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芷萧艾,这个成语本指由佩兰、白芷之类的香草变成臭蒿、苦艾之类的杂草;后比喻人的品德由好变坏。典出战国·楚·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创作的一首其“政治生涯传记”诗,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该诗以浪漫抒情的形式,应用赋、比、兴三种修辞手法灵活穿插转换来自述其身世、遭遇、心志为核心,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体现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强烈的爱国和恤民的思想感情,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诗篇。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一作嬭[nǎi]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属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注”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成作后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清代戴震的《屈原赋注》等。 据《史记·屈原列传》载,《离骚》创作于屈原推行美政失败后被楚怀王疏远时,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创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要使楚国强大就必须推行美政的治国思想。本文涉及的是屈原说理部分即反思改革失败问题的症结。原文节选如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这是屈原曾经担任三闾大夫的职务,这个职务主要负责管理楚国王室屈、景、昭三氏的年轻人。在这个职位上,屈原尽心尽力培养了很多年轻人。然而,结果却是他培养的这些人纷纷变节了,没有达到他的预期。本来朝气蓬勃一腔热血充满正义的年轻人,却因为世道的浑浊而纷纷被污染,就像是原本的香草失去了香味,变成了凡草甚至臭草。屈原为此非常痛心,这种心情在前文也有提到:“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污秽”。所以上文的意思是: 时世纷乱而变化无常啊,我有何在这里久留的理由呢?芳香的佩兰和白芷失掉了芬芳,石菖蒲和兰惠也变成茅莠。为什么从前的这些香草,今天全都成为荒蒿野艾。难道还有什么别的理由?不爱好修洁造成的祸害。我还以为佩兰之类最可依靠,谁知它华而不实、虚有其表。这佩兰抛弃美质追随世俗,勉强列入众芳,也是辱没香草。 诗句以香花贵品变为臭草凡物的比喻,表现了屈原对昔日的同道、弟子在复杂变幻的政治斗争中,在功名利禄的引诱下纷纷变节这一事实的愤慨,而且无情的批判他们德不配位——不肯自爱,随波逐流,则不配美名。同时也揭示出屈原为坚持自己的信仰,即使在邪恶势力猖獗的情况下,仍耿介不随,独具高风亮节。 后人据此凝练出本指由香草变为杂草,比喻人的品德由好变坏的“兰芷萧艾”成语。兰芷:佩兰和白芷之类的香草美物,比喻君子;萧艾:臭蒿和苦艾之类的杂草劣品,指代小人。
注: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为淮南王刘安的一部分门客的共称。今仅存辞赋《招隐士》)、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声明:国医正宗独发中医启疾光网,转载须注明出自启疾光网,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