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 药 Myrrha 始载于《药性本草》,云:“凡金刃所伤,打损 跌,坠马,筋骨疼痛,心腹血瘀者,并宜研烂,热酒调服,推陈致新,能生好血。”《开宝本草》载:“没药生波斯国,其块大小不定,黑色似安息香。”《图经本草》云:“木之根皆如橄榄,叶青而密。宕久者,则有脂液流滴在地下,凝结成块。”李时珍曰:“按一统志云:没药树高大如松,皮厚一二寸……”古人所描述没药树的特征与现今没药树有所不同。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地丁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哈地丁树C.molmol Engl.的干燥树脂。分为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 【植物形态】灌木或矮乔木,高3m。树干粗,具多数不规则尖刺状粗枝;树皮薄,光滑,常有片状剥落,淡棕色至灰色。叶单生或丛生,多为三出复叶;小叶倒长卵形或倒披针形,中央1片较大;叶柄短。总状花序腋生或丛生于短枝上,具雄花、雌花或两性花;花萼杯状,宿存;花冠4瓣,白色;雄蕊8;子房3室。核果卵形,棕色。种子1~3枚。花期夏季。(图13-2)
图13-2 地丁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 1.枝叶 2.果枝 3.叶 4.果实 【产地】主产于非洲东北部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南部及印度等地。以索马里所产没药最佳,销世界各地。 【采收加工】11月至次年2月间将树刺伤,树脂由伤口或裂缝口自然渗出(没药树干的韧皮部有多数离生的树脂道,受伤后,附近的细胞逐渐破坏,形成大型溶生树脂腔,内含油胶树脂)。初为淡黄白色液体,在空气中渐变为红棕色硬块。采后拣去杂质。 【性状鉴别】天然没药 呈不规则颗粒性团块状,大小不等,大者直径长达6cm以上。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近半透明部分呈棕黑色,被有黄色粉尘。质坚脆,破碎面不整齐,无光泽。有特异香气,味苦而微辛。 胶质没药 不规则块状及颗粒,多黏结成大小不等的团块,大者直径长达6cm以上。表面棕黄色至棕褐色,不透明。质坚实或疏松。有特异香气,味苦而有黏性。 以块大、色红棕、半透明、微黏手、香气浓而持久、杂质少者为佳。 【成分】因来源不同而常有差异,一般商品含树脂25%~35%、树胶57%~61%、挥发油7%~17%。尚含少量苦味质、蛋白质、甾体、没药酸(myrrholic acid)、甲酸、乙酸及氧化酶等。 没药树脂为α、β、γ-没药脂酸(commiphoric acid),次没药脂酸(commiphorinic acid)及二种酚性树脂α-及β-罕没药脂酚(heerabomyrrhol)、乙酸异芳香脂(isolinalyl acetate)、β-乙酸异芳香脂、没药萜醇(commiferin)、罕没药树脂(heeraboresene)、3-表羽扇醇乙酯(3-epilupeol acetate)、羽扇酮(lupenone)、3-表-α-香树脂醇(3-epi-α-amyrin)和香树脂酮(α-amyrenone)。 挥发油为黄色或黄绿色浓稠液体,具有特殊气味,暴露在空气中易树脂化,油中含丁香油酚、间苯甲基酚(m-cresol)、枯茗醛(cuminaldehyde)、桂皮醛、甲酸酯、乙酸酯等。 树胶类似阿拉伯树胶,水解后得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等。 【理化鉴别】①取本品与水共研形成黄棕色乳状液。粉末遇硝酸呈紫色。 ②取本品粉末0.1g,加乙醚3mL,振摇,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挥尽乙醚,残留的黄色液体滴加硝酸,显褐紫色。 ③取本品粉末少量,加香草醛试液数滴,天然没药立即显红色,继而变为红紫色,胶质没药立即显紫红色,继而变为蓝紫色。 ④取挥发油适量,加环己烷制成每1mL含天然没药10mg或胶质没药5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天然没药对照药材或胶质没药对照药材2g,按挥发油测定法加环己烷2mL,缓缓加热至沸,保持微沸约2.5小时,放冷,取环己烷溶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醚(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立即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天然没药或胶质没药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天然没药杂质不得过10%,胶质没药不得过15%;总灰分不得过1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0.0%。 【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采用挥发油测定法测定,天然没药含挥发油不得少于4.0% (mL/g),胶质没药不得少于2.0%(mL/g)。 【功效】性平,味辛、苦。散瘀定痛,消肿生肌。 (中药鉴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