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老年病学概述●第二节 中医老年病学发展简史

2024-12-23 11:08|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79| 评论: 0

摘要: 第二节 中医老年病学发展简史 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临床实践源远流长,从未间断。宋代《养老奉亲书》作为最早论述老年病防治为主的老年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老年病学已初具雏形。纵观中医老年病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 ...

第二节 中医老年病学发展简史


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临床实践源远流长,从未间断。宋代《养老奉亲书》作为最早论述老年病防治为主的老年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老年病学已初具雏形。纵观中医老年病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老年病学的奠基阶段,主要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内经》关于人体衰老、发病和养生防病的理论,以及华佗的运动健身、防病防老理论与实践,奠定了中医老年病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原则及其对许多老年病证的具体研究,奠定了中医老年病学的临床基础。

《内经》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老年病学理论。其对人体衰老的过程及老年患病的机理均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指出人至中年以后开始衰老,相继出观“阳明脉衰”“肾气衰”“五脏皆衰”等变化,由于脏气虚衰,正不胜邪,故易发生疾病。《内经》记载的“煎厥”“薄厥”“偏枯”“消瘴”“痹”“痿”“积”“真心痛”等众多病证均为老年人的易患疾病。《内经》最早提出了人的天年寿限、老年界限、早衰缘由、衰老成因、老化特征、老年生理、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摄生抗衰、长寿要旨等理论,为后世医家对老年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秦汉时期,临床医学发展较快,扁鹊兼长内、外、妇、儿、老各科。淳于意的“诊籍”记载了25例病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各科疾病100余种。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木质简牍《治百病方》,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医方30多个,其中不乏诊治老年病的医疗实践记载。东汉末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较全面地论述了中风、胸痹、惊悸、消渴、虚劳、痰饮、咳嗽、淋病、水气、积聚、下利等老年常见病的病机证治,开老年病研究的先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华佗所创的五禽戏成为我国体育健身防病的先驱。


二、形成阶段

魏晋至唐宋金元时期是老年病学的形成阶段,主要以《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为代表。这个时期,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都有较大发展,对许多老年病的症状、病理及治疗等认识也日益深化,尤其是孙思邈书中“养性”“食治”“养老”等专篇,探讨了老年人养生防病治病的规律,促进了中医老年病学的形成。我国现存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养老奉亲书》是中医老年病学形成的标志。

隋·巢元方等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对各科疾病的病因和症状,包括诊断和预后,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书中对某些老年病的认识已趋深入,对一些老年常见病如胸痹、消渴、多忘、中风口噤、贼风偏枯、偏风、脱肛等的病症及其病因病理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对老年病学的贡献尤为突出。其所著《养性》《辟谷》《退居》和《补益》等篇中提出治疗老年病应以食疗为先,用药应平稳轻清,以补为主。在老年养生方面,主张老年人宜静养精神,提倡综合养生法,强调“调身按摩,摇动肢体,导引行气”,认为“百行周备,虽绝药饵,可以遐年”。孙思邈重视养性服饵,并将延年益寿与预防老年病结合起来,堪称我国老年病学的先驱,推动了老年病学学术的发展,并对宋代老年医学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宋代王焘著《外台秘要》,认为老年体质以虚为特点,尤以阳虚为主。他指出老年调养至关重要,用药当主以温补,且应顾及老年人年暮力衰,凡峻猛有毒之品,无论寒热,均不可轻率从事。

宋代《养老奉亲书》史载系陈直所著,后元代邹铉加以补充并更名为《奉亲养老新书》。该书以论述老年病为主,对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心理以及长寿老人的特征等都有较详细的描述。书中指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精血耗竭”“肠胃虚薄”“返同小儿”;病因病机特点为“百疾易攻”,同时新感易引动宿疾,导致“宿疾时发”;在阐发老年病发病方面,认为老年人五脏衰弱、肠胃虚弱,伴形体虚羸、活动减少等因素,以及性格孤僻或思念亲朋、易于伤感的心理状态,使其容易发病。在老年病治疗上主张独重脾胃、食疗为先。全书列食疗方剂162首,占总方数的70%,表明该书是以食疗作为治疗老年病的主要方法。在老年病的预防方面,不仅强调凡老人行住坐卧“皆须巧立制度”,而且要求饮食调理,“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黏、硬、生、冷”,并注意精神调理、四时摄养和用药饵扶持。

