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 Euodiae Fructus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 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 E.rutaeca-rpa
(Juss.) Benth.var.officinalis(Dode) Huang 或 疏 毛 吴 茱 萸 E.rutaecarpa(Juss.)
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的果实。 【产地】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省区。多系栽培。以贵州、广西产量较大,湖南常德产者质量最好,销全国各地,并出口。 【采收加工】8~9月果实呈茶绿色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性状鉴别】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有五角星状的裂隙,基部残留被有黄色茸毛的果梗。质硬而脆,破开后内部黑色,用放大镜观察,边缘显黑色油质麻点(油室),横切面可见子房5室,每室有淡黄色种子1粒。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用水浸泡果实,有黏液渗出。(图10-30) 图10-30 吴茱萸(吴茱萸) 1.侧面观 2.顶面观(放大) 以粒小、饱满坚实、色绿、香气浓烈者为佳。 【显微鉴别】横切面:①果实类圆形,中央分为5室。外果皮表皮细胞1列,大多含橙皮苷结晶。②中果皮较厚,散有大型油室,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近内果皮处较密;中果皮内尚散有维管束。③内果皮为4~5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④果实每室有种子1粒,种皮石细胞呈梭形,栅状排列,壁较厚,胚乳细胞多角形。 粉末:褐色。①非腺毛2~6细胞,长140~350μm,壁疣明显,有的胞腔内含棕黄色至棕红色物。②腺毛头部7~14细胞,椭圆形,常含黄棕色内含物;柄2~5细胞。③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10~25μm;偶有方晶。④石细胞类圆形或长方形,直径35~70μm,胞腔大。⑤油室碎片有时可见,淡黄色。(图10-31) 图10-31 吴茱萸粉末 1.非腺毛 2.腺毛 3.草酸钙簇晶 4.石细胞 5.油室碎片 【成分】吴茱萸含挥发油0.4%以上,油中主要成分为吴萸烯(evodene),为油的香气成分;并含罗勒烯(ocimene)、柠檬苦素(limonin)等。尚含生物碱:吴茱萸胺(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mine)、吴茱萸喹酮碱(evocarpine)、茵芋碱、7-羟基吴茱萸次碱、白鲜碱(dictamnine)、N,N-二甲基-5-甲氧基色胺(N,N-dimethyl-5-methoxytryptamine)、N-甲基氨茴香酰胺(N-methylanthranylamide)、吴茱萸素(wuchuyine)、吴茱萸春(evditrine)等。苦味质为吴茱萸醇(evodol)及吴萸苦素(rutaevin)等。还含有石虎柠檬素A(shihulimonin A)。 石虎果实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柠檬苦素等。生物碱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还含石虎甲素(C18 H18 O6)、dl-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l-demethylcoclaurine)等。 【理化鉴别】取本品乙醇提取液作为供试品溶液,以吴茱萸次碱、吴茱萸碱对照品作对照,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三乙胺(7∶3∶0.1)为展开剂,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杂质不得过7.0%,总灰分不得过10.0%,水分不得过15.0%。 【浸出物】按醇溶性浸出物热浸法测定,稀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30.0%。 【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吴茱萸碱(C19 H17 N3 O)和吴茱萸次碱(C18 H13 N3 O)的总量不得少于 0.15%,含柠檬苦素(C26 H30 O8)不得少于0.20%。 【功效】性热,味辛、苦;有小毒。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中药鉴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