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白花蛇
Bungarus Parvus 原名白花蛇,载于《开宝本草》。现市售商品来源较复杂,其中银环蛇的幼蛇加工品,习称小白花蛇,即金钱白花蛇;成体的加工品为白花蛇,现亦归为金钱白花蛇药用。 【来源】为眼镜蛇科(Elapidae)动物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 Blyth的幼蛇干燥体。 【动物形态】头稍大于颈,眼小。鼻鳞2片,鼻孔椭圆形。无颊鳞,上下唇鳞各7片,眼前鳞1片,眼后鳞2片。前颞鳞1片或2片,后颞鳞2片。体鳞光滑,全身概为15列,背部中央的1行鳞片特别大,呈六角形。腹鳞200~218片,肛鳞1片。尾下鳞单行,40~51片。尾细长而尖。体黑色,每隔3鳞或3鳞半有宽1~2鳞的白色横斑,体部有35~45个,尾部有9~16个。腹部白色,略有灰黑色小斑点。(图16-33) 栖息于平原及山脚多水之处,为有毒蛇类。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广东、江西等省有养殖。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盘成圆形,用竹签固定,干燥。 【性状鉴别】呈圆盘状,盘径3~6cm,蛇体直径0.2~0.4cm。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鼻间鳞2片,无颊鳞,上下唇鳞通常各为7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向腹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5行鳞片,背正中明显突起一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15行,尾下鳞单行。气微腥,味微咸。(图16-34、图16-35)
图16-33 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 Blyth
图16-34 金钱白花蛇 图16-35 金钱白花蛇躯干鳞片、尾下鳞片 以头尾齐全、色泽明亮、盘径小者为佳。 【显微鉴别】背鳞外表面:鳞片无色或黄白色,具众多细密纵直条纹,间距1.1~1.7μm,沿鳞片基部至先端方向径向排列。此为本品粉末鉴定的重要依据。 背鳞横切面:内、外表皮均较平直,真皮不向外方突出,真皮中色素较少。(图16-36)
图16-36 金钱白花蛇背鳞外表面和横切面 A.背鳞外表面 B.背鳞外表面条纹放大 C.背鳞横切面 1.游离端 2.端窝 3.色素斑 4.条纹 5.基部 6.外表皮 7.真皮 8.色素 9.内表皮 【成分】蛇体含蛋白质、脂肪及鸟嘌呤核苷。头部毒腺中含多种酶,如三磷酸腺苷酶(adenosine triphosphatase)、磷脂酶(phospholipase)等,另含α-环蛇毒(α-bungarotoxin)、β-环蛇毒、γ-环蛇毒(为强烈的神经性毒)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浸出物】按醇溶性浸出物热浸法测定,稀乙醇浸出物不得少于14.0%。 【功效】性温,味甘、咸;有毒。祛风,通络,止痉。 【附注】①在广东、广西以百花锦蛇Elaphemoellendorffi(Boettger)作白花蛇(金钱白花蛇)用,使用时间已有百年之久。该地区习用品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头背呈赭红色,似梨形。体背灰绿色,具30余个排成3行略呈六角形的红褐色斑块,尾部有黑红相间的环纹。 ②全国不少省区出现伪品金钱白花蛇多种,其充伪方式可分为:①由其他种幼蛇加工而成。主要的有游蛇科动物、黑背白环蛇Lycodon ruhstrati (Fischer)、中国水蛇 Enhydris chinensis (Gray)和眼镜蛇科动物金环蛇 Bungarus fasciatus(Schneider)。其中尤以黑背白环蛇外形极相似,充伪品甚多。正品金钱白花蛇不同于游蛇科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是:无颊鳞,背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后者具颊鳞1个,背鳞不扩大,尾下鳞双行。不同于同科金环蛇的主要形态特征是:正品有白色横环纹45~58个;黑纹宽于白纹(1~2个鳞),横纹不环绕腹部。后者是黄色环纹23~33个,黑黄纹相间近等宽,横纹环绕腹部。②用正品银环蛇的成蛇体剖割加工成若干条小蛇身,再装上其他蛇的蛇头,盘成圆盘状,冒充金钱白花蛇。此类伪品主要区别点是:蛇身不完整,蛇头颈部与蛇身有拼接痕迹,蛇身白环纹数多10个左右,无蛇尾。③以其他蛇的幼体用褪色药水、油漆等将蛇身涂成白色环纹,此类伪品主要区别点为:白环纹的宽窄、间距不规则,脊鳞不扩大呈六角形。 (中药鉴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