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药鉴定的方法 中药鉴定的样品非常复杂,有完整的药材,也有饮片、碎块或粉末。因此,中药鉴定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来源(原植物、动物和矿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方法。各种方法有其特点和适用对象,有时还需要几种方法配合使用,这要根据检品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掌握。 一、来源(原植物、动物和矿物)鉴定 来源鉴定(origin identification)又称“基原鉴定”,是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研究,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应用品种准确无误。来源鉴定的内容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矿物药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这是中药鉴定的根本,也是中药生产、资源开发及新药研究工作的基础。以原植物鉴定为例,其步骤如下: (一)观察植物形态 对具有较完整植物体的中药检品,应注意对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观察,对花、果、孢子囊、子实体等繁殖器官应特别仔细,借助放大镜或解剖显微镜,可以观察微小的特征,如毛茸、腺点等的形态构造。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检品经常是不完整的,通常是植物体的一段或一块器官,除对少数特征十分突出的品种可以鉴定外,一般都要追究其原植物,包括深入到产地调查,采集实物,进行对照鉴定。 (二)核对文献 根据已观察到的形态特征和检品的产地、别名、效用等线索,查阅《中国药典》和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中草药书籍和图鉴,加以分析对照。在核对文献时,首先应查考植物分类方面的著作,如《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新华本草纲要》《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及有关的地区性植物志等;其次再查阅有关论述中药品种方面的著作,如《新编中药志》《中药材品种论述》《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药鉴定学》,以及各省编写的中药志及药物志等。由于各书记载植物形态的详略不同,对同一种植物的记述有时也会不一致,因此必要时,还须进一步查对原始文献,以便正确鉴定。原始文献即指第一次发现该种(新种)植物的工作者,描述其特征,予以初次定名的文献。 (三)核对标本 当初步鉴定出检品是什么科属时,可以到有关植物标本馆核对已定学名的该科属标本。要得到正确的鉴定,必须要求标本馆中已定学名的标本正确可靠。在核对标本时,要注意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期的形态差异,需要参考更多一些的标本和文献资料,才能使鉴定的学名准确。如有条件,能与模式标本(发表新种时所被描述的植物标本)进行核对,或寄请有关专家、植物分类研究单位协助鉴定。这会使鉴定结果更为准确。 近年来,随着常用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全国性资源普查工作的深入进行,发现许多商品药材的品种增多,实际药用的商品已超出了药品标准规定的种类。这给形态分类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难,为了适应这种状况,除经典分类方法外,新的分类手段也用到药用植物学中,如用体细胞染色体的核型分析(车前、石竹);用细胞分类中同工酶鉴别法解决同属植物中种间鉴别问题(绞股蓝、香茅属植物);数量分类研究,是在大量形态数据的基础上,综合植物化学、细胞学和地理学知识进行数学分析,如对人参属的研究,显示了人参属各种性状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形态结构与化学成分之间的联系,并对人参属的分类系统做了初步的定量分析,为该属植物的药用提供依据。DNA分子生物技术的应用,使种间鉴别问题有了新的进展。 二、性状鉴定 性状鉴定(macroscopic identification)就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这些方法在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它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性状鉴定和来源鉴定一样,除仔细观察样品外,有时亦需核对标本和文献。对一些地区性或新增的品种,鉴定时常缺乏有关资料和标准样品,可寄送生产该药材的省、自治区药检部门了解情况或协助鉴定。必要时可到产地调查,采集实物标本,了解生产、加工、销售和使用等情况。熟练地掌握性状鉴别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中药鉴定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但应该指出的是,有些药材的野生品和栽培品有较大差异,新鲜药材与干燥药材也有区别。