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
头晕是一种机体的空间感觉和定位觉的变形和扭曲,其症状可能包括头重脚轻、站立不稳、眩晕、晕厥前状态等。根据头晕发作的持续时间,可将头晕分为急性头晕(时间≤2个月)和慢性头晕(时间>2个月)。老年人的头晕往往持续时间较长。慢性头晕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症状,包括抑郁、焦虑、功能障碍、跌倒、晕厥等。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有30%经历过不同形式的头晕,且以女性多见。年龄每增长5岁,头晕发生的可能性增加10%。我国研究发现,60岁以上人群的眩晕总体患病率为4.1%。 【危险因素】 引起头晕的原因众多。中枢神经系统感觉传入信息或传出信息异常,或者感觉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成异常均可能导致头晕,但引发头晕症状的往往不是一个系统的功能障碍。累及前庭系统引起头晕的疾病有梅尼埃病、迷路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复发性前庭病、前庭神经元炎、听神经瘤。药物毒性(尤其是氨基苷类)也可引起头晕。周围神经病变,如糖尿病、维生素B12缺乏症和颈椎退行性疾病亦可引发头晕。 老年人视觉、听觉等增龄性改变或疾病可对平衡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常见的眼部疾病,如白内障、黄斑变性、青光眼、视力下降,暗适应能力、对比敏感度和调节性减退等。听力下降也可引起老年人头晕症状。 【病因病机】 情志内伤,肝阳上亢,上扰清空,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清窍失养,或劳倦太过,脾胃受损,聚湿生痰,或年老肾虚,髓海不足,不能充脑,或跌仆损伤,气滞血瘀,痹阻清窍,皆可发为头晕。 本病病位在脑,病变脏腑以肝为主,涉及脾、肾。病理因素以风、火、痰、瘀为主。风火源于肝肾,脾为生痰之源,三者相互联系,故可见风火相煽,风痰蒙蔽或痰热上蒙,甚或风火痰浊阻于清窍。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因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血阻络所致者属实;气血亏虚,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致者属虚。虚实之间可相互兼夹或转化,但以虚者居多。老年患者肝阳亢逆,化风上扰,往往有中风、晕厥之变。 【临床表现】 一、分型 目前临床将头晕(dizziness) 视为一个大概念,包括以下几种亚型: 1.头昏(lightheadedness) 指阵发或持续性的大脑不清晰感、头昏头沉、头胀、头部发紧感等。高血压、精神因素等常常引起头昏。头昏有时属生理过程,不一定是病理机制,如睡眠不足、疲劳、长期夜班等,若适时调整可以纠正。 2.眩晕(vertigo) 患者主体对静态的周围客体或自身位置产生了运动错觉的证候,多为病理现象。常常表现为视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感,也可有摇摆不稳、波浪起伏、跌落感等。眩晕时一般患者不敢睁眼,常伴有恶心,严重时出现呕吐、多汗、血压波动等自主神经证候,有的可伴眼震、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3.平衡不稳(disequilibrium) 指有行动中站立不稳或运动失调的头晕证候,不伴有旋转感。 4.晕厥前状态(presyncope) 指晕厥前发生的胸闷、心悸、头昏沉、眼前发黑、乏力等症状,核心是不稳感。如直立性低血压发生时,容易出现晕厥前状态。 由此可见,头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头昏、眩晕仅仅是它的一部分。很多老年人多以混合性的头晕症状就诊,其中晕厥前状态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头晕亚型。此外,老年人的头晕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慢性头晕与多种风险因素有关,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关节炎、糖尿病、脑卒中、焦虑、抑郁状态、听力受损、多重用药等。 二、分类 1.前庭系统疾病性头晕 又分中枢性及周围性两大类。前者包括后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炎或脱髓鞘病、前庭性偏头痛、眩晕性癫痫等。后者包括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淋巴管漏等。 2.非前庭系统疾病性头晕 主要由内科系统疾病(如血压高或低、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病,血液病、内分泌疾病)、活动过度(久站、过劳)、环境条件改变(严寒、酷暑、高原、低氧)、头部轻微外伤后综合征、视觉疲劳及眼部疾病(如重症肌无力、青光眼)、五官的炎症、上呼吸道感染及药物不良反应或中毒引起。此外,亦包括心因性头晕,如抑郁、焦虑、轻躁狂状态和强迫症等。
