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Arctii Fructus 【来源】为菊科(Compositae)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主产于东北及浙江等地。四川、湖北、河北、河南等省亦产。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状鉴别】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散有紫黑色斑点,纵棱数条,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具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图10-64) 图10-64 牛蒡子 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 【显微鉴别】粉末:灰褐色。①内果皮石细胞略扁平,表面观呈尖梭形、长椭圆形或尖卵圆形,镶嵌紧密;侧面观呈类长方形或长条形,长70~224μm,宽13~70μm,壁厚约至20μm,木化,纹孔横长。②草酸钙方晶直径3~9μm,成片存在于黄色的中果皮薄壁细胞中,含晶细胞界限不明显。③中果皮网纹细胞横断面观呈类多角形,垂周壁具细点状增厚;纵断面观细胞延长,细胞壁具细密交叉的网状纹理。④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滴,有的糊粉粒中包有细小簇晶。(图10-65) 图10-65 牛蒡子粉末 1.内果皮石细胞(a.表面观 b.侧面观) 2.草酸钙方晶 3.中果皮网纹细胞(a.横断面 b.纵断面) 4.子叶细胞 【成分】果实含牛蒡苷(arctiin)、牛蒡苷元(arctigenin)、络石苷元(trachelogenin)、松脂醇(pinoresinol)及罗汉松酯酚等;脂肪油25%~30%,主要脂肪酸有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棕榈油酸、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等。种子含牛蒡酚(lappaol)
A、B、C、D、E、F,去咖啡酰基毛蕊花苷等。 【理化鉴别】取本品乙醇提取液作为供试品溶液,以牛蒡子对照药材和牛蒡子苷对照品作对照,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40∶8∶1)展开,喷以 10%的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及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査】总灰分不得过7.0%,水分不得过9.0%。 【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牛蒡苷(C27 H34 O11)不得少于5.0%。 【功效】性寒,味辛、苦。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附注】同科植物大鳍蓟Onopordon acanthium L.的果实有时伪充牛蒡子。果实呈椭圆形或倒长卵形,两端略尖,少弯曲;表面有明显波状隆起的横向皱花纹(俗称花牛子),稀有紫黑色斑点;果皮坚硬,不易破碎;油性大。气微,味微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