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分型
②急性心肌梗死。 i.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持续、严重心绞痛,疼痛较前发作时剧烈;发作时间≥2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症状缓解不明显;常伴大汗,濒死感;可有心律失常、低血压、心力衰竭等表现。 ii.心电图表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出现病理Q波、高尖T波、ST段抬高、T波双向或倒置,并有动态演变。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无病理性Q波、无ST段压低、无T波倒置,也可有动态演变。 其它:新发或疑似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 iii.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心肌酶升高。 ③冠心病猝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或者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短暂的严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颤),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死亡。 i.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严重胸痛,伴呼吸困难,数分钟之内出现意识丧失。 ii.心电图:可表现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电机械分离,甚至变为直线。 (三)冠心病的中医诊断与分型。 遵循中医药“四诊合参”的原则,采集患者的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信息,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制定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胸痹心痛”诊疗指南(ZYYXH/T17-2008),把握冠心病基本病机进行中医辨证。冠心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如下: 1.痰阻心脉证:胸闷重而心痛轻,伴有身重困倦,脘痞纳呆,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2.气滞心胸证:胸痛时作,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志抑郁可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弦。 3.心血瘀阻证:心胸疼痛,心痛如刺,痛处固定,入夜更甚,唇舌紫暗,舌有瘀斑,苔薄,脉涩或结代。 4.寒凝心脉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痛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
5.心气亏虚证:心胸隐痛,气短心悸,动则益甚,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6.心阴不足证:心胸隐痛,五心烦热,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7.心肾阳虚证:胸闷心痛,心悸怔忡,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迟。 四、冠心病患者的治疗 (一)健康生活方式。 1.戒烟限酒。 2.低脂低盐饮食,减少膳食脂肪,营养均衡。 3.适当体育锻炼。 4.控制体重。 5.保持心理平衡。 (二)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常用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硝酸酯类药物: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酯等; 3.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地尔硫卓等; 4.β-受体阻断剂:氨酰心安、倍它乐克等; 5.血脂调节药物: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菲诺贝特、烟酸等; 6.ACEI/ARB:卡托普利、氯沙坦等; 7.其他药物:利尿药物、补钾药物、抑酸药物等。 (三)血运重建治疗。包括介入治疗(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适用于药物控制不良的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急性期首选急诊介入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结合使用血栓抽吸术、斑块旋磨术等。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冠脉搭桥术,CABG)。适用于严重冠状动脉病变,不能接受介入治疗或治疗后复发,以及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或者患者出现室壁瘤、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在针对并发症手术同期行冠脉搭桥术。 介入治疗和外科冠脉搭桥术治疗后,患者仍需要接受长期的标准药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