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 蝥 Mylabris 原名斑猫,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李时珍曰:“斑言其色,蝥刺言其毒……俗讹为斑猫。”韩保昇曰:“斑猫所在有之,七八月大豆叶上甲虫也。长五六分,黄黑斑纹,乌腹尖喙。就叶上采取,阴干用。”《大明本草》载:“入药须去翅、足,糯米炒熟,不可生用。”所述古今药用品种一致。 【来源】为芫青科(Meloidae)昆虫南方大斑蝥 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cichorii Linnaeus的干燥体。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皆产,以河南、广西、安徽、云南为多。群集于大豆、花生、茄子、棉花及瓜类植物的叶、花、芽上。 【采收加工】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可戴手套,放入容器内闷死、烫死或蒸死后晒干。 图16-19 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图16-20 斑蝥(南方大斑蝥)粉末 1.体表刚毛 2.体壁碎块 3.板状肌纤维 4.外翅黑色斑纹碎块 5.外翅黄色斑纹碎块 6.内翅碎块 【性状鉴别】南方大斑蝥 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气特异而臭,刺激性强,不宜口尝。(图16-19) 黄黑小斑蝥 体型较小,长1~1.5cm。 均以个大、完整、颜色鲜明、无败油气味者为佳。 【显微鉴别】南方大斑蝥粉末:棕褐色,气微臭,刺鼻,有特异腥气。①刚毛极多,黑褐色,分两类,一类细而长,较直,长50~450μm,毛基直径8~15μm,有时可见淡黄色毛腔,多碎断;另一类呈短刺状,长5~10μm,多存在于体表,排列较密。②体壁碎块片状,棕色,表面平或具小瘤突,有时可见短小密集的刺和刚毛脱落后的小凹窝。③板状肌纤维易见,板块状、条状或数条成束,黄白色,微透明,可见顺直纹理及横向环纹。④外翅碎块可见黄白色或黑色斑纹,其上有较大的纽扣状圆环,有的具刚毛。⑤内翅碎块淡黄色,透明,靠近脉纹处可见较密的乳头状短刺。⑥气管壁碎片不规则形,平直或弯曲成管状,具整齐条状增厚。⑦未消化的植物组织随处可见。(图16-20) 黄黑小斑蝥粉末基本同南方大斑蝥。不同于上种的主要特征为肌纤维大小不等,边缘不整齐,半透明,表面具细密的网状小方格,或仅见密集的整齐的顺纹。体表刚毛较少见。 【成分】南方大斑蝥主含斑蝥素(斑蝥酸酐 cantharidin C10 H12 O4) 0.427%~1.452%。此外,尚含羟基斑蝥素、脂肪油12%、树脂、蚁酸、色素等。黄黑小斑蝥含斑蝥素0.564%~2.163%。两种斑蝥均含无机元素K、Mg、Ca、Fe、Zn、Cu、Mn、Sr等,以K含量最高。斑蝥素是抗癌有效成分,但毒性大,临床用其半合成品羟基斑蝥胺(hydroxylcantharidine),疗效类似而毒性只有斑蝥素的1/500。 斑蝥素具强臭及发泡性,一部分游离,一部分以镁盐形式存在,主要分布在生殖腺、血液和内脏中,以胸腹部含量最高,而头、翅、足含量较低,是芫青科动物特有的防御或攻击物质。 【理化鉴别】①取粉末约0.15g,用微量升华法,所得白色升华物,放置片刻,在显微镜下观察,为柱形、棱形结晶。(斑蝥素) 升华物用石油醚洗2~3次,加硫酸2~3滴,微热,溶解后转入试管内,用小火加热至发生气泡,立即离火,滴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溶液1滴,溶液即显樱红色或紫红色。 升华物加硫酸2~3滴,微热,溶解后转入试管内,加入间苯二酚粉末少许,小火加热至沸,溶液变红色,在紫外光灯下观察,显绿色荧光。 ②取本品粉末2g,加三氯甲烷2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洗2次,每次5mL,小心倾去上清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斑蝥素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4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0.1%溴甲酚绿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斑蝥素(C10 H12 O4)不得少于0.35%。 【功效】性热,味辛;有大毒。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 【附注】①斑蝥素毒性大,已先后研究出减少毒性的衍生物斑蝥酸钠、羟基斑蝥胺、甲基斑蝥胺和去甲斑蝥素。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从斑蝥素到去甲斑蝥素抗肝癌作用依次增强,而泌尿系副作用正好相反。如羟基斑蝥胺的毒性只有斑蝥素的1/500;去甲斑蝥素几乎无此副作用。但半合成的衍生物所用原料仍靠野生斑蝥虫体资源。因此资源动物的寻找是很重要的。 ②同种芫青雄虫比雌虫体内含斑蝥素量多。同种不同栖息地含量不同。不同属间含量有差异。 (中药鉴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