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简称慢性肺心病,是指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等慢性疾病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引起右心室扩张、肥厚等损害,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本病起病缓慢,病情缠绵,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且多久治不愈。临床上除原发肺、胸廓疾病的各种症状、体征外,可逐步出现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和多脏器受损的表现。 本病多属于“肺胀”“喘证”“心悸”范畴,与“咳嗽”“胸痹”等相关。 【病理机制】 导致慢性肺心病的病因多种多样,按原发病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慢性支气管、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及其他。 1.慢性支气管、肺疾病 原发于支气管,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哮喘等,其中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的肺心病约占80%以上,其次可发生于肺实质或间质,如重症肺结核、尘肺、间质性肺病引起的肺部病变等。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如广泛性胸膜肥厚粘连、胸廓畸形、类风湿性脊柱炎等引起胸廓活动受限,大量胸水、气胸致使肺受压等引起肺泡通气不足。此外,由于呼吸中枢的神经兴奋性降低或神经肌肉的传递功能障碍,致使呼吸运动减弱,导致肺泡通气不足,继而发生肺循环高压,引起肺心病。 3.肺血管病变 广泛或反复发生的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及肺小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均可引起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阻塞或血管扩张度降低,从而发生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并发展为慢性肺心病。 4.其他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先天性口咽畸形等亦可产生低氧血症,使肺血管收缩反应性增高,发展为肺心病。 肺心病可造成患者呼吸系统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导致一系列体液因子和肺血管的变化,使肺血管的阻力增加,肺动脉血管的结构重塑,产生肺动脉高压。早期肺动脉高压为功能性的,经治疗可缓解,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肺动脉高压发展为持续性,在此基础上右心负荷加重,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引起右心室扩大、肥厚,甚至发生右心功能衰竭。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失治,逐渐加重演变而成。肺虚卫外不固,六淫邪气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发作,正气虚损,进而脾、肾、心等脏气俱虚,气不布津,聚湿生痰,痰凝致瘀,痰瘀互结,病情渐进,至多脏合病。 本病病位主要在肺、心,继则影响脾、肾。主要病理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浊潴留,水饮内生,病久由气及血,则心营失畅,心脉瘀阻。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兼见为病。痰浊、水饮与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常相合而病,互为因果,致疾病反复发作。本虚标实贯穿于本病的始终。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偏实者应分清痰浊、血瘀、水饮的偏盛;稳定期以本虚为主。 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多呈进行性加重。严重者可出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诊断要点】 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了原有肺、胸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心肺功能不全以及其他脏器功能损害的征象,往往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临床根据患者有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或其他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变,出现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的征象,如颈静脉怒张、P2>A2、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肝大和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等,结合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有肺动脉增宽和右心增大、肥厚征象,可以做出诊断。 