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 香 Moschus 载于 《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麝生中台山谷,及益州、雍州山中。春分取香,生者益良。”陶弘景谓:“麝形似獐而小,黑色,常食柏叶,又啖蛇。其香正在阴茎前皮内,别有膜袋裹之。”李时珍曰:“麝之香气远射,故谓之麝。……麝居山,獐居泽,以此为别。”雷 谓:“凡使麝香,用当门子尤妙。”据考证,古代麝香的原动物为林麝和马麝。 【来源】为鹿科 (Cervidae)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动物形态】林麝 身长70~80cm,肩高小于50cm。头部较小,雌雄均无角,耳直立,眼圆大,吻端裸露,雄性上犬齿特别发达,长而尖,露出唇外,向下微弯,雌性犬齿细小,不露出唇外。后肢比前肢长。尾短,隐于臀毛内。成熟雄麝腹部在脐和阴茎之间有麝香腺,呈囊状,外部略隆起,香囊外面被稀疏的细短毛,皮肤外露。全身橄榄褐色并有橘红色泽,体后部褐黑色。幼麝背面有斑点,成体背面无斑点。体上单毛基部铅灰色,上部棕褐,近尖端为一黄色或锈红色环。(图16-45、图16-46)
图16-45 麝香原动物 1.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 2.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 3.原麝Moschusmoschiferus Linnaeus 马麝 身长85~90cm,肩高50~60cm,吻长,成体全身沙黄褐色,臀部色较深,无斑点,颈背有栗色斑块,上有少数模糊黄点,颌、颈下黄白色。体背面毛基部铅灰色,向上渐淡褐,近尖端有一橘色或黄色环,毛尖褐色。(图16-46)
图16-46 雄麝的香囊着生部位 1.肚脐 2.香囊 3.尿道口 4.阴囊 5.腹皮 6.麝毛 7.香囊开口 8.阴茎 原麝 身长85cm左右,吻显著短。全身暗褐色,成体背面有肉桂黄色斑点,多排成6行。下颌白色,在颈下向后呈两条白带纹至肩膊处。体毛基部铅灰色,在尖端部分变褐色,近尖端处有一白环。(图16-46) 林麝主要分布于四川、甘肃、陕西、西藏、青海、宁夏、湖北、贵州等西南、西北地区,多栖于海拔2400~3800m的多岩石山地的针叶林区,分布数量多,产麝香量大,现已人工饲养。马麝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带。原麝主要分布于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安徽大别山、河北的山地混交林或针叶林。 【产地】主产于四川、西藏及云南等省区。其次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及东北等省区亦产。四川省都江堰市、马尔康、米亚罗养麝场已进行家养繁殖,活麝取香已获成功,现已能提供商品药材。 【采收加工】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捕获后,立即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剖开香囊,除去囊壳,取囊中分泌物,习称“麝香仁”。 家养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 【性状鉴别】毛壳麝香 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7cm,厚2~4cm。开口面的革质皮棕褐色,略平,密生灰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央有1小囊孔。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微皱缩,偶显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状;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习称“银皮”)。有特异香气。(图16-47) 以饱满、皮薄、仁多、捏之有弹性、香气浓烈者为佳。 麝香仁 野生品质柔,油润,疏松;其中呈不规则圆球形或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表面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断面黄棕色或深棕色;粉末状者多呈棕褐色或黄棕色,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细毛。饲养品呈颗粒状、短条形或不规则团块;紫黑色或深棕色,表面不平,显油性,微有光泽,并有少量脱落的内层皮膜和毛。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 以当门子多,颗粒色紫黑,粉末色棕褐,质柔润,香气浓烈者为佳。 【显微鉴别】麝香仁粉末棕褐色或黄棕色。呈淡黄色或淡棕色团块,由不定形颗粒状物集成,半透明或透明。团块中包埋或散在有方形、柱形、八面体或不规则的晶体。并可见圆形油滴,偶见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组织,无色或淡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有时附油滴及结晶。(图16-48)
