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特点 脏腑生理机能的衰退是机体衰老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老年生理的主要特点。老年人在脏腑、阴阳、气血、精神、形体外貌和动作起居等方面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脏腑渐衰 人体阴阳气血之盛衰,形体百骸的壮羸,都取决于脏腑功能的强弱。人的脏腑功能实际在老年到来之前就已开始衰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衰退会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加重,最后终致脏腑薄脆。《灵枢·天年》指出:“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堕,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从五脏的生理功能来看,肝的疏泄功能与人体气机的调达顺畅、升降出入密切相关。气机的调畅关系到情志、消化、血运以及水道的正常。五十岁后,肝气始衰,故常寡言少欲,多疑善虑,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嗳气腹胀,食纳减少。心主血脉、藏神功能与人体的血运、神志密切相关。六十岁后,心力不济,心血不足,故常心悸、气短,脉或弦或迟,面色白,形体清矍;神不守舍,则健忘惊惕,失眠或言语善误。脾主运化升清与气血生化、肌肉四肢密切相关。年老以后,脾气逐渐虚弱,至七十岁后,脾气更虚,故常有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纳呆乏味、脘腹作胀、肌肉瘦削、唇淡无华等。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的功能与呼吸、肌腠皮肤润养密切相关。老年人肺气渐弱,特别是八十岁以后,肺气甚虚,故常见呼吸微弱,胸闷气短,唇青舌紫,不耐劳作,皮肤枯燥,易感外邪,痰涕多,嗅觉差,甚至小便失畅。肾藏精生髓、主水的功能与体内水液平衡、纳气协调呼吸及神志密切相关。到了老年,随着肾气的虚衰,五脏六腑生化功能亦相继减退,表现为生殖器官萎缩,性功能逐渐消失,精神疲惫,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呼吸气短并随劳加重,步态不稳,牙齿稀疏脱落或易于折断,牙根外露,毛发变白或枯槁不荣,耳聋失聪,眼睑浮肿,目下如卧蚕,小便排出无力,夜尿频繁,大便秘结或滑泄等。若发展至肾精枯竭,不能化生阴阳,濡养脏腑,即《灵枢·天年》“九十岁,肾气焦,四肢筋脉空虚”之时,则脏腑百脉空虚而天年将尽。 因此,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功能亏虚是人体衰老的根源。老年人阴阳气血衰少,抗邪能力低下,易于发病而难于康复,故有“虚若风烛,百疾易攻”之说。 二、阴阳渐虚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以阴阳协调、平衡为健康的保证。老年以后,新陈代谢机能衰退,脏腑、气血的阴阳平衡失调,在生理上会出现多种衰老的征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从阴气亏虚描述了老年生理变化的特点。孙思邀《养老大例》载:“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朱丹溪《养老论》亦指出:“人身之阴,难成易亏,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内虚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再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疾。”以上分别从老年人阳气衰、阴不足两个方面论述了老人阴阳失调的生理变化特点。 人之气血阴阳在营养脏腑、维系其功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耗,又不断地从饮食物里得到生化和补充,老年以后,这种正常的生化供求关系便难以继续维持。因此,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相比,老年人就称得上是“残阴残阳之身”了。残阴残阳就是老年人的基本生理特点。这一基本生理特点直接影响着一切老年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易感外邪 老年人脏腑薄脆,精气匮乏,阴不能营守于内,阳不能卫护于外,适应能力和防御能力都比较低下,即所谓“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正如《养老奉亲书》所说“神气浮弱,返同小儿”“易于动作,多感外疾”。主要表现为如下特点: 1.易感阴邪 老年人正气虚衰,以阳气不足较为突出。阳虚不能温运气血,寒自内生,“阴得阴助”,故外感常以寒、湿阴邪居多,再加上从化,因此,老年人风寒感冒、寒凝腹痛、寒湿吐下以及寒痹、湿痹等阴邪引起的病证较多。 2.微邪即感 老年人形体虚羸,不耐寒温,正常气候的变化也可成为致病的原因。