本病根据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总属本虚标实,但有偏实与偏虚的不同。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偏实者早期以痰浊为主;进而痰瘀并重,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本虚与标实并重。偏虚者当区别气(阳)虚、阴虚的性质,早期以气虚为主,或气阴两虚,后期气虚及阳,甚则可见阴阳两虚。 (2)辨标本 若感受外邪,症状加重,宜急则治其标,辨其何者为主,分别施以解表宣散、逐饮化痰、理气降逆、调气行血。若标急本虚均明显,可标本同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肺、脾、肾三脏皆损,或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灼津为痰,且累及于心,出现心阳不振、心脉痹阻等证,往往形成本虚标实之象。 2.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应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祛邪与扶正共施,依其标本缓急,有所侧重。急则以清热、涤痰、活血、化饮利水、宣肺降气、开窍立法而兼固正气;缓则以补肺、养心、健脾、益肾为主,并根据气虚、阳虚之偏而分别益气、温阳,兼祛痰活血。 3.证治分类 (1)寒饮停肺证 症状:喘满不得卧,咳嗽,痰多,色白、质清稀或呈泡沫状,气短,恶寒或并发热,遇寒发作或加重,周身酸痛。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 证候分析:肺虚卫外不固,复感风寒,引动体内伏痰,痰从寒化则成饮,上逆犯肺,肺气宣降不利,故喘满不得卧、咳嗽;津液遇寒化饮,以致痰多白沫、质清;饮为阴邪,久留停肺,因而遇寒发作或加重;风寒外束,营卫不和,故见恶寒发热,周身酸痛;舌苔白滑、脉弦紧,皆为风寒束表之征。 治法:疏风散寒,温肺化饮。 代表方:小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桂枝、紫苏解表散寒;干姜、细辛、法半夏、茯苓、厚朴、泽泻化饮祛痰;芍药合营养血;五味子敛肺止咳。 饮郁化热,烦躁口渴,加石膏、黄芩兼清郁热;咳而上气,喉中如有水鸡声者,合射干麻黄汤宣肺祛痰,下气止咳;痰多喘息不得卧者,加白芥子、葶苈子泻肺平喘化痰。 (2)痰热壅肺证 症状:喘促,动则喘甚,咳嗽,痰黏稠难咯,色黄,胸闷烦躁,或伴发热,口渴,紫绀,不能平卧,纳呆,尿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浊内蕴,郁而化热,痰热壅肺,肃降无权而致喘促、胸闷烦躁、咳嗽、咯黄黏痰;痰热郁蒸,可伴发热口渴、尿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内郁之征。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降气。 代表方:清气化痰丸加减。 常用药:瓜蒌、黄芩、胆南星清热化痰;半夏、陈皮燥湿化痰;杏仁、枳实降气止咳。 痰黄黏稠,咯痰不爽,加鱼腥草、金荞麦清热化痰;喉中痰鸣有声,喘息不得卧,加射干、桑白皮泻肺平喘;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降肺平喘;口干明显,加天花粉、芦根以生津润燥;热盛伤阴而痰少,加麦冬、生地、沙参等养阴润肺。 (3)痰湿阻肺证 症状:喘促、动则喘甚,咳嗽,痰多色白黏腻,咯吐不爽,或清稀,胸闷,胃脘痞满,纳呆食少,腹胀便溏,乏力。舌淡,舌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老年体虚,脾肺虚弱,痰湿内生,上逆于肺,阻塞气道,故喘促、动则喘甚,痰多色白黏腻;肺病及脾,脾虚不能运化,故胃脘痞满,纳呆食少,乏力,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滑为痰湿阻肺之候。 治法:燥湿化痰,宣降肺气。 代表方:三子养亲汤加减。 常用药: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化痰降气平喘;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 脘腹胀闷,加木香、陈皮理气健脾;口黏、纳呆加白豆蔻、白术健脾化湿;尿少浮肿,加车前子、防己、大腹皮利水消肿;痰浊夹瘀,面色晦暗,舌紫暗,合涤痰汤加丹参、地龙、桃仁、赤芍涤痰祛瘀。 (4)阳虚水泛证 症状:咳嗽,喘促,气短,肢体浮肿,痰白,胸闷,不能平卧,心悸,紫绀,肢冷,畏寒,纳呆,神疲乏力,尿少。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滑。 证候分析:肺脾肾阳气衰微,水湿泛溢,则见肢体浮肿;水饮上凌心肺则心悸、喘促胸闷;脾阳虚,运化失司,故纳呆、神疲乏力;寒水内盛,故肢冷、畏寒、尿少;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滑为阳虚水泛之候。 治法:温补心肾,化饮利水。 代表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常用药:白附片、桂枝、生姜温肾通阳;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甘草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阳。 血瘀而紫绀明显,加川芎、泽兰、益母草、丹参化瘀利水;水肿、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加椒目、葶苈子、牵牛子行气逐水;恶心呕吐,加姜半夏、黄连、竹茹清热和胃,理气化痰;兼有伤阴而口渴、舌红,减生姜、猪苓,加阿胶、玄参、天冬以滋阴润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