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年体质特点 体质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随着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而变化。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由此提出了小儿体质稚阴稚阳的特点。《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气平顺、阳气固守,显示了正常人体理想的体质应是阴阳平和之质。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衰老,各器官功能退化,再加上步入老年期后心理上的空虚孤独、悲观失落,老年体质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多为非正常体质。这些体质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和疾病传变的倾向性都大大增加,故与小儿、成人体质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气虚阳虚偏多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老年肾精亏虚,肾气衰少,天癸随之减少,生殖功能减退。后天之精失于先天之精的充养,气血化生不足,不能濡养脏腑、肌肤,则出现皮肤老化、头发脱落、头晕目眩、食少纳呆、骨质疏松等症状,故老年人体质的首要特点就是肾气亏虚。 二、瘀血痰浊相兼 痰浊和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两者均为阴邪,同气相求,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既可因瘀生痰,亦可因痰生瘀,形成痰瘀同病。最早提出痰瘀相关的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他在《局方发挥》中提出了“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老年人外感六淫邪气、内伤七情、饮食所伤,都能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瘀内生,而痰和瘀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三、多种体质并存 老年由于脏腑虚衰,阴阳失调,对于疾病的易感性高于其他年龄段,不但受遗传等先天因素影响,同时受到起居、饮食、情志、环境等综合因素的长期作用,常常多病兼杂,形成偏颇体质,即常以一种体质为主,兼夹其他体质,例如气虚阳虚并存的体质。再如气郁体质的老人,肝气不疏,气滞无力推动血行,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故气郁质与血瘀质并见。气滞血瘀日久,影响津液的代谢,停而为饮,痰饮内生,故气郁质、血瘀质及痰湿质三种体质并见。 四、虚实夹杂突出 明·张介宾云:“盖痰涎之化,本因水谷,果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由此可见,老年期痰浊是因脏腑机能衰退,特别是脾胃逐渐虚弱,气虚无力运化水谷精微而形成。《灵枢·天年》亦有“血气虚,脉不通”之说,指出肾精亏虚,精不化血,或脾虚生化乏源,或久病耗伤气血,皆可致瘀。虚是瘀之因,为本;瘀是虚之果,为标。虚实夹杂,互为因果。(《中医老年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