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 蚣
Scolopendra 【来源】为蜈蚣科(Scolopendridae)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mutilans L.Koch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浙江、湖北、江苏、安徽等省。野生,现多为家养。 【采收加工】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性状鉴别】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有触角及颚肢各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图16-15、图16-16) 以条大、完整、腹干瘪者为佳。 图16-15 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 1.虫体外形 2.头部腹面观 3.体末端腹面观 图16-16 蜈蚣 【成分】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histamine)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酪氨酸(tyrosine)、亮氨酸(leucine)、蚁酸、脂肪油、胆甾酸、半胱氨酸家族毒素等。蜈蚣的外皮含有具硫键的蛋白质及δ-羟基赖氨酸(δ-hydroxylysine)。 【检查】总灰分不得过5.0%,水分不得过15.0%。 黄曲霉毒素 本品每1000g含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μg,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和黄曲霉毒素B1总量不得过10μg。 【浸出物】按醇溶性浸出物热浸法测定,稀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20.0%。 【功效】性温,味辛;有毒。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附注】①蜈蚣的混淆品有多种。在广西、湖北、浙江、海南、云南、四川部分地区,有多棘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multidens(Newport)在药用,与少棘巨蜈蚣的主要区别是:最末步足腹面内侧棘和背面内侧棘均为2;而后者均为1。成分与少棘巨蜈蚣类似。其他少数地区尚用同属动物哈氏蜈蚣S.dehaani Brandt(广西、云南、海南)和墨江蜈蚣S.mojiangica Zhang et Chi(云南思茅)作蜈蚣用。哈氏蜈蚣呈扁平长条状,唯个体较大,长约18cm左右,宽1.2cm。头板与第1背板为暗红色,其他背板呈红褐色,稍有光泽,余同少棘巨蜈蚣;墨江蜈蚣体形较小,长8.5~11.5cm,宽4~6mm,头板与第1背板及其他背板均呈墨绿色或绿色,余同少棘巨蜈蚣。 ②关于“赤足”问题,有专家进行了多年产地调查,指出浙江(岱山)的少棘巨蜈蚣“赤足”者居多,而湖北、湖南的同种动物“黄足”者居多。认为这是产地不同的缘故,也是同一物种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问题。 (中药鉴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