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仲 Eucommiae Cortex(附:杜仲叶) 【来源】为杜仲科(Eucommiaceae)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 【产地】主产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4~6月剥取栽培近十年的树皮,趁鲜刮去粗皮,将树皮内表面相对层层叠放,严密埋藏于稻草内,使之“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时,取出晒干。 【性状鉴别】呈扁平的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的块片,厚3~7mm。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未刮净粗皮者可见纵沟或裂纹,具斜方形皮孔,有的可见地衣斑,刮去粗皮者淡棕色而平滑。内表面暗紫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胶丝相连,一般可拉至1cm以上才断。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感。(图7-14) 图7-14 杜仲 以皮厚、块大、去净粗皮、内表面暗紫色、断面丝多者为佳。 饮片 呈小方块或丝状。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内表面暗紫色,光滑。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 【显微鉴别】横切面:①落皮层残存,内侧有数个木栓组织层带,每层为排列整齐、内壁特别增厚且木化的木栓细胞,两层带间为颓废的皮层组织,细胞壁木化。②韧皮部有5~7条石细胞环带,每环有3~5列石细胞并伴有少数纤维。射线2~3列细胞,近栓内层时向一方偏斜。③白色橡胶质(丝状或团块状)随处可见,以韧皮部为多,此橡胶丝存在于乳汁细胞内。(图7-15) 粉末:呈棕色。①石细胞众多,大多成群,类长方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长约至180μm,直径20~80μm,壁厚,胞腔小,孔沟明显,有的胞腔内含橡胶团块。②橡胶丝成条或扭曲成团。③木栓细胞成群或单个,表面观呈多角形,直径15~40μm,壁不均匀增厚,侧面观长方形,一面壁薄,三面壁增厚,孔沟明显。④淀粉粒类圆形。(图7-16) 图7-15 杜仲横切面 1.木栓层 2.橡胶质 3.射线 4.石细胞层 5.纤维束 6.韧皮部 图7-16 杜仲粉末 1.石细胞 2.橡胶丝 3.木栓细胞 4.淀粉粒 【成分】含杜仲胶(gutta-percha),为一种硬质橡胶。另含桃叶珊瑚苷(aucubin)、松酯醇二葡萄糖苷(降压成分)、β-谷甾醇、白桦脂醇等。杜仲胶含量因树龄和厚薄不同而不同,陈杜仲约含 20%,厚杜仲皮为14.32%,薄杜仲皮为11.4%,老细枝约 18.10%,干嫩枝4.67%。此外,尚含树脂、鞣质、还原糖等。 【理化鉴别】①取粉末1g,加三氯甲烷10mL,浸渍2小时,滤过,滤液蒸干,加乙醇1mL,产生具弹性的胶膜。 ②取粗粉10g,加乙醇100mL回流提取,取乙醇提取液滴于滤纸上,喷洒20%氢氧化钠水溶液,显浅黄色斑点。(红杜仲显紫色斑点,丝棉木不显色) 【浸出物】按醇溶性浸出物热浸法测定,75%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1.0%。 【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C32
H42O16)不得低于0.10%。 【功效】性温,味甘。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附注】①广东、广西、四川部分地区曾使用夹竹桃科植物藤杜仲Parabarium
micranthum(Wall.)、毛杜仲P.huaitingii Chun et Tsiang、红杜仲P.chunianum Tsiang的树皮作杜仲用,认为有祛风活络、强筋壮骨的功效。其药材粗细不一,外皮黄褐色,皮薄,内表面黄棕色或红褐色,折断面有少数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胶丝稀少。薄壁细胞中可见草酸钙方晶。均不能代替杜仲药用。 ②浙江、贵州、湖北、云南、四川部分地区以卫矛科丝棉木 Euonymus bungeanus
Maxim.、云南卫矛E.yunnanensis Franch.(又称黄皮杜仲)的干皮作“土杜仲”入药。外表面灰色、灰褐色或橙黄色,内表面淡黄色,折断面有白色胶丝,易拉断。丝棉木组织中无石细胞而有纤维层数条,薄壁细胞中草酸钙簇晶较多,胶质团较少。不能作杜仲使用。 【附】杜仲叶 Eucomm iae Folium 本品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叶。夏、秋二季枝叶茂盛时采收,晒干或低温烘干。本品多已破碎,上表面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微有光泽,下表面黄褐色。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或卵形,长7~15cm,宽3.5~7cm,基部圆形或广楔形,边缘有锯齿,具短叶柄。质脆,搓之易碎,折断面有少量银白色橡胶丝。气微,味微苦。本品性温,味微辛。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功效。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目眩,筋骨痿软,腰膝酸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