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核心观念是打开中医理论的钥匙

2024-6-3 16:36| 发布者: 享瑾美| 查看: 223| 评论: 0

摘要: 《黄帝内经》核心观念是指在象、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医学研究的对象,从功能、运动变化和整体的角度认识和说明生命现象,并将和谐、平衡的思想贯穿其中。反映了中医学科的价值取向及中医学科的内涵。 ...


传承中医经典是传承核心观念的重要途径

  传承中医经典是传承核心观念的重要途径,其主要体现在中医理论形成时期,经典著作是核心观念的载体,并且中医经典更提供了运用核心观念的范式。后世医家在研习经典、运用经典的过程中,领悟核心观念的应用方式。

  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当时的医家以核心观念为基础构建医学理论,形成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中医经典也提供了以核心观念为主导的认识人体和疾病范式。例如《黄帝内经》中提出以阴阳理论认识人体,《素问·五运行大论》“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以象”的方法是一种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主要用来分析和揭示事物现象背后的内在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再如《素问·痹论》中论述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这里对痹证的认识,是从痹证表现出的症状来分析,得出痹证是由风寒湿三种邪气导致的,而非直接从痹证的致病因素考虑。这一点就体现了《黄帝内经》象思维的思维方式。《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疾病的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条强调治疗疾病,要从动态的角度考虑,根据具体的情况“随证治之”,不能拘泥于一时的情况,机械地使用原方用药。

后世医家通过研习和实践《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领悟核心观念的应用范式。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论述道:“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张仲景、王叔和……等诸部经方……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再如后世医家通过对《素问·咳论》中“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研习,领悟咳证的诊治思路。如林珮琴在《类证治裁·咳嗽论治》中论述到“盖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因痰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治外因嗽,感风者,辛平解之……治内因嗽……土虚不生金者,胃用甘凉。”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通过研习中医经典著作,领悟中医核心观念的应用范式,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提高临床水平。

 

传承核心观念是发展中医理论的重要保障

  《黄帝内经》的核心观念是中医思维的核心,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是中医理论的灵魂与关键,也是中医理论不断传承、不离其本的保障。中医理论的核心观念在《黄帝内经》中有集中体现。例如《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自组织系统,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素问·五常正大论》提出了“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了“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等著名论断;《黄帝内经》认识人体重在功能性的表述,《素问·五藏生成篇》提出了“五藏之象,可以类推”;《黄帝内经》认为世界万物是运动的,《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等论断。

后世医家的理论创新,无不是在继承了中医核心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如宋明时期,医家以核心观念为主导,再吸收当时主流思想后,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理论。例如刘完素以功能表现、运动变化观为基础,阐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探讨六淫之间的相互转化及火热病机的重要作用,把其中有关火热为病的病机加以演绎发挥,成为温病学派的先驱。李东垣引用《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等篇中的理论,以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说明脾胃为升降之枢。这些都说明了后世医家的创新思想都要以中医核心观念为源泉。(《中国中医药报》930日第三版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翟双庆)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