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鉴定

2024-12-9 15:48|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243| 评论: 0

摘要: 蟾 酥 Bufonis Venenum 蟾酥原名蟾蜍眉脂,始见于《药性本草》。蟾酥之名始载于《本草衍义》。寇宗 谓:“眉间白汁,谓之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纸上,阴干用。”李时珍谓:“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控眉棱,取 ...

蟾 酥 Bufonis Venenum


蟾酥原名蟾蜍眉脂,始见于《药性本草》。蟾酥之名始载于《本草衍义》。寇宗 谓:“眉间白汁,谓之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纸上,阴干用。”李时珍谓:“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控眉棱,取白汁于油纸上及桑叶上,插背阴处,一宿即自干。……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纳口中,则蟾身白汁出,以竹篦刮下,面和成块,干之。其汁不可入人目,令人赤、肿、盲,或以紫草汁洗点,即消。”本草记载的蟾酥与目前实际情况相符。

【来源】为蟾蜍科(Bufonidae)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

【动物形态】中华大蟾蜍 外形如蛙,体粗壮,雄性体长约9.5cm,雌性体长10cm以上。头宽大于长,头顶部光滑,吻端圆厚,吻棱明显,口阔,上下颌均无齿,雄性无声囊,近吻端有小型鼻孔1对,眼大凸出,头两侧有耳,鼓膜明显,眼和鼓膜后方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躯干粗短,皮肤极粗糙,布满大小不等的圆形疣粒,腹部有小疣粒;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呈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颜色较浅,疣粒乳黄色,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花斑。前肢有指趾4,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为3142,雄性内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垫;后肢长约为体长的2倍,足趾5,胫跗关节前达耳腺的中位,趾侧有缘膜,蹼较发达。(16-24) 

16-24 蟾酥原动物

1.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2.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 Schneider

黑眶蟾蜍 体长710cm。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背部一般为黄棕色,略带棕红色斑纹,疣粒上有明显的黑点或角质刺,腹面乳黄色,有灰色斑纹。雄性前肢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有声囊。(16-24)

【产地】主产于辽宁、山东、江苏、河北、广东、安徽、浙江等省。

【采收加工】多于夏、秋两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收集白色浆液(忌用铁器,以免变黑),滤去杂质,放入圆模型中晒干或低温干燥,即为团蟾酥;如涂于竹箬叶或玻璃板上晒干或低温干燥,即为片蟾酥。

【性状鉴别】团蟾酥 形状、大小常因产地而异,通常呈扁圆形团块或饼状。棕褐色、红棕色或紫黑色,表面平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16-25)

16-25 蟾酥

1.团蟾酥 2.片蟾酥

片蟾酥 呈不规则片状。质脆,易折断,断面红棕色,半透明。(16-25)

棋子酥 呈扁圆形,似象棋子或围棋子形状。

药材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粉末少许,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成油状。

均以色红棕、断面角质状、半透明、有光泽者为佳。

【显微鉴别】粉末:淡棕色。①甘油水装片观察,呈半透明或淡黄色不规则形碎块,并附有沙粒状固体。②浓硫酸装片观察,显橙黄色或橙红色,碎块四周逐渐缩小而呈透明的类圆形小块,表面显龟裂状纹理,放置稍久渐溶解消失。③水装片加碘试液观察,不应含有淀粉粒。(16-26)

16-26 蟾酥粉末

1.甘油水装片 2.浓硫酸装片,示逐渐溶解状态

【成分】(1)强心甾类化合物:①蟾毒配基类(bufogenins),结构类似强心苷元而有毒性,已知有约20种,大多为蟾酥加工过程中的分解产物,如华蟾酥毒基(cinobufagin)5.0%,脂蟾毒配基(resibufogenin)3.4%,蟾毒灵(bufalin)1.8%,羟基华蟾毒基约1.6%,蟾毒配基(bufotalin)1.5%,远华蟾毒基(telocinobufagin)1.4%及海蟾蜍精(marinobufagin)等;另含洋地黄毒苷元(digitoxigenin)、沙门苷元(sarmentogenin)等。②蟾毒类(bufotoxins),上述蟾毒配基类常在C3-OH与辛二酰精氨酸(suberoylarginine)、庚二酰精氨酸(pimeloylarginine)、丁二酰精氨酸(succinoylarginine)、辛二酸、硫酸等结合成酯类,统称为蟾毒类(bufotoxins),多存在于加工前新鲜的蟾蜍分泌物中。蟾酥中蟾毒配基和蟾毒的种类及含量,可因原动物、产地、采制时间和方法不同而有差异。

脂蟾毒配基、蟾毒灵等具有显著兴奋呼吸和升压作用。蟾酥有局麻作用,其中以蟾毒灵作用最强,较可卡因大3060倍,且无刺激作用。

(2)吲哚类生物碱:主要有蟾酥碱(bufotenine)、蟾酥甲碱(bufotenidine)、去氢蟾酥碱(dehydrobufotenine)、蟾酥硫碱(bufothionine)5-羟色胺(serotonin)等。

此外,还含有甾醇类、肾上腺素、多种氨基酸及无机元素(锌、铜、锰、铬、硒等)。据报道,从蟾酥中还分离出吗啡(morphine)

【理化鉴别】①取本品粉末约0.1g,加甲醇5mL,浸泡1小时,滤过,滤液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固体少许,再加硫酸数滴,即显蓝紫色。(检查吲哚类化合物)

②取本品粉末0.1g,加三氯甲烷5mL,浸泡1小时,滤过,将滤液蒸干,残渣加醋酐少量使溶解,滴加硫酸,初显蓝紫色,渐变蓝绿色。(检查甾类化合物)

③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置10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蟾酥对照药材0.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脂蟾毒配基及华蟾酥毒基对照品,加乙醇分别制成每1mL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四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三氯甲烷-丙酮(43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一个绿色及一个红色斑点。

【检查】总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水分不得过13.0%

【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华蟾酥毒基(C26 H34 O6)和脂蟾毒配基(C24 H32O4)的总量不得少于6.0%

【功效】性温,味辛;有毒。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附注】干蟾,为上述动物的干燥全体或除去内脏的干燥体,后者又称蟾蜍皮。因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加工方法亦不同。有的地区蟾蜍皮是在蟾蜍刮浆后剖腹除尽内脏制成。含与蟾酥类似的成分。本品性凉,味甘、辛;有小毒。消肿解毒,止痛,利尿。   中药鉴定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海龙鉴定下一篇:哈蟆油鉴定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