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决明 Haliotidis Concha 【来源】为鲍科(Haliotidae)动物杂色鲍 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皱纹盘鲍 H.discus hannai Ino、羊鲍 H.ovina Gmelin、澳洲鲍H.ruber(Leach)、耳鲍 H.asinina Linnaeus或白鲍H.laevigata(Donovan)的贝壳。 【产地】杂色鲍产于我国福建以南沿海,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均有分布。皱纹盘鲍产于我国辽宁、山东、江苏等沿海,朝鲜、日本均有分布。羊鲍、耳鲍产于我国台湾、海南、西沙群岛,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均有分布。澳洲鲍产于澳洲、新西兰。白鲍多混在澳洲鲍中,具体产地不详。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捕捉,去肉,除去壳外附着的杂质,洗净,干燥。 【性状鉴别】杂色鲍 呈长卵圆形,内面观略呈耳形,长7~9cm,宽5~6cm,高约2cm。表面暗红色,有多数不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生长线,螺旋部小,体螺部大,从螺旋部顶处开始向右排列有20余个疣状突起,末端6~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内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壳较厚。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微咸。(图16-6、图16-7)
图16-6 石决明模式 1.呼水孔 2.体螺部 3.生长线 4.螺旋部 5.螺肋 6.内唇 7.外唇 8.闭壳肌痕 9.缝合线 图16-7 石决明(杂色鲍) 皱纹盘鲍 呈长椭圆形,长8~12cm,宽6~8cm,高2~3cm。表面灰棕色,有多数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生长线明显,常有苔藓类或石灰虫等附着物,末端具4~5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壳较薄。 羊鲍 近圆形,长4~8cm,宽2.5~6cm,高0.8~2cm。壳顶位于近中部而高于壳面,螺旋部与体螺部各占1/2,在螺旋部边缘有2行整齐的突起,尤以上部较为明显,末端4~5个开孔,呈管状。 澳洲鲍 呈扁平卵圆形,长13~17cm,宽11~l4cm,高3.5~6cm。表面砖红色,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2,螺肋和生长线呈波状隆起,疣状突起30余个,末端7~9个开孔,孔口突出壳面。 耳鲍 狭长,略扭曲,呈耳状,长5~8cm,宽2.5~3.5cm,高约1cm。表面光滑,具翠绿色、紫色及褐色等多种颜色形成的斑纹,螺旋部小,体螺部大,末端有5~7个孔,孔口与壳平,多为椭圆形。壳薄,质较脆。 白鲍 呈卵圆形,长11~14cm,宽8.5~11cm,高3~6.5cm。表面砖红色,光滑,壳顶高于壳面,生长线颇为明显,螺旋部约为壳面的1/3,疣状突起30余个,末端9个开孔,孔口与壳面平。 以壳厚、内面光彩鲜艳者为佳。 饮片 呈不规则的碎块。灰白色,有珍珠样彩色光泽。质坚硬。气微,味微咸。 【显微鉴别】皱纹盘鲍:将贝壳按与生长线相垂直的方向锯开磨制成纵断面,与生长线相平行的方向锯开磨制成横断面。纵、横断面分为三层:①外层为角质层,极薄,呈黑褐色,粗糙并呈角质状。②中层为棱柱层,厚,白色,长条的棱柱垂直排列于内、外层间。③内层为珍珠层,较厚,银白色,并具紫、粉红、绿等五彩光泽。(图16-8)
图16-8 石决明(皱纹盘鲍)断面 1.角质层 2.棱柱层 3.珍珠层 【成分】主含碳酸钙及多种氨基酸、壳角质、胆素、微量元素等。尚含少量镁、铁、磷酸根、硅酸根、氯离子及微量碘。内层珍珠层的角壳蛋白,经盐酸水解得16种氨基酸,如甘氨酸、门冬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等。尚含磷、钛、钠、锰、铁、镁、铬等微量元素。皱纹盘鲍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3.67%。羊鲍贝壳主含碳酸钙、多种氨基酸等。 【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采用滴定法测定,本品含碳酸钙(CaCO3)不得少于93.0%。 【功效】性寒,味咸。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附注】①过去药材商品通常分为光底石决明(杂色鲍,俗称九孔鲍)、毛底石决明(皱纹盘鲍和羊鲍),一般认为光底石决明质量较好。 ②我国海南陵水产有一种半纹鲍Haliotis semistriiata Reeve,往往与杂色鲍同用。其外形类似后者,唯壳呈宽卵形,面粗糙,边缘4~5个开孔。壳表面暗绿色、棕色,并有白色的云斑。壳口粗糙,有不整齐的隆起。 (中药鉴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