扑鼻的菊科、蒿属植物一年生草本臭蒿或菊科植物中亚苦蒿(有毒)。

当然,也有考证,说这“艾”就是艾草白蒿艾蒿、蕲艾、冰台、香艾。只是从《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中那种让人相思的苦中有甜的别致香草,到东周战国时楚大夫屈原《离骚》“兰变而不芳兮,荃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变成不受待见的恶草了。此后在文学作品中大部分都是这种,比如一样怀才不遇的西汉武帝时辞赋家东方朔《七谏·怨世》“艾亲入御于床笫兮,马兰踸踔而日加。弃捐药芷与杜衡兮,余奈世之不知芳何”中艾草和飞蓬一样是为铺床之用的“入不了法眼”的粗鄙杂草。再如“二十四史”之一、南朝梁代沈约撰纪传体史书《宋书》中《沈攸之传》 “今复相遇,起接锋刃,交战之日,兰艾难分。土崩倒戈,宜为蚤(早)计,无使一人迷昧,而九族就祸也”也是臭草、恶草。

大致是后来艾草开始用于治病,甚至能“驱邪”,地位又攀升到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的“香艾”、“医草”地步吧。

“兰艾”此词常比喻君子小人或贵贱美恶;焚:烧。成语“兰艾同焚”原义指佩兰跟艾草(尤其是臭蒿、苦艾)一起烧掉;比喻贵贱贤愚同归于尽。犹“玉石俱焚”, 也见与孔坦同时期的东晋官至给事中、文学家庾阐著《檄李势》(《十六国春秋》七十八《檄李势文》,《艺文类聚》五十八《庾阐·为庾稚恭檄蜀文》),是晋成帝司马衍小舅、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弟、兄长为太尉庾亮和司空庾冰的车骑将军庾翼(305-345年,字稚恭。世称“小庾”、“庾征西”、“庾小征西”)西征成汉末帝李势(?~361年,字子仁)时所写。清代诗文作家、文献学家、藏书家严可均 (17621843年,字景文,号铁桥)《全晋文》卷三十八《庾阐·为庾稚恭檄蜀文》摘录如下:

告巴蜀士民,夫昏明代运,否终则泰。贤哲睹机以知变,不肖灭亡以取祸。昔者皇运中消,乾刚暂驰。曜勒穷凶,肆暴神州;李刘启逆,窃逼岷川。翼以不才,任符分陕,未能仰宣皇恩,招携以礼。而使三巴之民,制于犬羊之群;元元之命,悬于豺狼之口。所以假寐永叹,如疾首者也。凡百黎民,秋毫不犯。檄到,勉思良图,自求多福,无使兰艾同焚,永作鉴诫。傍誓之明,有如皎日。

这个成语也作“兰艾同烬”、“兰艾俱焚”,表示倾巢之下岂有完卵,非常惨烈,泥沙俱下,好坏、美丑、贵贱、善恶、贤愚尽灭;有时也比喻不讲道义地不辨好坏一同消灭。


声明:本文国医正宗著首发中医启疾光网,转载须注明出自启疾光网,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