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香
Caryophylli Flos(附:母丁香) 【来源】为桃金娘科(Myrtaceae)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 【产地】主产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现我国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有引种栽培。 【采收加工】通常当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摘,晒干。 【性状鉴别】花蕾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覆瓦状抱合,棕褐色或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入水则萼管下沉(与已去油的丁香区别)。(图9-4)
图9-4 丁香 1.丁香花蕾 2.丁香花蕾纵剖面 3.母丁香 以完整、个大、油性足、颜色深红、香气浓郁、入水下沉者为佳。 【显微鉴别】萼筒中部横切面:①表皮细胞1列,有较厚角质层和气孔。②皮层外侧散有2~3列径向延长的椭圆形油室,长150~200μm;其下有20~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中柱鞘纤维,壁厚,木化。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组成的通气组织,有大型细胞间隙。③中心轴柱薄壁组织间散有多数细小维管束,15~25个环列,其旁伴有少量纤维。④薄壁细胞含众多细小草酸钙簇晶。(图9-5) 粉末:暗红棕色。①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清,含黄色油状物。②纤维梭形,顶端钝圆,壁较厚。③花粉粒众多,极面观三角形,赤道面观双凸镜形,具3副合沟。④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4~26μm,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⑤表皮细胞呈多角形,有不定式气孔,副卫细胞6~7个。(图9-6)
图9-5 丁香萼筒中部横切面 1.表皮细胞 2.皮层 3.油室 4.中柱鞘纤维 5.双韧维管束 6.草酸钙簇晶 7.维管束 图9-6 丁香粉末 1.油室 2.纤维 3.花粉粒 4.草酸钙簇晶 5.气孔 【成分】花蕾中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含量为80%~95%)、β-丁香烯(9.12%)、乙酰基丁香酚(acetyl eugenol,7.33%)以及其他少量成分甲基正戊酮、醋酸苄酯、苯甲醛、水杨酸甲酯、 草烯、α-依兰烯、胡椒酚等。 【理化鉴别】取本品乙醚提取液作为供试品溶液,以丁香酚对照品作对照,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杂质不得过4%,水分不得过12.0%。 【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丁香酚(C10 H12 O2)不得少于11.0%。 【功效】性温,味辛。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附】母丁香 Caryophylli Fructus本品为丁香的成熟干燥果实,又名“鸡舌香”。果实呈长倒卵形至长圆形;长1.5~3.0cm,直径0.5~1cm。顶端有齿状萼片4枚,向中央弯曲,基部具果柄残痕。表面棕褐色,粗糙,多细皱纹。果皮与种皮薄壳状。质脆,易破碎脱落,有的已无果皮或种皮,仅为种仁。种仁倒卵形,暗棕色,由两片肥厚的子叶抱合而成,子叶形如鸡舌,不规则抱合,中央有一条细杆状的胚根,由子叶的中央伸至较宽的顶端。质坚硬,难破碎。气香,味麻辣。含淀粉及少量挥发油。本品性温,味辛。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中药鉴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