《锦囊秘录》说:“虚为百病之由……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易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痊。”故临床每遇节气迭变之时,老年人患时令感冒、夏月中暑、秋冬喘咳等病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青年人,而且患病之后常常由急转慢,延久难愈。 3.感邪深重《医原纪略·风无定体论》记载:“邪乘虚人,一分虚则感一分邪以凑之,十分虚则感十分邪。”指出在一般情况下,正气虚弱的程度决定着感邪的浅深轻重。因此,老年人脏腑虚衰,气血不足,感受外邪时年龄越大,感邪越重,具有“感邪深重”且随龄递增的特点。临床上,年龄愈大的老人,当感受外邪侵袭后,愈容易在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一般表证的同时,呈现既吐且利、大汗出、脉反沉或微细欲绝等心肾机能衰减的全身性虚寒证候。 四、情志不宁 老年人却由于心力渐退,肝胆气衰,疏泄和决断功能不力,思想意识和精神活动低下,加上政治、经济、文化、家庭、交际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生活的兴趣、未来的寄托以及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不如青壮年人,较容易产生异常情感,并为异常情志所伤而发病,临床表现为健忘、语言善误、寤寐失调、视听不稳、情志抑郁、性情不定等。《千金翼方》曰:“人年五十以上,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瞋怒,性情变异……”《老老恒言》亦载:“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每至急躁益甚。” 老年人容易产生的异常情志,大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类: 1.性情不定 老年人与青壮年人相比,性格不够稳定,情绪容易变化,即所谓“性气不定”。老年人持有一定的经验,容易形成独特的心理模式。其情志态度、好恶习惯等常是经历的概括,容易表现得主观、自信,或保守、固执。当经验脱离实际,客观不能符合主观时,又会产生精神上的压力,表现为急迫、沮丧,或自卑、自怜而喜怒无常。《千金方》曰:“老年之性,必持其老,无有籍在,率多骄恣,不循轨度,忽有所好,即须称情。”《养老奉亲书》也提出老年人“形气虽衰,心亦自壮”,但毕竟力不从心,当“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的时候,又“咨煎背执,等闲喜怒,性气不定,止如小儿”。 2.情志抑郁 老年人与青壮年人相比,还容易产生忧、思、悲、哀、惊、恐等负性情感而情志抑郁。因为老年人经历了沧海桑田,酸甜苦辣,荣辱富贱,常常沉溺在回忆过去有留恋也有遗憾的情感之中,即使境遇顺利者,也难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如果境遇坎坷,家庭不和,志愿不遂,或疾病伤害,亲友死别,甚至天灾人祸,意外损伤,势必怨嗟烦恼,忧思悲哀或惊恐不定,产生所谓的“老朽感”“孤独感”“被遗弃感”“忧郁感”甚至“死亡感”而表现得心灰意冷,郁郁寡欢,或爱唠叨,爱发脾气,或怕痛恐病,经常自寻烦恼,或猜疑他人,对他人的行为总爱追根问底。如果怀疑受到了别人的冷落挖苦,就闷闷不乐,甚至感到生不如死。正如《格致余论》所言:“夫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至于视听言动,皆成废懒,百不如意,怒火易炽。”老人忧思太过,所欲不遂,常多疑善虑,或悲伤哭泣,神情不安,夜不能寐。 老年人因年暮志衰而易伤七情。七情所伤不同于外感六淫之邪,先伤肌腠皮毛,而是直接影响脏腑经络功能,造成阴阳气血失调,即《灵枢·百病始生》所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因此,老年人的情志变化直接影响着许多内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资料表明,精神情绪的不安和紧张,不但会使血压增高,也会使血中胆固醇含量过高。持续的精神紧张,可使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分泌过多,抗体形成减慢,身体免疫力降低,内环境稳定性破坏,而容易发生许多疾病。临床上,过喜伤心,神散不藏而失眠、心悸,大怒伤肝,肝阳暴涨而中风昏仆、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呕逆吐血,忧思悲哀,肺脾气塞,心气郁结而胸闷心痛、腹胀纳呆,甚至如痴如呆,发为癫疾,恐惧伤肾,神无所归而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狂昏厥等,在老年人是屡见不鲜的。有的时候,大喜、大怒之类情志变化,甚至可以成为老年人猝死的原因。 五、易生积滞 老年人脾胃虚弱,易生积滞,容易出现食欲减退,受纳减少。此外,老年人牙齿松动,咀嚼困难,或儿孙孝敬,食纵口福,调养身体,进补无度,以及兴居怠情、饮食不洁、偏食五味、嗜好烟酒等,亦是积滞易停的不可忽略的原因。临床上经常出现口淡纳呆、脘胁疼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腹痛泄泻、腹胀便秘、痔疮下血等脾虚积滞的疾病。(《中医老年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