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国卫办医函〔2016〕1424号)

2020-1-4 15:18| 发布者: 中医天地| 查看: 1240| 评论: 0|来自: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摘要: 国卫办医函〔2016〕1424号。本方案所称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本方案适用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的脑血管病患者。 ...


(三)自发性脑内出血。

1.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发病后最初数天,患者病情往往不稳定,应常规给予持续生命体征监测、神经系统评估、持续心肺监护(包括袖带血压监测、心电图监测、氧饱和度监测)。

2)控制血压。降压目标值通常为16090 mmHg。急性脑出血患者,收缩压>220 mmHg时,应积极使用静脉降压药物降低血压;收缩压>180 mmHg时,可使用静脉降压药物控制血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调整降压速度。

3)控制血糖。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4)药物治疗。由于止血药物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尚不确定,且可能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不推荐常规使用。

5)针对病因治疗。

6)并发症治疗。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的管理、癫痫发作、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的防治。

2.外科治疗。

1)脑实质出血。对于大多数原发性脑出血患者,外科治疗的有效性尚不能充分确定,应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选择外科手术或微创手术治疗,不推荐无选择地使用外科或微创手术。

2)脑室出血。目前缺乏手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循证医学证据。

3)脑积水。对伴有意识障碍的脑积水患者可行脑室引流术,以缓解颅内压增高。

3.中医辨证论治及中医特色疗法。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出血性中风(出血)中医诊疗方案》合理处方用药,并根据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适当配合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确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

1.一般治疗。

1)推荐将患者收入重症监护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保持气道通畅。避免患者用力及情绪波动,保持大便通畅。

2)降低颅内压:主要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甘油果糖等。

3)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富含蔬菜的饮食,加强护理,预防尿路感染和吸入性肺炎。

2.防治并发症。

1)预防再出血:绝对卧床休息,控制血压,处理动脉瘤。

2)防治血管痉挛:所有患者均应口服尼莫地平;保持等容和正常循环血容量;在血管造影尚未出现血管痉挛之前,不预防性使用高血容量或球囊血管成形术。

3)脑积水的处理:症状性脑积水急性期应采用脑脊液分流的处理方式;慢性症状性脑积水应采用永久性脑脊液分流治疗。

4)癫痫的防治:脑出血后,可立即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不推荐常规、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若患者曾有癫痫发作、脑内血肿、难治性高血压、脑梗死或大脑中动脉瘤等,可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

5)低钠血症和低血容量的处理:部分患者需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和液体平衡状况,评估血容量情况。避免使用大量低渗液体和血容量降低。

3.中医辨证论治及中医特色疗法。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出血性中风(出血)中医诊疗方案》合理处方用药,并根据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适当配合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确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五)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1.一般治疗。

1)推荐将患者收入卒中单元或重症监护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保持气道通畅。避免患者用力及情绪波动,保持大便通畅。

2)降低颅内压:主要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甘油果糖等。

3)保护视神经:伴有进展性视力降低的严重颅内高压患者应紧急处理,必要时手术治疗。

4)抗癫痫治疗:首次癫痫发作伴有脑实质损害时,应尽早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不建议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

5)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富含蔬菜的饮食,加强护理,预防尿路感染和吸入性肺炎。

2.病因治疗。积极治疗病因,感染性血栓应及时足量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原发部位化脓性病灶必要时可行外科治疗,彻底清除感染源。

3.抗凝和溶栓治疗。

1)对于无抗凝禁忌的CVST患者应尽早进行抗凝治疗。并发少量颅内出血和颅内压增高的CVST患者,并不是抗凝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2)急性期后应继续口服抗凝药物,控制INR23之间,根据患者血栓形成倾向和复发风险确定疗程。

3)经足量抗凝治疗无效,且无颅内出血的重症患者,在有相应治疗能力的医院,可在监护条件下慎重实施局部溶栓治疗。

(六)脑血管病的中医药治疗。

在急性期尽早进行中医药干预,在围手术期联合中医药治疗,或在患者不能耐受西药副作用时,或手术及介入治疗出现合并症/并发症时,或规范化西医治疗后肢体瘫痪、麻木、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功能等改善不明显者,联合中医药治疗,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合理处方(中药、中成药、中药注射剂等),并根据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适当配合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确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五、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脑血管病患者常伴发多种危险因素,应尽早启动二级预防。由患者就诊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确定二级预防方案。二级预防措施包括:

(一)抗血小板治疗。发病24小时内,脑卒中高复发风险(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应尽早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天,并严密观察出血风险。21天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二)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

(三)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率或复发机率。

(四)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

(五)控制合并症。合并高血压进行降压治疗;合并糖尿病进行降血糖治疗;合并脂代谢异常者进行调脂治疗;合并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

(六)根据中医体质辨识、证候分型及合并症等,合理选择中药及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进行一、二级预防。

六、脑血管病康复

(一)康复治疗原则。条件允许时,应尽早开展适宜、安全的康复治疗,实施适度的强化康复治疗措施,逐步、合理的增加幅度。建议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多学科综合康复治疗,实施医院、社区及家庭三级康复治疗措施并做好衔接,使患者获得接续性诊疗服务。发挥中医药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二)康复治疗。分为三级康复。早期康复包括一级康复,长期康复包括二级和三级康复。

1.一级康复。尽早启动“一级康复”,即患者在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脑血管病急性期后,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患者应尽早开始坐、站、走等活动。卧床患者者在病情允许时,应注意良姿位体位。应重视语言、运动和心理等康复训练,以实现尽量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

2.二级康复。指患者在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进行的康复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在二级医院或部分三级医院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主要针对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认知和情绪障碍、语言和交流障碍、吞咽障碍、尿便障碍、关节挛缩等继发障碍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根据病情可使用矫形器等其他康复措施。

3.三级康复。指患者在社区或居家的继续康复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转至社区或居家,继续康复治疗。

(三)传统康复。根据疾病分期和病情,进行脏腑、经络等辨证,将针灸、推拿等传统康复技术和现代康复训练、治疗等相结合,进行一级、二级、三级康复训练及治疗。

七、脑血管病患者的管理

(一)健康管理。

1.健康体检。对于重点人群每年常规体检一次,检查血脂、空腹血糖、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心电图等项目。

2.行为干预。

1)合理膳食。控制脂肪摄入,控制食盐及含盐量高的食物摄入。

2)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3)戒烟限酒。

4)保持心理平衡。

3.强化培训。对接受管理的重点人群开展脑血管病防治知识及技能培训。

4.中医健康管理

1)体质辨识与干预。

2)辨证施膳。根据中医辨证或体质辨识和食物性味归经给予膳食指导。

3)情志调理。为患者辨证选择不同的音乐和恰当的娱乐方式等,调畅情志,愉悦心情。

4)运动调养。指导患者合理开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

(二)患者自我管理。

1.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由脑血管病患者组成自我管理小组,交流经验。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认识脑血管病的危害,知晓脑血管病常见症状和防治知识,学习如何调整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快等保健知识,增强防治脑血管病的主动性及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提高与医生沟通的能力和紧急情况下寻求医疗帮助的能力,提高健康管理效果。

2.自我管理小组管理要求:

1)知晓脑血管病。

2)知识脑血管病防治措施。

3)知晓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副反应。

4)知晓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知识。

5)患者就医依从性和医嘱执行。

6)执行干预行为。

1234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