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技术操作方法和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 ...

2024-10-9 12:32| 发布者: 中国文化| 查看: 518| 评论: 0

摘要: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常规对于罐具、施术部位及施术者双手清洁消毒。施术方法:①火罐法含闪火法和贴棉法,②水罐法含水煮法和蒸气法,③抽气罐法。应用方法:①闪罐法②留罐法③走罐法④排罐法 ...

1.操作方法

1)施术前准备

罐具、部位、体位的选择,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常规对于罐具、施术部位及施术者双手清洁消毒。

2)施术方法

①火罐法

闪火法:用一手持夹住 95%酒精棉球的止血钳和镊子,另一手握住罐体,罐口朝下,将棉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以罐口与罐底的外 1/3 与内 2/3 处为宜),快速摇晃1-3 圈随即退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贴棉法:将直径 1-2cm 95%酒精棉片紧贴于罐内壁适当位置(一般以中部为宜),一手握罐体,另一手持燃着的火柴或打火机深入罐内点火,棉片燃着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②水罐法

水煮法:将竹罐放入水中或保健中药液内煮沸 2-3min,然后用镊子将罐倒置(罐口朝下)夹起,迅速用多层干毛巾捂住罐口片刻,以吸去罐内的水液或中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但保持罐内热气,趁热快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然后轻按罐具 30s 左右,令其吸牢。

蒸气法:将水或保健中药液(液体水平面勿超过壶嘴)在小水壶内煮沸,至水蒸气从壶嘴或套于壶嘴的皮管内大量喷出时,将壶嘴或皮管插入罐内 2-3min 后取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抽气罐法:先将抽气罐紧扣在施术部位,再用抽气筒将罐内的部分空气抽出,使其吸拔于皮肤上。

3)应用方法

①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局部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动作要迅速而准确。闪罐频率一般为 10-30 /min,闪罐持续操作时间一般为 3-10min。必要时也可在闪罐后留罐。

②留罐法

将吸拔在皮肤上的罐具留置一定时间,使局部皮肤潮红,甚或皮下淤血呈紫黑色后再将罐具取下。留罐时间可根据年龄、体质、部位、保健目的等情况而定,一般为 5-20min。若遇皮肤反应敏感、皮质薄嫩、身体虚弱情况或遇老人和儿童,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③走罐法

先于施罐部位涂抹适量润滑剂或温水、保健中药液,也可将罐口涂上油脂。待用罐吸拔后,一手可固定拔罐部位的皮肤,另一手握住罐体,略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反复推拉,至走罐部位皮肤潮红或紫红为度,推罐时应用力均匀,以防止罐具漏气脱落。

④排罐法

沿某一经脉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顺序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罐具。

上述方法可根据需要结合使用。

4)起罐方法

1)一般方法

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示指按压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产生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2)抽气罐的起罐方法

提起抽气罐上方的塞帽使空气注入罐内,罐具即可脱落。也可用一般方法起罐。

3)水罐的起罐方法

应先将拔罐部位适当倾斜,并在低于罐口处放置适量干棉球后,再用一般方法起罐。

  

2.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拔罐处若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斑(罐斑),或兼微热痛感,或局部发红,为拔罐的正常反应,一般可不做特殊处理。

2)起罐后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拭去拔罐部位紫红色罐斑上的小水珠。

3)若罐斑处微觉痛痒,不可搔抓,数日内可自行消退。

4)起罐后若出现水泡,只要未破溃,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泡过大,可用一次性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再用消毒敷料覆盖。

5)若出血应用消毒棉球拭净。

6)若皮肤破损,应常规消毒,并用无菌敷料覆盖。



:本文两项分别在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发布《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操作规范·拔火罐技术操作规范》中位第3、5项,这里为摘录便于发布而调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