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

2024-9-24 22:21| 发布者: 葆伢美|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中国的食疗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如何烹饪和食用食物,并结合中医药,达到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促进病后康复,减缓衰老的目的。这种寓医药于日常饮食之中的食物疗法,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医养生 ...

     沈英森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及全国第3批师带徒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从医二十余载,精研医理,德高学深,对中国传统食疗及中医养生与康复学亦有一定见解,现特将沈教授对食疗与中医养生康复关系的认识介绍如下。

中国的食疗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如何烹饪和食用食物,并结合中医药,达到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促进病后康复,减缓衰老的目的。这种寓医药于日常饮食之中的食物疗法,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医养生与康复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对中医养生与康复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防疾病

针对健康人群,防患于未然。《本草纲目》记载:“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以赖之。”张景岳称:“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说明饮食对维持人体健康关系重大。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远离疾病。

恰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认为,人处在天地之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就是根据四时寒暑变化,通过调整饮食以达到协调机体内外阴阳的作用。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寒温差异亦较大,对其饮食也应有所选择以达到协调机体内外阴阳的作用。如气候干燥的西北平原,应常食银耳、梨等柔润之品;而气候潮湿的东南山区,则应多吃薏米仁、蚕豆等健脾化湿的食物。

不同体质对各种不同属性饮食物质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匡调元在《体质食疗学》中就提出了“辨顶论育”的概念,强调每个人的饮食应按其不同体质而有所取舍。如阳虚畏寒者,宜食韭菜、煨姜炖狗肉等温补壮阳的食物。阴虚火旺者,宜食木耳、龙眼肉炖甲鱼等滋阴润燥的食物。

以上说明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个人体质的差异,须因时、因地、因人施食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古人对合理膳食结构的一种认识,蕴含着食物要合理搭配,种类要丰富多样,同时兼顾谷、肉、果、菜五味属性的寓意。可见古人对膳食结构平衡是相当讲究的,也就是现代生活强调的营养均衡。营养失衡,就会导致疾病,而通过食物的全面配合,或有针对性的加强某些营养食物就可以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中医学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甲状腺肿大,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用水果和蔬菜预防坏血病等记载。此外,中医食疗还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如:大蒜、生姜、葱白可预防感冒;鲜白萝卜、鲜橄榄煎服可预防白喉;生山楂、红茶、燕麦可预防动脉硬化;薏苡粥预防癌症等。

2.健身延年

儿童、妇女、老年人等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满足其不同的需要。

中医认为,小儿属纯阳之体,如无病痛,不宜着意进食滋补品,只需平素合理调配饮食,防止随心所欲偏食嗜食,尤其是目前独生子女多的情况下,为人父母者不可采取揠苗助长之法,着意给孩子“补品”,以免造成由于某些营养过剩而出现的营养不良症。

经期是女性的特殊生理阶段,月经期间的女性特别容易疲劳,消化功能减弱,胃口欠佳。因此,饮食上应注意食物的清淡和易于消化吸收,避免食用酸菜、辣椒、芥末、胡椒等过酸和刺激性较大的食品。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月经期间还应补充一些利于“经水之行”的温补类食品。如果经期血过多,平时可食用一些调养补血的药膳,不仅可以补血养血,还有助于红颜常驻。如菠菜猪肝汤、莲子桂圆汤、猪肝汤、莲子桂圆汤、猪肝粥、杞子红枣煲鸡蛋等。

妊娠期妇女,脏腑经络之血注于冲任,以养胎元。母体多表现阴虚阳亢状态,此时可进食甘平、甘凉补益之品,避免食用辛辣、腥膻之物,以免耗伤阴血而影响胎元。妊娠后期,胎儿逐渐长大,影响母体气机升降,易产生气滞现象,故应少食荞麦、高梁、番薯等易引起胀气和涩肠的食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逐渐减退,肾之精气渐衰,精血不足,则易导致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去平衡而出现疾患。从中医养生抗衰防老所确立的治则治法来看,老年期膳食总以调整阴阳和脏腑气血之平衡为原则,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钙质的食物以延缓衰老,增进健康。常用与抗衰老有关的食物有:蜂乳、花粉、大豆及豆制品、花生、黑芝麻、核桃、牛奶、银耳、香菇、新鲜蔬菜、水果、瘦肉之类。忌食高糖高脂,及有伤津耗液之弊的辛辣、腥膻食品及发物,如油炸食品、海腥、辣椒、羊肉、猪头肉、咖啡等。

