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政函〔2024〕3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 为进一步提高肥胖症诊疗规范化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维护患者健康权益,我委组织制定了《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做好实施。 附件: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24年10月12日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一、概述 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1]。多学科协作( multi-disciplinaryteam, MDT)诊疗模式可有效提升肥胖症诊疗水平。为规范我国肥胖症临床诊疗,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并不断提高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同质化水平,提升肥胖症治疗效果,改善长期预后,特制定本指南。 二、肥胖症的病因学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症具有家族聚集性[2],提示肥胖症可能与家族中的遗传背景相关。人类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与肥胖易感性相关的遗传基因可能涉及能量代谢、食欲调控、脂肪细胞分化等多个方面[3]。一些罕见的遗传病,如Prader-Willi综合征( Prader-Willi Syndrome, PWS)和家族性瘦素受体( leptin receptor,LEPR)基因突变等,亦可导致肥胖症的发生[4,5]。 (二)生活方式因索 1.饮食 过多摄入高能量、高脂肪、高糖、低膳食纤维的食物和饮料,通过刺激神经中枢摄食神经元,引发进食过量、进食行为不规律等不良饮食习惯可导致肥胖症[6]。此外,长期高油、高糖膳食会破坏能量摄入消耗和脂肪合成分解平衡[7,8]。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合理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有助于降低肥胖症发生风险[9]。 2.身体活动 缺乏身体活动是导致肥胖症的重要原因。身体活动可以消耗能量,有助于控制体重。此外,身体活动产生的一系列代谢有益分子对抑制进食和增强人体能量消耗有额外益处[10]。 身体活动亦可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含量,减少脂肪堆积,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11]。 3.精神心理 精神压力会影响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促进皮质醇释放,引起食欲上升和进食行为改变[12]。精神压力还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外周组织受体功能变化。胰岛素不适当分泌和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的共同作用促进肥胖症的发生[13]。 此外,暴食、亚健康的压力性进食以及精神科药物也可导致肥胖症。 4.睡眠习惯 不良的睡眠习惯也是肥胖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不足可导致胃饥饿素、瘦素和肽YY (Peptide YY,PYY)分泌失衡从而引起进食增多和能量消耗减少。而睡眠时间过长使机体处于低能耗状态,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引发生理失调性肥胖[14]。 (三)疾病和药物因素 一些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等,以及一些药物,如类固醇药物中的泼尼松和氢化可的松,和抗抑郁药物中的米氮平、曲唑酮、度洛西汀和阿米替林等,均可导致体重增加,引发肥胖症[5-17]。此外,肠道菌群失调也与肥胖症及其代谢紊乱发生的风险增加相关[7][18]。 (四)环境和社会因素 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粮食供给模式改变、环境污染、以久坐为主的工作方式、拥挤的生活环境等均可促使公众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易感个体出现超重和肥胖症[3]。社会因素如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社会时尚、社会规范、社会舆论、政策导向等也会对公众的体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9]。 三、肥胖症的流行病学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按照我国标准,中国成年人(≥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症患病率为16.4%,6-17 岁青少年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11.1%和7.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分别为6.8%和3.6%[20]。中国人群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呈现五个特点:(I)男性超重率和肥肝征思病率比例均高于女性[21];(2)男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的高峰年龄比女性小,男性超重比例在50-54岁达到峰值,而女性在65-69岁达到峰值;男性肥胖症患病率在35-39岁达到峰值,而女性为70-74岁[22];(3)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地区普遍高于南方地区[22]; (4)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显示出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相关性,人均GDP较低地区的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更高[22]; (5) 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症患病率较高,男性则相反[21]。 超重和肥胖症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并引发一系列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严重残疾和过早死亡。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症导致的死亡在全因死亡中占比由1990年的2.8%,上升至2019年的7.2%;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死亡中占比由1990年的3.9%,上升至2019年的8.0%。超重和肥胖症导致的死亡在全因伤残调整寿命年损失中占比由1990年的1.9%,显著.上升至2019 年的6.5%;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伤残调整寿命年损失中占比由1990年的3.2%,显著上升至2019年的7.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