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鉴定

2024-12-11 14:25|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101| 评论: 0

摘要: 鹿 茸 Cervi Cornu Pantotrichum (附:鹿角、鹿角霜、鹿角胶)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医别录》载:“四月、五月解角时取,阴干,使时燥。”苏恭曰:“鹿茸,夏收之,阴干,百不收一,且易臭,惟破之 ...

鹿 茸 Cervi Cornu Pantotrichum

(附:鹿角、鹿角霜、鹿角胶)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医别录》载:“四月、五月解角时取,阴干,使时燥。”苏恭曰:“鹿茸,夏收之,阴干,百不收一,且易臭,惟破之火干大好。”寇宗 谓:“茸,最难得不破及不出却血者。益其力尽在血中,猎时多有损伤故也。此以如紫茄者为上,名茄子茸,取其难得耳;然此太嫩,血气未具,其实少力。坚者又太老,惟长四五寸,形如分歧马鞍,茸端如玛瑙红玉,破之肌如朽木者最善。”李时珍谓:“鹿,处处山林中有之。马身羊尾,头侧而长,高脚而行速。牡者有角,夏至则解。大如小马,黄质白斑,俗称马鹿。”根据描述和附图,李时珍所述马鹿更似当今的梅花鹿。

【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黄毛茸)”,后者习称“马鹿茸(青毛茸)”。

【动物形态】梅花鹿 身长1.5m左右,肩高0.91m,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雄鹿出生后68个月额骨表皮隆起,内有骨突起,称为稚角;出生后第二年稚角延长生长,称为初生角,不分叉;生后第三年所生的角具12个枝叉;其后每年早春脱换新角,增生一叉,最多至45枝叉。耳稍大,直立。四肢细长,前2趾有蹄。尾短。夏毛薄,为棕黄色或红棕色,冬毛厚密,为褐色或栗棕色;冬夏均有白斑,夏季明显,状若梅花;有棕色或黑褐色背中线,体两侧有白斑纵列,腹下、四脚及尾内侧为白色;臀斑白色并围绕黑色毛带。(16-49)

16-49 鹿茸原动物

A.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B.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常群栖于山地草原及林边。主要分布于东北及华北。现多为人工饲养。

马鹿 体形高大,体长2m左右,肩高约1.3m。角通常分6叉,最多能分8叉。夏毛红褐色,臂部有一褐色大斑,只有幼鹿身上有斑点,成鹿无白斑。(16-49)

栖息于高山森林草原。分布于东北、西北、西南及内蒙古。野生或饲养。

【产地】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四川等省亦产,品质优。马鹿茸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区,东北产者习称“东马鹿茸”,品质较优;西北产者习称“西马鹿茸”,品质较次。现均有人工饲养。

【采收加工】分锯茸和砍茸两种方法。

锯茸 一般从三岁的鹿开始锯取,二杠茸每年采收两次,第一次多在清明后,即脱盘后4550(头茬茸),采后5060天锯第二次(二茬茸);三岔茸只收一次,在6月下旬~7月下旬。锯下的花鹿茸用钉扎口,进行排血、洗茸、煮烫和干燥等加工。马鹿茸加工方法不同处是煮烫时不要求排血,煮烫和干燥时间比花鹿茸要长。鹿茸的干燥方法有多种,如阴干、风干、烘干(用烤箱、电热干燥箱、远红外干燥箱、微波干燥箱)、真空冷冻干燥等。

为保持鹿茸的有效成分,有将锯茸加工成带血茸。即将锯下的鹿茸,用二枚铁钉钉在锯口上约1cm的地方,在锯口上撒一薄层面粉,或用茸血与面粉调成的糊状涂在锯口上,然后用烧红的烙铁烫封锯口,使茸血不流出,再放入烘箱,烘干。

砍茸 一般用于老鹿、病鹿、伤残鹿。将鹿头砍下,再将茸连脑盖骨锯下,刮净残肉,绷紧脑皮,进行煮烫、阴干等加工。

【性状鉴别】花鹿茸 ①锯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枝顶钝圆,较主枝(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毛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面黄白色,中部密布细孔,外围无骨质。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主枝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而微扁,枝端略尖,下部有纵棱筋及突起小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锯口外围略显骨化。体轻。气微腥,味微咸。(16-50)

16-50 鹿茸

A.花鹿茸(二杠)和鹿茸片 B.花鹿茸(三岔) C.梅花鹿砍茸 D.马鹿茸(莲花) E.马鹿茸(三岔) F.马鹿茸(四岔)

