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绩《山中采药》赏析

2024-8-27 16:52| 发布者: 享瑾美| 查看: 230| 评论: 0

摘要: 采药北岩阴,乘兴独幽寻。涧尾泉恒细,山腰溪转深。石横疑路断,云暗觉峰沉。薄暮归来去,松丘横夜琴。这首诗是写诗人归隐时到山中采药时,突然来了兴致,便想看看这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和幽雅之地,于是便描述了这往返 ...

山中采药

〔唐〕王绩

 

采药北岩阴,乘兴独幽寻。

涧尾泉恒细,山腰溪转深。

石横疑路断,云暗觉峰沉。

薄暮归来去,松丘横夜琴。

 

此诗作者为隋朝教育家、思想家王通([584年~617],字仲淹,又称文中子)之弟王绩(585-644年),字无功,号东皋子。中国唐代诗人,隋唐大臣。王绩著《醉乡记》仅在刘伶《酒德颂》之后,还有《五斗先生传》,时人号为斗酒学士。 著作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存于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其写田园景色和他的闲适生活的《野望》和《秋夜喜遇王处士》两诗最负盛名,清新朴素,为人传诵。

这首诗是写诗人归隐时到山中采药时,突然来了兴致,便想看看这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和幽雅之地,于是便描述了这往返时所见所闻。

诗的首联是说,“我”在北岩背阳的阴面山地采药,乘着一时兴起便去寻觅那与众不同、幽静美丽的地方观光。这句交待了诗所写的地点与起因以及主旨。“兴”,高兴。这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颔联记叙,初看山涧的谷底溪泉一直清澈纯净的细水长流着;(走到)半山腰时看到这溪泉变得比较深邃了。 这是对山泉溪水的一个全景动态描绘,“恒细”道出涧底泉水的流小而持续不断,透出其似乎柔弱却坚强不已的品性,溪泉的柔韧非常让诗人有些小小的惊讶与喜悦,此所谓细水长流禅意;“转深”表示泉水在山腰时跟涧尾时大为不同,变成深流,把诗人先前所存的一丝是否会断竭的担忧彻底扫除,这是“一块石头落地后”的轻松与笃定。从此可以看出诗人对这溪流很是留恋。

颈联表示,(再向上走,便见)一块横卧的大石头拦住了去路,很是让人疑惑是不是此路已到尽头;(到了山顶)只见乌云浓雾笼罩而光线暗淡,感觉似乎山峰都被压得向下沉去一般。“断”,截断,就是指高大的石头挡住了视线,看不到继续前进的道路;前有“疑”,就是怀疑,表明只是石头很突兀,并不是确实路已到头,似“山穷水复疑无路”之味。“沉”,下沉,这表明了山顶的云色暗黑、雾气浓重,给人以很强的压迫感,让山峰沉重感特别强烈,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是否有种“山登绝顶我为峰”后,要凭一己之力不让天幕下合的压力感——欲逃却不能,欲举感无力的无法言表之情?当然,这实际也是诗人从山底往山上觅独寻幽到达山峰人已经比较累了的另一种情景感应。

 尾联写到,到了黄昏时分,沿着来时的路返回途中,我经过一片长满松树的山丘,山风突然吹来时,就像夜里长琴起奏时那般静谧深沉、含蓄内敛、余音悠远。一个“横”字把诗人的意外惊喜溢于言表,跟首联的“寻”形成呼应,表明诗人此行非常愉快,达到起初的目的。

这首山水诗很有陶渊明风采,平淡自然、朴实写真、物我合一、情真味永。诗题是“山中采药”,从内容看,似乎跟药无关,是不是我们作文里常讲的“题不统文”,或者“文不对题”?这还真不是。从诗人人生轨迹和行事风格看,他典型的继承了“魏晋风度”。 王绩清高自持,放诞纵酒,喜好老、庄及魏晋玄学,向慕嵇康、阮籍、陶潜。但其一直处于出世和济世的矛盾之中。喜写饮酒和田园生活,借以排遣怀才不遇的苦闷,高情胜气,独步当时。诗歌创作标举以会意为功的原则,是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结合,言志述怀中夹杂着玄学思辨。因此,这登山在其中采的不是中草药,而是人生的解救药。诗人需要排遣心中的“堵点”,舒缓胸里不平气;需要山中的仙气使自己更加超逸。使内心矛盾的自己尽量远离俗尘琐事,在与天仙最近的峰顶能受到不一般的指引,从而超凡脱俗或者一鸣惊人。

 

声明:享瑾美著独发中医启疾光网,转载须注明出自启疾光网,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