3.辅助治疗

针对病情,辨证施食,饮食疗法可作为各种疾病的辅助疗法。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都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食物每人每天都要吃,较药物与人们的关系更加密切,历代医家也都主张“食疗”。如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有关食疗法的条文约80余处。全书运用的食物性药38种,组成的食疗方13首,70%的方中运用了食物性药,治疗疾病10余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食疗篇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阐明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的上策;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的医生方称之高明。

中医治病以辨证施治为指导思想,对于食疗,同样强调辨证施食。辨证食治主张辨别证候、分析症状而进行食治,在具体应用时,更应结合临床表现,如同为虚证,以面色苍白,气短声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舌质淡红,脉细弱无力为表现的气虚者,宜食用糯米、山药、香菇、鸡肉等以补气;以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头晕目眩,形体消瘦,舌淡嫩,脉细弱等为表现的血虚者,宜食用龙眼肉、黑木耳、菠菜、牛肉等以补血。同为咳嗽患者,如感受风寒表现为咳嗽有力、气急、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恶寒、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者,宜食葱白粥以疏散风寒、宣肺止咳;感受风热表现为咳嗽频剧、气粗、咳声嘶哑、痰稠色黄、咳时烘热汗出、咽痛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者,则宜食饴糖萝卜粥以疏风清热、清肺化痰。

还应注意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对现代临床上的常见疾病,通过辨证来择用相应的食疗药膳。例如中医学将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的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型,根据临床辨证分别采用不同药膳进行治疗,以降低血糖及尿糖。上消型以多饮为主,小便较多、色黄、咽干灼热、食量如常、舌红少津、苔黄而干。多采用生津止渴、清热润肺的方法调整,可用五汁饮:莲藕100g,梨200g,荸荠100g,麦冬15g,芦苇根30g。中消型常以多食易饥为主,伴有口渴多饮、口苦、口臭、口干、小便频、大便干结。宜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可用山药粳米粥:山药50g,黄精、沙参各15g,粳米50g。下消型以小便频多为主。一般采用滋阴补肾、清热降火的方法调理,可以枸杞炖兔肉:枸杞子30g,兔肉250g,洋葱100g,油、盐适量。

4.滋补强身

饮食疗法对于病后、产后及年老身体虚弱者作用明显。《素问·热论》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说明患病时的不当饮食,对疾病的转归、预后以及复发等都有影响。疾病后期及多种慢性病程因正气不足,机体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减弱、抗病能力低下,而表现出虚弱、不足、衰退等现象。如果不注意从饮食调养入手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其机体病理变化难以痊愈。即使一时治好,又会复发。此时进补食治之品,既是治标,更为治本,标本兼治,药食化一。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善用药才,使病祛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说明运用药物攻邪之后,要采用谷肉果菜之品补虚复损法以调胃气,助胃气恢复以祛除余邪,肠胃洁,脾土新,则胃气生。

对于体质虚弱或慢性虚证患者,可用血肉有情之品来滋补。如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胎盘粉用于补肾强身,猪骨髓用于补脑益智,动物脏器用于滋补相应的脏腑等。中医认为,“产后必虚”。产妇多表现阴血亏虚、或淤血内停等症象。另一方面产妇还要以乳汁喂养婴儿。因此,产后的饮食原则以平补阴阳气血,尤以滋阴养血为主,可进食甘平甘凉类粮食、畜肉、禽肉和蛋乳类食品,慎食或忌食辛燥伤阴,发物、寒性生冷食物。正如《饮膳正要》所说:“母勿太寒乳之,母勿太热乳之……乳母忌食寒凉发病之物[1]。”

5.总结

中医养生与康复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生命生长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以及康复治疗等内容。作为我国传统食养经验的总结,食疗自然成为其中的重要板块,对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乃中医养生与康复学中的至理名言。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向往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日益迫切。人们既要求吃得好,又要吃出健康,在膳食中追求养生、防病、治病、美容和美体的效果。特别是当人们身体出现某些疾患的时候,更希望用膳食来代替毒副作用大的合成西药,达到“在疾病中美食,在美食中治病”的目的。近年来,许多科研、医疗、制药、饮食部门开发研制出的食疗产品如龟鳖丸、八宝粥、娃哈哈、脑黄金等,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普遍欢迎,预示着我国传统中医食疗将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