1.主枝(大挺) 2.第一侧枝(门庄) 3.第二侧枝 4.第三侧枝 5.第四侧枝 6.鹿茸 7.脑盖骨 8.眉棱骨 9.鹿茸片

二茬茸(再生茸):和头茬茸近似,但主枝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②砍茸:花鹿茸为带头骨的茸,茸形与锯茸相同,亦分二杠或三岔等规格。两茸相距约7cm,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1对弧形骨,习称“虎牙”。脑骨白色,外附头皮,皮上密生茸毛。气微腥,味微咸。(16-50)

马鹿茸 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1个者习称“单门”,2个者习称“莲花”,3个者习称“三岔”,4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莲花、三岔为主。按产地不同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达33cm,下部有纵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西马鹿茸大挺长30100cm,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而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16-50)

均以茸形粗壮、饱满、皮毛完整、质嫩、油润、无骨棱、无钉者为佳。

饮片 花鹿茸片:花鹿茸尖部切片习称“血片”、“蜡片”,为圆形薄片,表面浅棕色或浅黄白色,半透明,微显光泽;外皮无骨质,周边粗糙,红棕色或棕色;质坚韧;气微腥,味微咸。中上部的切片习称“蛋黄片”,切面黄白色或粉白色,中间有极小的蜂窝状细孔。下部习称“老角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粉白色或浅白色,中间有蜂窝状细孔,外皮无骨质或略具骨质,周边粗糙,红棕色或棕色,质坚脆。(16-50)

马鹿茸片:“血片”、“蜡片”为圆形薄片,表面灰黑色,中央米黄色,半透明,微显光泽,外皮较厚,无骨质,周边灰黑色,质坚韧,气微腥,味微咸。“老角片”、“粉片”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灰黑色,中央米黄色,有细蜂窝状小孔,外皮较厚,无骨质或略具骨质,周边灰黑色,质坚脆,气微腥,味微咸。

【显微鉴别】横切面:①由外皮和骨小梁构成。②外皮主要由表皮层和真皮层构成。③表皮层包括半透明角质层、鳞状细胞层、颗粒细胞层。细胞胞质突起成颗粒状,外部颜色稍浅,细胞呈扁圆形至圆形;内部颜色较深,细胞呈卵圆形。其长轴与外部细胞长轴垂直。染色后,外部细胞粉白色,细胞核蓝紫色;内部细胞粉红色。④真皮包括乳头层、网状层和胶原纤维层。外皮有附属器官毛干、毛囊、汗腺及皮脂腺。其中毛干细胞呈鳞片状。皮脂腺细胞在染色前轮廓不清,呈半透明团块;染色后,细胞粉红色,呈类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核蓝紫色。⑤外皮和骨小梁之间有26层半透明的梭形细胞,排列密集,染色后,细胞核明显。⑥靠近梭形细胞的骨小梁间隙中有血痕。骨小梁上有黑色骨陷窝和骨小管。骨陷窝排列不规则,骨小管常由骨陷窝内伸出,呈弯曲状,并与邻近骨陷窝的骨小管衔接。染色后,骨小梁粉红色,骨陷窝和骨小管紫红色。但未见骨板。靠近中心部位,骨陷窝逐渐增多,骨小梁间隙中血痕逐渐减少,形成空洞。纵切面可见骨小梁与骨小梁间隙呈条状交替排列。(16-51)

花鹿茸粉末:淡黄色。①表皮角质层表面颗粒状;茸毛脱落后的毛窝呈圆洞状。②毛茸多碎断,毛干中部直径1350μm,表面由扁平细胞(鳞片)呈覆瓦状排列的毛小皮包围,细胞的游离缘指向毛尖,皮质有棕色色素;髓质断续或无。毛根常与毛囊相连,基部膨大作撕裂状。③未骨化组织表面具多数不规则的块状突起物。④骨碎片表面有纵纹及点状孔隙;骨陷窝呈类圆形或类梭形,边缘骨小管呈放射状沟纹。横断面可见大的圆孔洞,边缘凹凸不平。⑤角化梭形细胞多散在。(16-52)

【成分】含神经酰胺(ceramide,约1.25%),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 cholineLPC),次黄嘌呤(hypoxanthine),尿嘧啶(uracil),磷脂类物质,多胺类物质(精脒、精胺及腐胺),少量雌酮,PGE2等多种前列腺素,鹿茸酸水解液含甘氨酸等17种氨基酸,氨基酸的总量为50.13%,其中含有胶原,肽类,多种生长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和多种微量元素等。

其中溶血磷脂酰胆碱有降血压作用;次黄嘌呤、尿嘧啶和磷脂类物质有较强的抑制单胺氧化酶(MAO)活性的功能;多胺类化合物是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有效成分,在鹿茸尖部多胺含量较高;肽类物质有抗炎活性。

