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 Corni Fructus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医别录》载:“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苏颂谓:“叶如梅,有刺毛。二月开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色。五月采实。”李时珍谓:“本经一名蜀酸枣,今人呼为肉枣,皆象形也。”从地理分布、采收季节以及附图考证,古今所用山茱萸品种一致。 【来源】为山茱萸科(Cornaceae)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 【植物形态】落叶小乔木,高约4m。单叶对生,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7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叶背具白色伏毛,脉腋有黄褐色毛丛,侧脉5~7对,弧形平行排列。伞形花序,具卵形苞片,着生于小枝顶端,花先叶开放;花萼4,不显著,花瓣4,黄色;雄蕊4,子房下位。核果长椭圆形,熟后樱红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图10-41) 图10-41 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 1.果枝 2.花 3.雌蕊与萼片 4.果实 【产地】主产于浙江临安、淳安及河南、陕西、安徽等省。浙江产者,品质优,有“杭萸肉”、“淳萸肉”之称。以河南产量最大。 【采收加工】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5~1cm。果皮破裂,皱缩,形状不完整。新鲜时紫红色,贮久渐变紫黑色。表面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可见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柄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以肉厚、柔软、色紫红者为佳。 【显微鉴别】横切面:①外果皮为1列扁平细胞,外被较厚的角质层。②中果皮宽广,为大小不一的薄壁细胞,细胞内含深褐色色素块,内侧有维管束环列,近果柄处的横切面常见有石细胞和纤维束。 粉末:红褐色。①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长方形,直径16~30μm,垂周壁连珠状增厚,外平周壁颗粒状角质增厚,胞腔含淡橙黄色物。②中果皮细胞橙棕色,多皱缩。草酸钙簇晶少数,直径12~32μm。③石细胞类方形、卵圆形或长方形、纹孔明显,胞腔大。(图10-42) 图10-42 山茱萸粉末 1.果皮表皮细胞 2.中果皮细胞 3.草酸钙簇晶 4.石细胞 【成分】果实含山茱萸苷(即马鞭草苷cornin或verbenalin)、 番 木 鳖 苷(loganin)、 莫 诺 苷(morroniside)、7-O-甲基莫诺苷(7-O-methylmorroniside)、山茱萸新苷(cornuside)、马钱苷等。此外尚含熊果酸、酒石酸、没食子酸、獐牙菜皂苷以及鞣质1,2,3-三-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 木鞣质A、B (cornusiin A、B),维生素A、7-脱氢马钱素、2α-羟基熊果酸、齐墩果酸、苹果酸、原儿茶酸等。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莫诺苷和马钱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杂质(果核、果梗)不得过3%,总灰分不得过6.0%,水分不得过16.0%。 【浸出物】按水溶性浸出物按冷浸法测定,水浸出物不得少于50.0%。 【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马钱苷(C17 H26 O10)和莫诺苷(C17 H26O11)的总量不得少于1.2%。 【功效】性微温,味酸、涩。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