图16-47 麝香(毛壳麝香) A.未修边剪毛 B.已修边剪毛 1.囊孔 2.尿道口 图16-48 麝香粉末 1.分泌物团块 2.晶体 3.表皮组织碎片 4.麝毛 电镜观察:麝香仁的基本结构为无数均一致密的颗粒,直径3~3.5nm,表面粗糙。3~5(9)个颗粒结成短链,非直线排列,交叉或不交叉。它们普遍存在于板层结构中与板层结构外(板层结构是麝香特有的组成部分,它由一些具膜的亚单位组成;条宽120~210nm,条间距离在13nm以上,有的分离很远;紧邻的两条,其膜在互相融合的部位彼此通连;此种条状亚单位有时亦以松散或曲折的状态存在,但在条内和条外的基本结构完全相同)。未见光镜下的结晶。 【成分】含大环酮类化合物:主为麝香酮 [muscone,为R-(L)3-甲基环十五酮],含量0.93%~4.12%,具特异强烈香气,为主要活性成分。另含少量降麝香酮(normuscone),3-甲基环十三酮,环十四酮等。蛋白质和多肽:总氮量为9.15%,分子量为1000左右的肽类(MP)有强的抗炎活性,分子量为5000~6000的多肽其抗炎活性是氢化可的松的20倍。含15种氨基酸,其中主要为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生物碱类化合物:麝香吡啶(muscopyridine),羟基麝香吡啶A,羟基麝香吡啶 B等。甾体化合物:总雄性激素0.24%~0.94%,如雄甾酮(androsterone)、表雄甾酮(epiandrosterone)等多种雄甾烷衍生物。此外,尚含脂肪酸、胆甾醇、麝香酯、尿囊素、尿素和无机成分(硫酸盐、磷酸盐和碳酸盐等)。 【理化鉴别】①取毛壳麝香,用特制槽针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撮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麝香仁油润,颗粒疏松,无锐角,香气浓烈。不应有纤维等异物或异常气味。 ②取麝香仁粉末少量,置手掌中,加水润湿,手搓之能成团,再用手指轻揉即散,不应沾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③取麝香仁少量,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灰化后呈白色或灰白色残渣,应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出现。 ④取本品,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试验,供试品色谱中应呈现与对照品麝香酮保留时间相同的色谱峰。 【检查】本品不得检出动植物组织、矿物和其他掺伪物。不得有霉变。总灰分不得过6.5%,干燥失重不得过35.0%。 【含量测定】按《中国药典》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麝香酮(C16 H30 O)不得少于2.0%。 【功效】性温,味辛。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 【附注】①在商品毛壳麝香和麝香仁中均发现有掺伪品:动物的肌肉、肝脏、血块、蛋黄粉、奶渣等;植物性的儿茶粉、淀粉、锁阳粉、桂皮粉、大豆粉、丁香粉、地黄粉、海金沙等;矿物雄黄、赤石脂、铅粉、铁末、砂石等。以上掺伪品用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方法均能与真品麝香区分。 ②与麝香类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有灵猫香和麝鼠香两种。 灵猫香:为灵猫科动物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Linnaeus及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 Desmarest香囊中成熟腺细胞的分泌物。主要研究对象为小灵猫的香囊分泌物,含香猫酮(zibetone)、香猫醇(zibetol)及降麝香酮(环十五烷酮)等。为蜂蜜样的稠厚液,呈白色或黄白色,存放日久则色泽渐变,由黄色最终变成褐色,呈软膏状,具麝香样气味。陈藏器谓:灵猫“其阴如麝,功亦相似”。 麝鼠香:为田鼠科动物麝鼠Ondatra zibethica L.雄性香囊中的分泌物。具有类似麝香的特殊香气。含有与天然麝香相同的麝香酮、降麝香酮、5-顺式环十五烯酮等大环化合物。另含脂肪酸22种,酯类19种,无机元素14种及甾类化合物30种。研究表明,麝鼠香具有抗炎、抑菌、抗应激、耐缺氧、降低心肌耗氧量、降血压、减慢心率、促进生长及同化类固醇与雄激素等作用,治疗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麝鼠原产北美洲,其香也称“美国麝香”。 (中药鉴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