三、头晕的常见疾病及其临床特点 1.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 起病突然,眩晕与头位有关,当头处于某一位置时即出现眩晕,可持续数十秒。转向或反向头位时眩晕可减轻或消失,但可见显著眼震。患者常“望床兴叹”“不堪回首”;其眩晕持续时间差别很大,发病后多数在几小时或数日内自行缓解或消失。 2.梅尼埃病 常伴有耳鸣、耳聋、眩晕、耳内闷胀感,眩晕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开始时眩晕即达到最严重程度,头部活动及睁眼时加剧,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缓慢、血压下降和眼球震颤。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至几小时、数日不等,多次发作后眩晕随患侧耳聋的加重反而减轻,到完全耳聋时眩晕也消失。 3.后循环缺血 有眼球震颤伴神经系统其他症状和体征,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按临床表现分为:①短暂缺血发作型:可一日内数次或数日1次发作,一般数分钟至半小时缓解。轻者仅有眩晕、不稳,重者频繁发作,进展为完全性迷路卒中。②进展性卒中型:发病后眩晕、耳鸣持续加重,数日后达高峰,明显眼震,伴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 4.前庭性偏头痛 伴有或不伴有头痛的眩晕反复发作,短则数十秒,长则持续数天;多伴恶心、呕吐(吐后症状减轻),可出现畏声、畏光、喜静、心情烦躁,可有视物模糊,少数患者可有极短暂的意识模糊;症状发作期间头位变化可使头晕加重,一般安静休息或睡眠后症状即可好转。 5.心因性头晕 也称精神性头晕。这类患者头晕与精神障碍或心因性因素有关,如抑郁、焦虑、惊恐、强迫或躯体化障碍。患者虽以头晕或眩晕就诊,但常伴随躯体化症状,如心慌、胸闷、消化不良、睡眠不佳,症状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有的伴有主观感觉障碍、假性共济失调症状。 【评估与诊断】 1.评估 (1)病史评估 ①根据眩晕持续时间:持续数秒者考虑为BPPV;持续数分至数小时者考虑为梅尼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偏头痛相关眩晕;持续数小时至数天者考虑为前庭神经元炎或中枢性病变;持续数周到数月者考虑为精神心理性头晕。 ②根据眩晕发作频度:单次严重眩晕应考虑前庭神经元炎或血管病;反复发作性眩晕应考虑梅尼埃病或偏头痛;伴有其他神经系统表现的反复发作眩晕应考虑为后循环缺血;反复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应考虑BPPV。 ③根据伴随症状:不同疾病会伴随不同症状,包括耳闷、耳痛、头痛、耳鸣、耳聋、面瘫、失衡、明显畏光、畏声或其他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④根据诱发因素:有些眩晕为自发性或位置性,有些则是在感染后、应激、耳压变化、外伤或持续用力后发病。 (2)实验室检查评估 ①耳科检查:包括外耳道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眼震电图、听力检查等。 ②神经系统检查:包括变温试验、指物偏向、直流电试验、位置试验、视力和眼底检查及眼震电图等。 ③内科其他疾患引起的眩晕检查:尽可能做全面体检。 ④影像与电生理相关检查:头颅CT、CTA、MRI、DSA、TCD,心电图,EEG。 ⑤血液化验检查 2.诊断 诊断流程见图8-2。 图8-2 头晕诊断流程图 【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 症状:头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累、恼怒加重,肢体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 2.痰浊上蒙证症状:头晕,头重昏蒙,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3.瘀血阻窍证 症状:头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点、瘀斑,脉弦涩、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 4.气血亏虚证 症状:头晕目眩,动则加重,遇劳则发,面色苍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健运脾胃。 代表方:归脾汤。 5.肾精不足证 症状:头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补肾填精。 代表方:左归丸。 【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 前庭功能尚属可逆性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浆液性迷路炎等。治疗应针对病因,一旦病因解除,眩晕消失,前庭功能即可恢复。前庭功能一次性损害不可逆转的眩晕征,如化脓性迷路炎、突聋、前庭神经元炎等,病因虽除,迷路或前庭功能完全破坏,前庭功能不能恢复,需依靠前庭中枢代偿消除眩晕。病因难治的前庭功能波动性损害或不可逆性损害,如动脉硬化或高血压、颈椎病导致的眩晕等,治疗效果差。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外科治疗。 2.对症治疗 眩晕发作时宜保守治疗,选择最舒适体位,避免声光刺激,解除思想顾虑。前庭神经镇静药,如异丙嗪、地西泮等。防止呕吐制剂,如阿托品、山莨菪碱。利尿及脱水药,如呋塞米、甘露醇等。血管扩张药,如银杏叶提取物、丹参、川芎嗪等。激素类,泼尼松、地塞米松。吸氧一般用高压氧或5%二氧化碳混合氧吸入治疗。 3.其他药物治疗 组胺受体强拮抗剂倍他司汀、钙离子拮抗剂、尼麦角林、加巴喷丁,对神经起到稳定作用。巴氯芬、肾上腺素、苯丙胺,有促进前庭代偿的作用。 4.手术治疗 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持续性的重症周围性眩晕,可行内耳手术治疗。 5.前庭康复训练 经过前庭康复训练,达到重建视觉、本体觉和前庭传入信息的整合作用,进而建立平衡感。 【预防】 老年头晕症状涉及多个学科、多种疾病,在疾病预防方面较为困难。临床上眩晕的发作并无先兆,有些诱因尚不确切,发病前期并无良好的干预手段。中枢性眩晕应早期检查,CT、MRI、DSA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治。在管理头晕的全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保证患者的安全。与患者、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共同评估跌倒的风险,通过物理治疗、家庭安全评估和药物运用等可有效避免跌倒的发生。(《中医老年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