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药用动物的分类 地球上生存的动物达150万种以上。动物分类学的任务,就是对种类繁杂的动物进行鉴定、命名,以便正确区分物种,了解各种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同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按系统排列起来,反映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有利于对动物进行认识、研究与利用。 动物学的自然分类系统通常是以动物形态上或解剖上的相似程度为基础的,并结合其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来进行,基本上能反映各种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动物进化的途径。和植物界一样,动物界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如门、纲、目、科、属、种,而以种为分类的基本单位。动物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动物细胞的分化、胚层的形成、体腔的有无、对称的形式、体节的分化、骨骼的性质、附肢的特点及器官系统的发生、发展等基本特征而划分为若干动物类群。在动物分类系统中与药用动物有关的有10门,它们是(由低等到高等):原生动物门(Protozoa),多孔动物门(Porifera),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环节动物门(Annelida),软体动物门(Mollusc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以上自原生动物门至棘皮动物门的各类动物都没有脊索(或脊椎),故统称无脊索动物(或无脊椎动物)。 药用动物种类较多的有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其次是环节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现将几个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简介如下: 一、多孔动物门(Porifera) 又称海绵动物门(Spongia),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体形多数不对称或辐射对称,体表多孔。体壁由钙质或硅质的骨针或类蛋白质海绵丝所支持,无器官系统和明确的组织分化,具特有的水沟系。全为水生,营固着生活,主要生活在海水中。药用动物有脆针海绵。 二、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 为低等后生动物。体形辐射对称,具内外两胚层,有原始的消化腔,有口无肛门,行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有组织分化,具原始的肌肉结构和原始的神经系统(神经网),有刺细胞。有骨骼时,为钙质或角质。全为水生,营固着或漂浮生活。药用动物有海蜇、珊瑚等。 三、环节动物门(Annelida) 为真体腔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开端。体圆柱形或扁平形,两侧对称,身体分节(由相似的体节组成),具三胚层。除蛭纲外有真体腔及闭管式循环系统,多数具运动器官刚毛或疣足,消化道发达,有口和肛门,具有排泄器官后肾管,有链状神经系统。多为自由生活。药用动物有参环毛蚓(地龙)、水蛭等。 四、软体动物门(Mollusca) 为动物界第二大门。身体柔软,不分节,除腹足纲外为左右对称,由头、足及内脏团三部分组成,具次生体腔。外套膜和贝壳的形成是软体动物的显著特征。外套膜由躯干背侧皮肤褶壁向下延伸而成,并由它分泌出1、2或多个覆盖柔软体部的石灰质贝壳。消化道完全,有心脏及血管,除头足纲外为开放式循环,有栉状鳃或类似肺的构造。多为水生,少数陆生。药用动物有杂色鲍、牡蛎、乌贼等。 五、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一门,现存种类已达100余万种,占已知动物种类的85%。它们分布极广,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身体多由头部、胸部、腹部组成,附肢常分节。体外被几丁质外骨骼,生长发育过程需蜕皮。外骨骼的最外一层是很薄的蜡质,水不能渗透;其下是较厚的几丁质层,生长发育过程需蜕皮;再其下是分泌外骨骼的表皮细胞。肌肉为横纹肌,常成束,消化系统完整,口器适于咀嚼或吸吮,形式多样。体腔为混合腔,内部充满血液,又称血腔,循环系统为开管式。用鳃、气管或书肺呼吸。水生或陆生。 节肢动物门分为3个亚门,7个纲。现将其药用价值较大的4个纲的形态特征区别比较如表15-1: 表15-1 节肢动物门四个纲的特征比较 以上4纲中,又以昆虫纲种类最多,有近一百万种,药用种类也最多。本纲根据昆虫翅的有无及其特征、变态的类型、口器的形式、触角及附肢等构造,可分为30余目,其中与药用动物关系密切的有8个目,现列表15-2简介如下:(图15-1~图15-3) 表15-2 昆虫纲八个目的比较 图15-1 昆虫外形 1.头部 2.触角 3.复眼 4.胸部 5.腹部 6.听器 7.气门 图15-2 昆虫的变态 1~3.不完全变态 4~7.完全变态图 15-3 昆虫口器 A.刺吸式口器(蝉) B.咀嚼式口器(蝗虫) C.虹吸式口器(蝶) 1.触角 2.唇基 3.复眼 4.内唇 5.上唇 6、7.下唇及第2、3节 8.上颚刺 9.下颚刺 10.颧 11.下颚基部骨片 12.单眼 13.大颚 14.小颚 15.小颚的触须 16.下唇 17.下唇的触须 18.舌 19、20.小颚触须的外叶及内叶 21.基节 22.底节 23.下唇内叶 24.颐节 25.颐下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