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在与疾病做斗争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药物学知识,汇集成众多本草著作,记载近3000种药物,它总结了每种药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品种、栽培、采收、加工、鉴别、炮制、贮藏和应用等多方面的经验,是今天中药科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对这些宝贵的遗产和财富,应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加以考证和整理出有用的药学史料和品种,以丰富和促进现代中药科学的发展。 当今常用中药八百余种,绝大多数在历代本草中已有记载。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使中药材品种混乱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有:①同物异名,同名异物。我国幅员广阔,物种繁多,各地区用药名称不尽相同,如益母草,在东北称坤草,又称楞子棵,在江苏某些地区又称天芝麻或田芝麻,浙江称三角胡麻,青海称千层塔,四川称血母草,甘肃称全风赶,广东名红花艾,云南称透骨草,而商品透骨草又有十数种之多。又如女贞子,别名冬青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的果实,在某些地区把冬青科植物冬青Ilex chinensis Sims的果实当女贞子药用。②本草典籍,记述粗略。如《本草经集注》曰:“白头翁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故以为名。”由于这个原因,使得从古到今就有多种根部有白毛茸的植物混作白头翁,以致清代的吴其濬得出这样的结论,“凡草之有白毛者,以翁名之皆可”。这样就造成了白头翁药材来源达20种以上,分属于毛茛科、蔷薇科、石竹科、菊科等不同的植物。③一药多源,易于混杂。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中有不少来源于2至数种不同的原植物和原动物。如石决明来源于同科属6个不同物种,小通草来源于不同科属的3种原植物,老鹳草来源于同科不同属的3种原植物。④历史沿革,品种变迁。如《唐本草》首次记载了百合的特征,“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者,宜入药”,可以断定百合Lilium brownii F.E.Br.var.viridulum Baker应是正品;但宋代的《本草衍义》却将一种具紫色珠芽的种类即卷丹L.lancifolium Thunb.作百合的正品;现在《中国药典》将两者均列为百合的来源。始载于《名医别录》的白附子历代本草记载均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Lévl.)Raip.的块根,而近代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用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块茎作白附子用,二者的来源、性状和成分等均不相同,而且两者疗效也不同,其变迁经纬,有待深入研究。 解决中药品种混乱的主要途径:①本草考证,理清渊源。历代文献浩如烟海,药物品种繁多,品种的来源与变迁需要本草考证及研究。如枳壳最早以“枳”载入本草,“旧云江南为橘,江北为枳”,切面“皆以翻肚如盆口状、陈久者为胜”。考证认为,本草记载的“枳”虽为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L.)Raf.,但药用枳壳宋代以后品种发生了变迁,以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变种的未成熟果实为主流,其他品种仅作为地区习用品,沿用至今。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需要正确地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据考证,阿胶的原料在唐代以前主要是牛皮,宋代、明代是牛皮、驴皮并用,清代以后全部用驴皮。对于道地药材的品种考证,还要查考地方志以及当地的产销记录。如罗汉果,在历代本草中未见记载,但从清代的《临桂县志》《永宁州志》中查到了罗汉果的形态、性味、效用的记载,为其药用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②品种整理,澄清混乱。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如《本草纲目》将天南星并于虎掌之下,通过考证与整理发现,虎掌又称虎掌南星,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掌叶半夏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的块茎,而天南星为同科天南星属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异叶天南星A.heterophyllum Bl.、东北天南星A.amurense Maxim.的块茎,纠正了历史的错误。③调查研究,规范名称。中药资源调查和流通领域中中药商品的调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中药的正品与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药一名。如金钱草,《中国药典》已分别将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Lysimachia christinae Hance的全草作金钱草,豆科植物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Osb.)Merr.的地上部分作广金钱草,唇形科植物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Nakai)Kupr.的地上部分作连钱草,避免了品种的混乱。④成分研究,结合药效。在本草考证的基础上,将品种复杂的中药进行化学成分与药效研究结合,确定其主流品种。如防己商品有10余种,来源于防己科植物防己 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木防己Cocculus trilobus(Thunb.)DC.、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 L.D.Chou et S.M.Hwang等的根,研究表明,仅防己 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的根中含有肌肉松弛成分,可以作为“汉肌松”的原料药。《中国药典》将黄柏分为黄柏与关黄柏、五味子分为五味子与南五味子、麦冬分为麦冬与山麦冬等,均基于化学成分与临床药效相结合的大量研究。 总之,中药品种的考证和整理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要澄清混乱品种,明确正品及其混淆品种必须通过大量实地调查研究。应当看到,在中医药学宝库中,有许多精华有待发掘、整理和提高,也有少数谬误和争议需要纠正与澄清,这是发展现代中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中药的品种的真伪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或者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药品;“劣”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药品。