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2024-9-4 15:20|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42| 评论: 0

摘要: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中药鉴别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人民在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积累了医药知识和经验,并学会运用眼、耳、鼻、舌等感官 ...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 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中药鉴别知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人民在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积累了医药知识和经验,并学会运用眼、耳、鼻、舌等感官来识别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形、色、气味,从而识别出哪些可供药用,哪些药有毒,哪些药无毒等,逐渐形成了“药”的感性知识。相传在公元前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史记·补三皇本纪》也有“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在无文字时代,这些药物知识凭借师承口传丰富起来,它是本草学的萌芽。在文字产生以后,就有了关于药物的记载,后经不断积累、发展,编出了本草著作。从秦、汉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这些著作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和鉴别中药的丰富知识的总结,是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公元前11~公元前6世纪)中就记载有治病的药物,如采英(酸模)、采(泽泻)、采艾(苦艾)、蓷(益母草)、采蝱(贝母)、采卷耳(苍耳)、采芣莒(车前)等。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了三号汉墓,墓葬年代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出土药物经鉴定确定的共9种,为桂皮、花椒、姜、佩兰、茅香、高良姜、藁本、牡蛎、朱砂。出土有药物和医方的著作共6种,记载的药名总数初步统计有394种。其中《五十二病方》有药物247种。据专家推论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该书主要内容虽是以临床医疗和“养生”为主的非药物学专著,但它提供了先秦时代医药学历史知识的珍贵史料。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著者不明,成书年代在汉代。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在序录中记载,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并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方法以及辨别药物形态真伪的重要性有一些原则性的概括。各药的记述,则以药性和功效为主。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已收载于后代本草中,现有明代、清代的辑本。值得指出的是,《五十二病方》中的247种药物,将近一半不在《神农本草经》中,说明当时的用药品种还更多。

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成《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是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本书对药物的产地、采收、形态、鉴别等有所论述,有的还记载了火烧试验、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如对《神农本草经》中“术”的鉴别,认为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硝石“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母“向日视之,色青白多黑”;朱砂以“光色如云可拆者良”等。有的还指出品质的好坏,如治疟的常山,特别指出以细实而黄的鸡骨常山最有功效。原书已遗失,现存敦煌残卷。其主要内容却散见于后世本草中。

唐代李 、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载药850种,新增山楂、芸苔子、人中白等114种新的药物,其中不少是外来药物,如由印度传入的豆蔻、丁香、龙涎等;大食传入的石榴、阿芙蓉、乳香等;波斯传入的茉莉、青黛;大秦传入的素馨、郁金;西域传入的仙茅、马钱子;南洋传入的木香、槟榔、没药等。该书有较多的基原考证。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原书已散失不全,现仅存残卷。现有尚志钧的辑本《唐新修本草》。

唐代个人编著的本草亦多,较著名的有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和李珣的《海药本草》等。《本草拾遗》按药物性能分类,新增药物海马、石松等。陈藏器谓:“海马出南海,形如马,长五六寸,虾类也。”石松“生天台山石上,似松,高一二尺”。对药物生境、形态的描述,都很真实。《海药本草》以收载外国输入的药物为主,共124种,其中香药50多种,如阿魏、荜茇、零陵香、缩砂蜜、艾纳香等。后蜀韩保昇著的《蜀本草》是以《新修本草》为基础而编撰的,对药的性味、形态、产地等增补了不少新内容。以四川的植物居多,所绘图形比较精细,后世的本草常常提及之。

宋代在开宝年间官命刘翰、马志等在唐代本草的基础上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后又重加详定,称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此时由于医药的发展,药物品种越趋繁多。至嘉 年间,官命掌禹锡等编辑《嘉 补注神农本草》,简称为《嘉 补注本草》或《嘉本草》,新增药物99种;又令苏颂等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这些本草虽已散失,但为后来本草所引录。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是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将《嘉 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校订增补,编成本草、图经合一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在大观、政和年间,都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于书名上冠以年号,作为官书来刊行,以后遂简称为《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等。此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共31卷,载药1746种,新增药物500余种,质量远远超过以前各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宋代其他本草著作,尚有《日华子诸家本草》及政和年间寇宗 的《本草衍义》等。《本草衍义》是寇氏根据自己观察实物和医疗实际经验,并为增补《嘉 本草》和《图经本草》而作,颇多新见解。如寇氏认为:“用药必择土地所出者……若不能推究厥理,治病徒费其功”。这种重视道地药材,保证质量的论点对后人的影响很大。

金、元时代的本草著作,有张元素的《珍珠囊》、李杲的《用药法象》、王好古的《汤液 本草》和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等。李杲十分重视药物的产地和采收时期,他在《用药法象》中说:“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

明代的本草著作甚多,其中对药学贡献最大的,当首推李时珍撰著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参阅了经史百家著作和历代本草800余种,历经30年,编写成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本草纲目》。其中新增药物374种,附方有11000余条。可以说这部著作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每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名称统一,结构严谨,为自然分类的先驱。如第14卷所载药物高良姜、豆蔻、缩砂蜜、益智仁等排列在一起,属于芳草类。今天看来,这些都是姜科植物,含有挥发油,与自然分类相符。对药物形态鉴别方法的记载也是较为完善的。如描述丹参谓:“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毛。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这些描述都较为逼真。李时珍在“集解”项中,引录了很多现已失传的古代本草对药物鉴别的记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新增的药物有三七、番木鳖、土茯苓、樟脑等。对樟脑的记载,李时珍谓:“状似龙脑,白色如雪,樟脑脂膏也。”并介绍了加热升华精制樟脑的方法。可见其观察之细致、准确。《本草纲目》的出版,对中外医药学和生物学科都有巨大影响。17世纪初传到国外,曾译有多国文字,畅销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明代其他本草著作在《本草纲目》以前的尚有朱 编写的《救荒本草》,从无毒的可食植物方面加以总结、论述。并绘有图形,载有出产和苗、叶、花、子的性味、食法,给药物鉴定增加了新的内容。兰茂撰写的《滇南本草》是一部优秀的地方性本草,是研究云南地区药物的宝贵史料。刘文泰等编纂的《本草品汇精要》,载药1815种,新增药48种。陈嘉谟编撰的《本草蒙筌》载药742种,本书注重药物产地和采制方法,指出产地与药物品质的关系和不同药用部位采集的一般规律,如将白术分为浙术、歙术;芎分为京芎、抚芎、台芎等。书中对商售中药的掺伪作假,亦有考察,如“荠尼乱人参、木通混防己”等。李中立所著《本草原始》着重对药材性状的描述,并绘有图形。

清代著名的本草有赵学敏编撰的《本草纲目拾遗》,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716种,如冬虫夏草、西洋参、浙贝母、鸦胆子、银柴胡等均系初次记载,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吴其濬编撰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植物名实图考》收载植物1714种,对每种植物的形态、产地、性味、用途叙述颇详,并附有较精确的插图,其中很多植物均系著者亲自采集、观察并记录;《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摘录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载有植物838种。为近代药用植物的考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