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蝎 Scorpio 蝎,始载于《蜀本草》,名主簿虫。苏颂谓:“今汴洛、河陕州郡皆有之,采无时,以火逼干死收之。”李时珍谓:“蝎形如水黾,八足而长尾,有节色青,今捕者多以盐泥食之……其毒在尾。今入药有全用者,谓之全蝎,有用尾者,谓之蝎梢,其力尤紧。”结合《本草纲目》的蝎图,认为全蝎药用品种古今基本一致。 【来源】为钳蝎科(Buthidae)动物东亚钳蝎Buthusmartensii Karsch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河南、山东等地。河北、辽宁、安徽、湖北等省亦产。以河南禹县、鹿邑,山东益都产品质佳,以山东产量最大。野生或饲养。 【采收加工】春末秋初捕捉,除去泥沙,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至全身僵硬,捞出,置通风处,阴干。 【性状鉴别】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头胸部成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螯肢及1对较长大的钳肢(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腥,味咸。(图16-13) 以身干、完整、色绿褐、腹中少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粉末:黄棕色或淡黄棕色。①体壁(几丁质外骨骼)外表皮表面观呈多角形网格样纹理,一边微尖突,密布细小颗粒,可见毛窝、细小圆孔和淡棕色或近无色的瘤状突起;断面观内、外表皮纵贯较多微细孔道;未骨化外表皮呈类圆形凸起。②横纹肌纤维侧面观明带较宽,中有一暗线,暗带有致密的短纵纹理。③刚毛体部中段直径8~40μm,红棕色,多碎断,先端锐尖或钝圆,具纵直纹理,髓腔细窄。此外,具脂肪油滴。(图16-14) 图16-13 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 A.头胸部 B.前腹部 C.后腹部 1.螯肢 2.钳肢(钳状脚须) 3.步足 4.毒刺 图16-14 全蝎粉末 1.体壁碎片(a.外表皮表面观 b.断面 c.未骨化外表皮) 2.横纹肌纤维 3.刚毛 4.脂肪油滴 【成分】含蝎毒素(buthotoxin),为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与蛇的神经毒素类似,但含硫量较高。此外,尚含三甲胺(trimethylamine)、甜菜碱(betaine)、牛磺酸(taurine)、卵磷脂(lecithin)及铵盐等。 【检查】黄曲霉毒素 本品每1000g含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μg,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B1的总量不得过10μg。 【浸出物】按醇溶性浸出物热浸法测定,稀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20.0%。 【功效】性平,味辛;有毒。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中药鉴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