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难经》有关医疗的成语典故●望闻问切 ... ... ...

2024-9-4 21:12| 发布者: 启疾光| 查看: 190| 评论: 0

摘要: “望闻问切”本是中医诊断技术用语,指应用观望、听嗅、询问、切脉四种收集病情以用于诊断的技术和方法,合称“四诊”。典出《难经·第六十一难》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 ...

成语“望闻问切”本是中医诊断技术用语,指应用观望、听嗅、询问、切脉四种收集病情以用于诊断的技术和方法,合称“四诊”。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和嗅气味;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现也用于比喻做事要从各方面收集信息、情报以利于良好地开展实施。典出《难经·第六十一难》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最早语出(即四字联用)是元·施惠《幽闺记·第二五出》:“(末)翁大医你还要看症真仔细下药。(净)这等待我再望闻问切。”而医著最早者,是明代中后期新安郡祁门医学大家徐春甫(1520-1596年,甫一作圃,字汝元,号东皋,又号思敏、思鹤)著《古今医统大全》:“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神医扁鹊著、“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难经》第六十一难原文载: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这《难经·第六十一难》是对“望闻问切”四诊的主要工作内容做出了概括以及评判它们所显现的医者“段位”(即医术水平)。用现代话是说——问:医经上说,医者通过望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神医;通过闻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医圣;通过问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医师(专家);通过脉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医士(有医技积累的医生)。这怎样解释呢?答:通过望诊而知道病情的,就是观察病人所显现的青、赤、黄、白、黑五色,从而了解病变的情况;通过闻诊而知道病情的,就是听闻病人所发出的呼、言、歌、哭、呻五音,从而辨别病变的性质;通过问诊而知道病情的,就是探询病人对于酸、苦、甘、辛、咸五味的爱好情况,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病变所在的部位;通过脉诊而知道病情的,就是切诊寸口的脉象,省察脉气的虚实,以了解疾病发生在那一脏或那一腑。医经上又曾说过,根据显现于外表的症状而能察知其疾病的叫做“圣”,外表还没有什么症状表现而能察知其内部已有病变的叫做“神”。以上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扁鹊”史上有俩,一是上古跟岐伯、雷公、俞跗并称四大神医的医者;另一个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所记师从仙医费长房能洞见症结的秦越人,他人内外妇儿无所不精,尤善脉诊。所以不论这《黄帝八十一难经》到底是谁作的,以上的论断肯定都是合理精准、毋庸置疑的。有“讳疾忌医”成语产生的“扁鹊见蔡桓公”文就是写秦越人的望诊之神的,便可窥豹一斑。

那么“望诊”望什么呢?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而舌诊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部分。因据现称的“全息理论”即中医古籍所言的“五脏开窍于五官”说, 五官内应于五脏,即脸上的眼、鼻、耳、口、舌“五官”表现与人体的肝、肺、肾、脾、心“五脏” 健康状况息息相关,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

闻诊,实际后来不仅如上文“六十一难”所述的听声音,也包括嗅气味。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嗅气味也可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

而问诊指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既往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后世医家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简便易记。

而切诊主指切脉,也包括按触腹胸的按诊。通过寸口脉来辨疾病轻重缓急,按诊来知有无癥瘕集聚等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

通过以上望、切、闻、切四种诊断病情的方法相互参照,综合分析,作出判断,是中医“辩证”和后继的“论治”的基础、抓手、前提、保障,直接关系着后面的辨证论治的客观、准确、有效性。所以“望闻问切”这个病情采集手段、方法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这个成语也是对中医诊病理念、操作的一种高度形象概括,最常用于医疗领域,尤其是中医诊疗。现也用于比喻做事要从各方面收集信息、情报等,然后详参以利于做出正确判断与良好地开展实施。

 

声明:启疾光出品,转载须注明出自中医启疾光网,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