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 榔 Arecae Sem en(附:大腹皮) 槟榔始载于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谓:“疗寸白,生南海。”《本草图经》谓:“高五七丈……叶生木巅,大如 头,又似芭蕉叶;其实作房……一房数百实,如鸡子状,皆有皮壳。……岭南人啖之,以当果实……不食此无以去瘴疠。其实春生,至夏乃熟……但以作鸡心状,正稳心不虚,破之作锦文者为佳尔……”以上所述形态与现今槟榔一致。 【来源】为棕榈科(Palmae)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成熟种子。 【植物形态】常绿乔木,高10~18m,不分枝,叶脱落后,茎上形成明显的环纹。羽状复叶,长1.3~2m,光滑无毛,丛生于茎顶;叶轴三棱形;小叶片线形或披针状线形,先端渐尖或不规则齿裂。肉穗花序生于最下一叶的叶束下,多分枝,排成圆锥状,基部有黄绿色佛焰苞状大苞片,花后脱落;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小,着生于分枝的顶端,排成2列,花萼3,花瓣3;雄蕊6;雌花大,着生于分枝的基部,无柄,具退化雄蕊6,子房上位,1室。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有宿存花被片,熟时红色,中果皮厚,纤维质,内含大型种子1枚。每年开花2次,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图10-66) 图10-66 槟榔Areca catechu L. 1.植株 2.果实纵剖面 3.果实 4.雌花 5.雄花 【产地】主产于海南、云南、广东等省。福建、广西、台湾南部亦有栽培。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等地产量大。 【采收加工】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剥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性状鉴别】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常附着少量灰白色内果皮碎片。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旁边有1明显疤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与白色胚乳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图10-67) 以个大、体重、坚实、断面颜色鲜艳、无破裂者为佳。 饮片 为类圆形薄片,切面呈棕白相间的大理石样花纹;周边淡黄棕色或红棕色。质坚脆易碎。气微,味涩、微苦。(图10-67) 【显微鉴别】横切面:①种皮组织分内、外两层,外层为数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石细胞,内含红棕色物,石细胞形状、大小不一,常有细胞间隙;内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内含棕红色物,并散有少数维管束。②外胚乳较狭窄,细胞含黑棕色物;种皮内层与外胚乳的折合层常不规则地插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内胚乳细胞类白色,多角形,壁厚,纹孔大,含油滴及糊粉粒。(图10-68、图10-69) 图10-67 槟榔 1.药材 2.饮片 图10-68 槟榔横切面(简) 1.种皮维管束 2.种皮 3.外胚乳 4.内胚乳 图10-69 槟榔横切面(详) 1.种皮细胞 2.薄壁细胞 3.韧皮部 4.木质部 5.外胚乳 6.内胚乳 图10-70 槟榔粉末 1.内胚乳细胞 2.种皮石细胞 3.外胚乳细胞 粉末:红棕色至淡棕色。①内胚乳碎片近无色,细胞呈多角形或类方形,壁厚6~11μm,有类圆形大纹孔。②种皮石细胞纺锤形、长方形或多角形,直径24~64μm,壁不甚厚。③外胚乳细胞长方形、类多角形,内含红棕色或深棕色物。(图10-70) 【成分】种子含多种与鞣质结合的生物碱,总生物碱含量0.3%~0.7%,槟榔碱(arecoline)含量最高,为其有效成分;其次为槟榔次碱(arecaidine)、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异去甲基槟榔次碱(isoguvacine)、槟榔副碱(arecolidine)及高槟榔碱(homoarecoline)等。含鞣质(约15%),槟榔红色素(areca
red)。含脂肪油14%~18%,主要脂肪酸有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约46.3%)、月桂酸(约19.5%)、棕榈酸(约12.7%)。氨基酸中主要有脯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内胚乳含儿茶精、花白素及其聚合物。此外,尚含表儿茶素(L-epicatechin)、原花青素B1(procyanidin B1)、原花青素B2(procyanidin B2)、槟榔红色素(areca red)。 【理化鉴别】①取粉末0.5g,加水3~4mL,再加5%硫酸溶液1滴,微热数分钟,滤过。取滤液1滴于玻片上,加碘化铋钾试液1滴,即显混浊,放置后,置显微镜下观察,有石榴红色球晶或方晶产生。(检查槟榔碱) ②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再加碳酸盐缓冲液(取碳酸钠1.91g和碳酸氢钠0.56g,加水使溶解成100mL,即得)5mL,放置30分钟,时时振摇;加热回流提取30分钟,倾出乙醚液,挥去乙醚,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置具塞离心管中,静置1小时,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槟榔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氢溴酸槟榔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浓氨试液(7.5∶7.5∶0.2)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碘蒸气中熏至斑点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及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0.0%。 黄曲霉毒素 本品每1000g含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μg,含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B1总量不得过10μg。 【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槟榔碱(C8 H13 NO2),不得少于0.20%。 【功效】性温,味苦、辛。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附注】枣儿槟为未成熟或近成熟槟榔的干燥种子。药材呈压扁状,似干瘪的红枣。表面暗红棕色,具皱纹,种脐大而明显。气微,味微涩、微甘。药效较槟榔缓和,可消痰止咳,消食醒酒,宽胸止呕。 【附】大腹皮 Arecae Pericarpium 本品为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干燥果皮。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大腹皮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4~7cm,宽2~3.5cm,厚0.2~0.5cm。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基,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大腹毛略呈椭圆形或瓢状。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中果皮棕毛状,黄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质柔。内果皮硬壳状,黄棕色或棕色,内表面光滑或纵向破裂。气微,味淡。粉末黄白色或黄棕色。中果皮纤维成束,细长,直径8~15μm,微木化,纹孔明显,周围细胞中含圆簇状硅质块,直径约8μm。内果皮细胞不规则多角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8~88μm,纹孔明显。性微温,味辛。行气宽中,行水消肿。此外,广东、广西使用的大腹皮为未成熟或近成熟槟榔的干燥果皮。广东湛江和海南岛部分地区使用的大腹皮为槟榔花序中脱落的佛焰苞状总苞片,名大腹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