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肝脑涂地”原指惨死;后指做事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牺牲生命(多表为自认为正义的人或事。属于褒义词)。典出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史记·刘敬 叔孙通列传》:“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之《刘敬 叔孙通列传》原文载: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及周之衰也,分而为两,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其德薄也,而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这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正月,诸侯将相共尊刘邦为皇帝。刘邦经过一番谦让、推辞,终于正式即位称帝,国号为汉,并定都洛阳。不久,齐人娄敬从山东因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特意求见刘邦,建议迁都关中。他认为,周朝数代恩德治国积累下美名,可都于洛阳而天下太平长久;而汉朝以武力夺天下,没有这样的仁德美名积累,都洛不会不如周朝长久,而是最好在关中建都。
以上原文用现代话实说: 等了一会儿,皇帝就问娄敬要谈什么大事,娄敬便劝说皇帝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皇帝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分成了周和其他诸侯两部分,没谁再来朝拜,周室已经不能控制天下。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了。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便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心肝与脑袋满地都是而)血流成河,父老子弟尸骨被曝露于荒野之中即横尸遍野,这样的事例简直没办法数得清,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还没有养好身体而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排场,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崤山等关隘,黄河等天堑,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崤山、函谷关以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 刘邦拿不定主意,让群臣共同讨论。许多人都认为还是在洛阳建都好,只有张良支持娄敬的意见,立即西迁关中,建都长安。并封娄敬为郎中,号为奉春君,又把他的姓“娄”改成“刘”,以表示对他的恩宠。所以,“娄敬”就变成了“刘敬”。 该历史典故启示人们要竭尽忠诚,不怕牺牲,忠心耿耿,勇敢地表示决心。主张建都洛阳的大臣们只为了一己的私利,就将都城位置与王朝的气数胡乱地联系起来,将国家的安危和兴衰放在一边;而娄敬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提出定都关中,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而且直言敢谏,这才是“建万世之安”的国之大计,刘邦是一个懂大体、能容人的人,听了娄敬的话并没有生气,又问军师张良的意见,最终采用了娄敬的建议。 据此典故就有了成语“肝脑涂地”,以形容死人众多且死无全尸即死状惨烈,后更多用以形容为为奉忠某人和(或)做事而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牺牲生命的绝敢。与成语“肝胆涂地”、 “粉身碎骨”同义。后者偏重于“死得不可收拾”, 可形容被彻底摧毁的下场或表示(东西)坏得粉碎;而“肝脑涂地”与前者两者几乎无别,皆偏重于“死得惨不忍睹”,但不能形容死得那么稀烂,虽然它们都形容竭尽忠诚,甘愿牺牲,都能形容死,多有时可通用。 声明:医智宝著首发于中医启疾光网,转载请注明出自启疾光网,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