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推动了中医学及中医老年病学的发展。刘完素倡“火热论”,认为老年人多阴虚阳亢和百骸疏漏、风邪易乘的发病特点,强调以阴虚阳亢立论,提倡老年人应以预防疾病为先,其关键是保养真气,维持体内阴阳平衡。此外,他主张以饮食、起居、劳逸等的主观调摄为主,药物调摄为辅,并强调治病防病谷气为先,治疗主张使用寒凉泻火之法,但在辨证论治方面,亦重视调理脾胃。张子和主张攻下,治疗老年留饮、湿痹、腰痛、便秘等病症均采用吐、下之法,并确立了实宜峻攻、虚当缓图以及辅以食疗等原则,从而树立了用吐、下法治疗老年病的独特风格。其用药善用寒凉之品,较少强调温补,认为“邪未去,不可言补”,对老年病的治疗不单纯以补为是,强调慎用补药,以免闭门留寇,助贼为殃。李杲重视调理脾胃,开创了中医脾胃学说之先河。他提出“内伤脾胃”是老年人患病的根本原因,防治老年病须随时不忘脾胃升降气化功能,强调以“养胃气为本”,创制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治疗老年病的常用方剂,提倡老年人应“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注意养护其胃气。这种强调顾护脾胃的思想,甚合老年脾胃虚衰之特点,为后世从脾胃治疗老年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朱丹溪提倡滋阴降火,以“滋阴派”著称。他强调阴精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从养老防病角度对人之生理、病理进行了高度概括,认为“人之阴难成易亏,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强调老年人的生理与病理特点是阴气暗耗、相火易于亢盛为害,由此老年疾病的形成与阴虚胃热、脾虚生痰有关。在老年病的预防方面,强调顺应四时,茹淡养脾,节欲保精,极力倡导“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宋代邱处机《摄生消息论》论述了衰老与气候的关系,认为老年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抵御外邪的能力降低,较易受四时不正之气的侵袭而罹患诸疾,出现各种老年疾病,提出注重养老及防治老年病要密切结合气候特点。


三、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是老年病学发展成熟的阶段。老年医学专著相继问世,如明朝刘宇所撰的《安老怀幼书》,徐春甫的《老老余编》,主要着重于老年人保养及老年病的治疗,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尊老养老、情志性嗜、宴处起居、四时调摄、形证脉候、饮食用药等。在老年病防治上,不主张多用药饵,养生方面提倡保养,动静结合。饮食方面主张淡食,勿饥勿饱,忌杂忌偏。洪鞭《食治养老方》是专论食疗的老年病学专著,书中许多食疗方药简便实用,值得借鉴。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总结了适于老人的简便易行的防病健身方法,重视调摄脾胃。如卷一《饮食》云:“《内经》曰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更以调脾胃为切要。”张介宾推崇温守肾阴肾阳,提出了“养形”的主张。其著作《治形论》曰:“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其所谓“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实际是强调调补人体精血,故于临床上创左归饮()与右归饮(),一养阴精,一补阳气,成为防治老年病的常用名方。赵献可崇尚薛己的温补学说,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君主,在《医贯·〈内经〉十二官论》中指出:“余所以谆谆必欲明此论者,欲世之养身者、治病者,得以命门为君主,而加意于‘火’之一宇焉。”主张防治老年病当以保养“命门之火”为要,用药以八味丸、六味丸为主。

清代叶天士的调补奇经和养胃法为治疗老年杂病提供了独特经验。《临证指南医案》记载了300多例老年病验案,反映了其诊治老年病独重肾和阳明的思想。他认为机体衰老和疾病的发生都与阳明脉衰、下元肾虚及遗传有关,强调治疗宜顾护正气,慎攻下,顾脾胃,忌燥腻,参气象,审体质,守病机,遵治则。在总结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及“调补奇经”的理论,擅长运用活血通络及调补奇经诸法,以血肉有情之品培补体内精血,打破了补肾阳必用桂附、滋肾阴则用地黄之常例,为老年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王孟英认为“高年阴气太亏,邪气偏盛”,在老年温病治疗上力主寒凉解邪,滋润保津。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尤长于用补气活血与活血化瘀法论治包括许多老年病在内的内伤杂病,所创立的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及补阳还五汤等著名方剂,至今仍指导老年病的临床实践。清末张锡纯治疗老年病,一重温阳益气,兼以治瘀;二善调理虚实,并以扶脾为先;三参脉证,施治谨守病机;四通药物性味,遣药别具一格。


四、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老年病成为主要医疗卫生问题而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医老年病学伴随着老年病学发展也得到了系统的整理、研究,早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我国各种老年病学术组织相继建立,促进了老年医学学术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195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立了老年学研究室,研究课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等,并开展了老年生物学方面研究,对新疆百岁老人进行了调查。196411月中华医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这对我国现代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末期,卫生部将恶性肿瘤、慢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病等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列为全国研究的重点项目。198110月第二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在桂林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创建了《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这次会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老年医学包括中医的研究工作。19865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在长春主持召开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第三次老年医学研究协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我国延缓衰老中药的筛选规程和临床观察规范。1990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组织制订了《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这一时期,各类老年医学或老年病学专著陆续出版。如1987年陈可冀、周文泉主编的《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全面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我国历代老年病学文献和理论精华。1994年田金洲主编的《中医老年病学》系统阐述了老年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转归、护理与调摄等。1999年蹇在金主持编写的《现代老年医学精要》详尽阐述了老年特有病症及其在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特殊性,对中医老年病学发展颇多启迪。2003年李建生主编的《老年医学概论》从中西医角度详细介绍了老年病的病因与发病、老年病的特点与诊断、治疗原则、治法及合理用药等。以上著作丰富了老年医学理论体系。

在老年医学教育方面,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先后开设了有关老年医学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北京、南京、成都、天津等高等中医药院校将中医老年病学列为养生康复专业的临床必修学科之一。目前,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其有关学术团体相继举办老年医学或老年病学培训班,综合医院专门设立老年病科,为促进老年医学的发展和提高专业人才水平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