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花 Carthami
Flos 原名红蓝花,始载于《开宝本草》。马志谓:“红蓝花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苏颂谓:“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又谓:“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月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花下作梂猬多刺,花出梂上。圃人乘露采之,采已复出,至尽而罢。梂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其花暴干,以染真红,又作胭脂。”李时珍谓:“其叶如小蓟叶。至五月开花,如大蓟花而红色。”以上所述,与本种相符。 【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90cm。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2cm,宽1~3cm,先端渐尖,边缘具不规则锯齿,齿端有锐刺;几无柄,微抱茎。头状花序顶生,直径3~4cm,总苞片多层,最外2~3层叶状,边缘具不等长锐齿,内面数层卵形,上部边缘有短刺;全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初时黄色,渐变为橘红色。瘦果白色,倒卵形,长约5mm,具4棱,无冠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图9-14) 【产地】主产于河南、河北、浙江、四川、新疆等省区。均为栽培。 【采收加工】5~7月间花冠由黄变红时择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时采摘,阴干或晒干。 【性状鉴别】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部细长,先端5裂,裂片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黄白色,聚合成筒状;柱头微露出花药筒外,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花浸水中,水染成金黄色。(图9-15)
图9-14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 1.茎下部及根 2.花枝 图9-15 红花 以花冠色红而鲜艳、无枝刺、质柔润、手握软如茸毛者为佳。 【显微鉴别】粉末:橙黄色。①柱头表皮细胞分化成圆锥形末端较尖的单细胞毛。②花各部均有呈长管道状分泌细胞,分泌细胞单列纵向连接,细胞内充满淡黄色至红棕色物,分泌细胞直径5~66μm。③花瓣顶端表皮细胞分化成乳头状绒毛。④花粉粒圆球形、椭圆形或橄榄形,直径约至60μm,外壁有短刺及疣状雕纹,萌发孔3个。(图9-16) 【成分】花含红花苷(carthamin)、红花醌苷(carthamone)及新红花苷(neocarthamin)。不同成熟期的红花所含成分有差异,淡黄色花主含新红花苷,微量红花苷;黄色花主含红花苷;橘红色花主含红花苷或红花醌苷。另含红花素(carthamidin)、红花黄色素(safflor yellow)、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山柰素(kaempferol)、二十九烷、β-谷甾醇、棕榈酸、肉豆蔻酸、月桂酸等。 图9-16 红花粉末 1.花柱碎片 2.分泌细胞 3.花瓣顶端碎片 4.花粉粒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0.5g,加80%丙酮溶液5mL,密塞,振摇15分钟,静置,吸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红花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甲醇(7∶2∶3∶0.4)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杂质不得过2%,总灰分不得过1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5.0%,水分不得过13.0%。 吸光度 红色素:取本品细粉,以80%丙酮溶液温浸90分钟,滤过,定容至100mL量瓶中,摇匀,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518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不得低于0.20。 【浸出物】按水溶性浸出物冷浸法测定,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30.0%。 【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羟基红花黄色素A(C27 H32 O16)不得少于1.0%;含山柰素(C15 H10O6)不得少于0.050%。 【功效】性温,味辛。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附注】同属植物无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var.glabrus Hort.,在华北和新疆地区栽培药用。无刺红花植株较高,达1.3m左右,叶缘及总苞片边缘均无刺,花深红色。花含红花苷0.48%~0.83%(红花为0.3%~0.6%)。因其无刺,采摘花朵方便,但其茎秆较软,易倒伏,抗病力弱。 (中药鉴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