16-51 鹿茸横切面

1.角质层 2.鳞状细胞层 3.颗粒油细胞层 4.乳头层 5.网状层 6.毛干、毛囊 7.皮脂腺 8.汗腺导管 9.血管 10.胶原纤维层 11.梭形细胞层 12.骨小梁间隙 13.骨陷窝

16-52 鹿茸(花鹿茸)粉末

1.表皮角质层 2.毛茸 3.未骨化骨组织碎片 4.骨碎片 5.角化梭形细胞

【理化鉴别】①取本品粉末0.1g,加水4mL,加热15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1mL,加茚三酮溶液3滴,摇匀,加热煮沸数分钟,显蓝紫色。另取滤液1mL,加10%氢氧化钠溶液2滴,摇匀,滴加0.5%硫酸铜溶液,显蓝紫色。

②取本品粉末0.4g,加70%乙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鹿茸对照药材0.4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氨酸对照品,加70%乙醇制成每1mL 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及对照药材溶液各8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茚三酮丙酮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应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功效】性温,味甘、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附注】①地区习用药:分布于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省区的白鹿Cervusmacneilli Lydekker、白唇鹿C.albirostris Przewalski和水鹿C.unicolor Kerr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分别依次习称“草鹿茸”、“岩鹿茸”、“春鹿茸”。

②混淆品:市上有销售的驼鹿茸、驯鹿茸和狍茸。驼鹿茸为鹿科动物驼鹿Alces alces Linnaeus雄鹿的幼角。与花鹿茸的主要区别是,驼鹿茸较粗大,分叉也较粗壮,长1530cm,直径约4cm,且后叉扁宽,直径6cm,皮灰黑色,毛长,较粗硬,手摸有粗糙感。驯鹿茸为鹿科动物驯鹿Rangifer tarandus Linnaeus雄鹿的幼角。与花鹿茸的主要区别是,分枝上分叉较多,单枝长约20cm,直径约2cm,皮灰黑色,毛灰棕色,毛厚,质密,较长而软,断面外皮棕色或灰黑色,中央淡棕红色。狍茸为鹿科动物狍Capreolus capredus L.雄鹿的幼角。与鹿茸的主要区别是,多见带头盖骨的双茸,分叉简单,通常3叉,全长约20cm,毛长而密生,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角干部用手触之有纵棱筋及明显的瘤状突起。

③伪品:发现的假鹿茸有:用塑料胶膜制成,形状类似鹿茸的头骨架,外面包裹老鼠皮;或用锯末为原料,加胶黏合捏成商品花鹿茸“二杠”模型,外面再包裹上动物毛皮伪造;亦有用鹿角外粘贴动物毛皮,再横切成薄片伪充鹿茸片出售。以上伪品只要仔细观察,加热水浸泡,胶黏部自然脱落,塑料变软,水溶液染色,必要时配合镜检和理化方法,不难鉴别。

【附】①鹿角 Cervi Cornu

本品为马鹿或梅花鹿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脱盘”。由于加工不同有解角和砍角之分,解角多为在春季自然脱落者,以春末拾取新脱落的角为佳。由人工砍下的鹿角成对并带有脑骨的称为砍角,习惯认为砍角质优,但现已少用。除去泥沙,风干。马鹿角呈分枝状,常分成46枝,全长50120cm。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盘状,具不规则瘤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与主干几成直角或钝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习称“坐地分枝”,第三枝与第二枝相距较远。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无毛,有光泽,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具长短不等的继续纵棱,习称“苦瓜棱”。质坚硬,断面外围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具蜂窝状孔。气微,味微咸。梅花鹿角常分成34枝,全长3060cm,直径2.55cm。侧枝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与第一枝相距较远,主枝末端分成两小枝。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骨钉纵向排列成“苦瓜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鹿角脱盘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底面平,具蜂窝状孔,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小孔洞。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半球形。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含胶质约25%、磷酸钙50%60%、碳酸钙、磷酸镁及氮化物等。性温,味咸。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

②鹿角霜 Cervi Cornu Degelatinatum

本品为鹿角去胶质的角块。春、秋二季生产,将骨化角熬去胶质,取出角块,干燥。略呈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显粉性,常具纵棱,偶见灰色或灰棕色斑点。质轻而酥,断面外层较致密,白色或灰白色,内层有蜂窝状小孔,灰黄色或灰褐色。有吸湿性。气微,味淡,嚼之有粘牙感。含多量钙质。性温,味咸、涩。温肾助阳,收敛止血。

③鹿角胶 Cervi Cornus Colla

本品为鹿角经水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本品呈扁方形块。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有的上部有黄白色泡沫层。质脆,易碎,断面光亮。气微,味微甜。性温,味甘、咸。温补肝肾,益精养血。   中药鉴定学)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上一篇:麝香鉴定下一篇:牛黄鉴定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