中药的品种不真、质量低劣,不仅有损中医药的信誉,更会导致生产、研究及临床疗效的失败,不仅误病害人,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一)药材及饮片的鉴定 目前市场流通药材3000余种,常用药材1200余种,各地加工的饮片2000余种。由于多方面原因,药材和饮片的真伪问题严重,尤以饮片更为突出。究其原因,除历史根源外,引起药材和饮片品种混乱的原因主要有:①鉴定知识缺失导致的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如大黄误种为无泻下作用的藏边大黄Rheum emodi Wall.、河套大黄R.hotaoense C.Y.Cheng et C.T.Kao;金钱草误采为风寒草(聚花过路黄)Lysimachia congestiflora Hemsl.;红参误用为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的细根等。②有意掺伪作假,以假充真。如金钱白花蛇,有用银环蛇或其他成蛇纵剖成条,接上它种蛇头后盘成小盘;也有用其他带环纹的幼蛇或其他幼蛇在体背用白色油漆划出环纹等伪充正品。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 Panax notoginseng(Burk) F.H.Chen的根,因其疗效显著,价格昂贵,因此各地药材市场发现有以竹节参、菊三七、莪术、水田七、藤三七、淀粉、树脂等伪制品充三七销售。牛黄为牛的胆结石,近年来,有用其他动物的结石冒充或用淀粉加工,甚至有用果皮或种皮包以黄土等伪充。人参以往伪品较多,如商陆根、野豇豆根等;目前,有人从栽培的国产人参中选出类似西洋参外形者,加工成西洋参出售,这些伪品很难以肉眼鉴别出来。又如川贝掺湖北贝母等。③正品短缺导致的类似品泛滥。如砂仁为姜科阳春砂 Amomum villosum Lour.、海南砂 A.longiligulare T.L.Wu、绿壳砂A.villosum Lour.var.xanthioides T.L.Wu et Senjen的干燥成熟果实,而海南省南部民间曾将海南假砂仁A.chinense Chun ex T.L.Wu的果实伪充砂仁收购,并销往外省。此种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情况还可见于蟾蜍输卵管充哈蟆油,藤杜仲、红杜仲、金丝杜仲充杜仲等。④名称、外形相近导致的品种混淆。如以川射干充射干、滇枣仁充酸枣仁、山麦冬充麦冬、小天南星充半夏等。⑤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导致的品种混乱。如《中国药典》规定,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的根皮,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则以来源于萝藦科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ge.的根皮香加皮作五加皮药用,其来源、成分、药理、功效、作用均与正品五加皮不同,由于中药来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解决中药品种的真实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中药的质量优劣,同样不可忽视。中药的品种明确后,必须注意检查质量,如果药材品种使用正确,但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同样不能入药。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主要有:①栽培变异。中药栽培与药材质量关系密切,这是中药质量的源头。不同生长环境的药材质量有所不同。如野生牛膝和栽培牛膝,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使得两个品种性状特征有较大差异,野生或部分地区引种的主根短,细小,支根多,木质化程度高,柔韧性差。又如栽培黄芪如果栽培条件不利,则发生木化变异。另外,中药栽培品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也十分严重,这个问题不解决,中药材很难打入国际市场。②产地因素。有的药材产地不同,其质量也不同。如广藿香产在广州石牌者,气香纯正,含挥发油虽较少(茎含0.1%~0.15%,叶含0.3%~0.4%),但广藿香酮的含量却较高;产于海南岛的广藿香,气较辛浊,挥发油含量虽高(茎含0.5%~0.7%,叶含3%~6%),但广藿香酮的含量却甚微。道地药材就充分反映了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关系。③采收加工。有的药材采收季节、采收时间(植物生长的年限)不同,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也有差异。如麻黄秋季采收,麻黄碱成分含量高,其他季节麻黄碱含量均较秋季低;人参皂苷的含量高低与人参的生长年限有关。④贮藏运输。有的中药运输时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必然影响质量。有的中药贮藏不当,引起虫蛀霉变,均能损害药材质量;另外贮存时间对质量也有影响,如荆芥的挥发油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贮存一年者挥发油含量减低1/3,贮存三年者则降低1/2。细辛的酸性氨基酸为其镇咳成分之一,新鲜细辛的镇咳作用强,当贮存6个月后则无镇咳作用。⑤其他。人为掺入异物或混入非药用部分,如柴胡、龙胆混入大量的地上茎;西红花中掺入花丝、雄蕊、花冠;羚羊角中夹铁钉、铅粒等,严重地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有的中药如人参、八角茴香、天麻、独活等,经过化学成分提取、干燥后再用,其外观性状与原药材相似,但药材的内在质量却发生了变化。 对中药品种和质量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药材生产、使用、管理、经营、检验等各部门要严格把关,杜绝伪劣中药材的使用和流通。 (二)中成药的鉴定 中成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1492种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成药组成复杂、剂型多样、检测指标建立较难等特点给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工作增加了困难。加之许多中成药缺乏质量标准和适宜的检测方法,影响到产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有效,也限制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使用。因此,制定和提高中成药品质鉴定标准,增强中成药质量的可控性,完善中成药现代化和标准化,也是中药鉴定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中成药的鉴定,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鉴别项不再使用显色或沉淀的化学反应以及光谱鉴别方法,所有含药材粉末的中成药均增加了专属性很强的粉末显微鉴别,大量地使用了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鉴定,强化了安全性检查,采用了多成分含量测定指标,为中成药的真伪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