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2024-12-18 21:59| 发布者: 国正行| 查看: 198| 评论: 0

摘要: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系统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黄疸的病位在脾胃肝胆,重者可累及心;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久病所伤,体内瘀血或沙石阻络导致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 ...


4.3古代医家学术经验

4.3.1韩袛和(北宋)

1)学术观点。韩袛和首提阴黄、阳黄的辨证理论,在其《伤寒微旨论》指出:“伤寒病……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何故如是?盖因辰戌岁太阳寒水司天,寒化太过,即水来犯土;丑未岁太阴湿土司天,土气不及,即脾气虚弱,又水来凌犯,多变斯证也”。可见韩袛和的阴黄理论来源于《伤寒论》“不可下之,于寒湿中求之”,导致阴黄的原因,往往是伤寒病下之或投寒凉太过,强调脾胃内伤而发黄。

2)治法心得。韩袛和治疗阴黄注重在暖脾胃、化寒湿基础上,随证加减。若阴黄表现为寒湿伴阳虚者,症见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出,脉沉细迟,则配附子、干姜等回阳救逆之品温中复阳,如小茵陈汤、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若阴黄表现为寒湿伴血虚血瘀者,则配当归养血活血散瘀,如茵陈茱萸汤。韩氏疗阴黄之方药初现了阴黄分型论治的雏型,为明清阴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3.2朱丹溪(元)

1)学术观点。朱丹溪提出“黄疸不用分五,同是湿热”的学术主张,从单一湿热趋向辨析湿热的多少、轻重,并据此指导处方用药。另朱氏认为黄疸的论治还应考虑到素体状况、前期治疗措施、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治法心得。临床上黄疸常会向多种病理形式演化。如素体虚寒,或过用苦寒药物,可致寒湿性黄疸;素体气滞不行,可致气滞湿阻性黄疸。在黄疸病辨证论治上,朱氏除了强调上述各种病理的辨证论治外,还非常重视开胃消食,健运水谷之机。其提出: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轻者,小温中丸;重者,大温中丸。热多,加芩、连;湿多者,茵陈五苓散,加食积药。最早明确分辨湿热轻重,照顾兼症,并据此加减用药,为后世许多医家所引用。

4.3.3张景岳(明)

1)学术观点。张景岳对黄疸进一步整理分类,认为“黄之大要有四:曰阳黄,曰阴黄,曰表邪发黄,曰胆黄也”。并认为其中的“胆黄”是由“大惊,大恐,及斗殴伤”而伤胆,“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导致的,认识到外伤等因素会引起胆道系统损伤,以致胆汁外溢而发为黄疸,且认为这种黄疸“其证则无火无湿,其人则昏沉困倦,其色则正黄如染”。

2)治法心得。治疗上,张景岳提出“务宜大用甘温,速救元气。然必查其所因之本,或兼酸以收其散亡,或兼涩以固其虚脱,或兼重以镇其失守之神魂,或与开道利害,以释其不解之疑畏”。张景岳进一步整理了黄疸的分类,对后世医家在黄疸的证治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4.3.4唐容川(清)

1)学术观点。唐容川着重从气血角度对黄疸进行论述,认为按瘀热以行,一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脾为太阴湿土,主统血。热陷血分,脾湿遏郁,乃发为黄。他以湿热遏郁脾土为基础,更多强调了血瘀才能发黄。在论及女劳疸、酒疸时称:“知酒疸在血分,益知女劳瘅亦在血分。酒瘅腹满与女劳瘅之腹满,皆是瘀血”,明确阐述了湿热瘀结于血分导致发黄的病机。(2)治法心得。治疗上,唐容川重视活血化瘀。“观茵陈汤、硝石、栀子、猪膏,正治黄之方,皆治血分。惟五苓、小半夏,是治气分,然皆变法也。若茵陈诸方,乃为正法,可知黄属血分矣”。针对血分瘀热的病机,酌情加牡丹皮、红花等活血药物。

4.4其他治法

4.4.1外治法

1)吹鼻疗法。组成:黄瓜蒂适量。用法:研细末。取少许时时吹鼻,随即流出涕状黄水。功用:退黄。

2)敷脐疗法。组成:栀子16 g,面粉6 g,鸡蛋1个。用法:将栀子研末,与面粉混匀,用鸡蛋清调和作饼敷脐,热敷,1/d。功用:清热利湿退黄。治急性黄疸。

3)药浴法。药浴法多以赤小豆、稻穰等煎汤洗浴。《普济方·诸黄·疮论》、《本草品汇精要·赤小豆》均载用赤小豆煎汤洗浴治疗小儿急黄烂疮;《普济方·诸黄·附论》、《本草纲目稻穰》则记载稻穰煎汤洗浴,治疗黄疸身黄如金色。 

4中药保留灌肠。①针对急黄患者,可用白醋加温水配成30%的白醋灌肠液200 mL,保留灌肠。《本草纲目》:“醋,酸苦,温,无毒。散瘀血,治黄疸、黄汗。”现代医学认为白醋灌肠可降低肠道pH值,减少氨气产生并促进氨盐排出,从而降低血氨水平,达到防治肝性脑病的目的;②大黄、败酱草、大腹皮各30 g,枳实、厚朴各15 g,水煎取汁200 mL,保留灌肠;③醋制大黄、乌梅各30 g,水煎至200 mL保留灌肠。

5)针刺。多取膀胱经和任督脉穴,多取胃经、肾经、脾经穴,选用小肠、心包经穴、脾俞、百会、中脘、心俞、涌泉、至阳、足三里、腕骨、劳宫、上脘、关元、下巨虚、肾俞、公孙、胆俞。

6)灸法。采用中脘穴配内关穴或中脘穴配足三里穴交替隔姜灸,或取双侧肝俞、足三里、太冲、三阴交穴灸法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伴高胆红素血症,均有较好疗效。

4.4.2中药单方

1)大黄。功用:清热利胆保肝活血退黄。用法:生大黄615 g,洗净后,用开水冲泡,代茶饮,1/d。适用人群:治湿热黄疸属阳黄者。注意事项:大黄药性苦寒,久服伤胃,故不可久服,孕妇忌服,虚证慎服。

2)玉米须。功用:清热利湿退黄。用法:玉米须30 g,水煎服,2/d1/d。适用人群:治湿热黄疸,舌红苔黄腻者。

3)鲜麦苗汤。功用:清热利湿退黄。用法:鲜麦苗60~90 g,滑石15 g,水煎去渣,2/d,连服7 d。适用人群:治湿热黄疸。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