性状鉴定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状 形状是指药材和饮片的形态。①药材的形状与药用部位有关,观察时一般不需预处理,如观察皱缩的全草、叶或花类,可先浸湿使软化后,展平。观察某些果实、种子类时,如有必要可浸软,取下果皮或种皮,以观察内部特征。药用部位不同,形状也不相同,如根类药材多为圆柱形、圆锥形、纺锤形等;皮类药材常为板片状、卷筒状等;种子类药材常为类球形、扁圆形等,每种药材的形状一般比较固定。传统的经验鉴别术语形象生动,易懂好记,如党参根顶端具有的瘤状茎残基术语称“狮子头”,防风的根头部具有的横环纹习称“蚯蚓头”,海马的外形鉴定术语称“马头蛇尾瓦楞身”等。描写时对形状较典型的用“形”,类似的用“状”,必要时可用“×形×状”,形容词一般用长、宽、狭,如长圆形、宽卵形、狭披针形等。②饮片的规格有片、段、块、丝等。制成饮片后,根及根茎、木本茎大多为类圆形切片,草本茎多为段状,皮类常为弯曲或卷曲的条片,叶一般为丝条状(如枇杷叶),或保持原形(如番泻叶),或皱缩(如艾叶),或碎片状(如桑叶),大的果实常切成类圆形片状(如木瓜、槟榔)。 (二)大小 大小是指药材和饮片的长短、粗细(直径)和厚度。一般应测量较多的供试品,可允许有少量高于或低于规定的数值。测量时可用毫米刻度尺。对细小的种子或果实类,可将每10粒种子紧密排成一行,以毫米刻度尺测量后求其平均值。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饮片厚薄大小为:①片: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②段:短段5~10mm,长段10~15mm;③块:8~12mm的方块;④丝:细丝2~3mm,宽丝5~10mm。各地中药炮制规范具体尺寸略有不同。 (三)色泽 色泽是指在日光灯下观察的药材和饮片颜色及光泽度。色泽通常能够反映药材的质量,每种药材常有自己特定的颜色,药材的颜色与其成分有关,如黄芩主要含黄芩苷、汉黄芩苷等,保管或加工不当,黄芩苷在黄芩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醛酸与黄芩素。黄芩素具3个邻位酚羟基,易氧化成醌类而显绿色,因此黄芩由黄变绿后质量降低。又如丹参色红、紫草色紫、玄参色黑、黄连以断面红黄色者为佳,都说明色泽是衡量药材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通常大部分药材的颜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如用两种色调复合描述色泽时,以后一种色调为主色,例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色。 (四)表面特征 表面特征指药材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毛茸或其他附属物等。如白芥子表面光滑,紫苏子表面有网状纹理,海桐皮表面有钉刺,合欢皮表面有椭圆形、棕红色皮孔,辛夷(望春花)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有光泽的长茸毛等,均为其重要鉴别特征。龙胆根头部表面具有明显的横环纹,而坚龙胆没有,这一特征是鉴别两者的重要依据。 (五)质地 质地指药材和饮片的轻重、软硬、坚实、坚韧、疏松或松泡、致密、黏性、粉性、纤维性、绵性、角质性、油润性等特征。这与组织结构、细胞中所含的成分、炮制加工方法等有一定的关系。以薄壁组织为主,结构较疏松的药材及饮片一般较脆或较松泡,如南沙参、生晒参等;富含淀粉的显粉性,如山药、半夏等;含纤维多的则韧性强,如桑白皮、葛根等;含糖、黏液多的一般黏性大,如黄精、地黄等;富含淀粉、多糖成分的经蒸煮糊化干燥后质地坚实,呈角质状,如红参、延胡索、天麻等。 (六)断面 断面是指药材折断时的现象及其饮片横切面的特征。①药材折断时注意观察是否易折、有无粉尘散落及折断面是否平坦,有无胶丝,是否分层,有无放射状纹理,包括断面的色泽和质地等,这些特征与组织结构、细胞内含物有密切的关系。以薄壁组织、淀粉为主的药材折断面一般较平坦,如牡丹皮;含纤维多的具纤维性,如厚朴;含石细胞多的呈颗粒性,如木瓜;纤维束或石细胞群与薄壁组织相间排列,即有硬韧与软韧之分,断面常显层状裂隙,可层层剥离,如苦楝皮;木类中药主要由木纤维组成,质硬,折断面常呈刺状,如沉香、苏木;富含淀粉的饮片折断时粉尘飞扬,如山药;折断时有白色胶丝,如杜仲。对不易折断或折断面不平坦的药材,可削平后观察维管束排列情况、射线的分布等。②横切面的经验鉴别术语很多,如“菊花心”是指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细密的放射状纹理,形如开放的菊花,如黄芪、甘草、白芍等。“车轮纹”是指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形如古代木质车轮,如防己、青风藤等;“朱砂点”是指药材断面散在的红棕色油点,如茅苍术。③断面可以反映出异常构造的特征,如大黄的“星点”;牛膝与川牛膝的“筋脉点”;何首乌的“云锦状花纹”;商陆的“罗盘纹”等,这些特征在鉴别药材及饮片时非常有意义。④通过断面可以区别单双子叶植物及其药用部位:双子叶植物的根、根茎、茎有环状形成层和放射状环列的维管束,饮片切面可见环纹和放射状纹理;单子叶植物的根、根茎有环状内皮层,不具放射状纹理,维管束散列,饮片切面散有筋脉点,如莪术;木质藤本植物导管较粗大,饮片切面显“针眼”,如川木通、鸡血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