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当以虚实为纲。气滞、血瘀、痰浊、阴寒痹阻心脉者属实;阴阳气血亏虚,心脉失养者属实。标实应辨气滞、血瘀、痰浊、阴寒的偏盛。气滞为主,闷重而痛轻,兼见胸胁胀满,善太息,憋气,苔薄白,脉弦;血瘀为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紫暗,脉涩;痰浊偏盛,胸中闷塞而痛,苔浊腻,脉滑;阴寒偏盛,胸部刺痛,受寒易发,舌苔白滑,脉沉。本虚应辨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2.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原则为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标实当通,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分别予以补气温阳、滋阴益肾,尤重补益心气。发作期间,首先选用速效止痛之药剂,以缓解心痛症状;其次须辨清证候之危重顺逆,一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必须尽早投用益气固脱之品,采用中西医结合救治。 3.证治分类 (1)气虚血瘀证 症状:胸闷胸痛,动则加重,伴短气,乏力,汗出,心悸。舌体胖大,有齿痕、瘀斑或瘀点,或舌黯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或结代。 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脉,血行不畅,心脉痹阻,故见胸闷心痛;劳则气耗,故动则痛甚;气为血帅,气虚则运血无权,血运不达四肢,百骸失于充养,故见短气、乏力;汗为心之液,心气虚则心液失于固摄,故易汗出;寸口脉动应于心,心气虚则心血不能接续,脉道失充,故脉细或结代;舌为心之苗,舌质淡胖,瘀点、瘀斑、紫暗,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代表方: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益气通脉;桂枝、炙甘草助心阳,通经脉,鼓舞气血运行;丹参、川芎、赤芍、红花、桃仁活血化瘀;檀香、砂仁、薤白、厚朴理气宽胸。 失眠,加酸枣仁、五味子安神定志;气虚及阳,阳失温煦,见畏寒怕冷、肢凉不温,加肉桂、仙灵脾、炮干姜温助阳气;阳虚不化,痰浊瘀阻,见胸脘满闷、恶心呕吐,加半夏、石菖蒲、瓜蒌化痰;瘀血明显,疼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行气活血止痛。 (2)痰瘀交阻证 症状:突发胸痛,胸闷如窒,肢冷,甚则晕厥,恶心呕吐,或形体肥胖,素食肥甘厚味。舌质黯,边有瘀点,苔厚腻,脉滑或涩。 证候分析:痰瘀交阻,停于心胸,闭阻心脉,故突发胸痛,胸闷如窒;痰瘀痹阻,胸阳失展,则见肢冷;痰瘀交阻,气血阴阳不相顺接,故晕厥;痰浊上犯,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形体肥胖为痰浊停滞之象;舌质黯,边有瘀点,苔厚腻,脉滑或涩均为痰瘀交阻之象。 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代表方: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竹茹豁痰泄浊;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 胸闷为甚,苔白腻或垢浊,加桂枝、薤白、石菖蒲温阳泄浊;痰浊化热,见胸脘烦热,大便干结,口苦,苔黄腻者,加黄连、制大黄通腑泄热;血瘀较甚,疼痛较剧者,加失笑散活血化瘀,散结止痛;气滞胸脘,胀痛甚者,加香附、郁金理气止痛。 (3)气阴两虚证 症状:胸闷胸痛,短气乏力,口咽干燥,大便干,或有低热。舌黯红,苔薄少,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气虚则运血无力,阴血同源,阴虚则脉络涸涩,气阴两虚则血行不畅,脉道干涩,心脉瘀阻,故见胸闷胸痛;气虚则乏力气短;阴液亏虚,上不能滋润口咽,下不能濡润大肠,故见口咽干燥,大便干;阴虚生热,故见低热。舌黯红,苔薄少,脉细数无力或结代均为气阴两虚兼瘀血的表现。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代表方:生脉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益气生津;丹参、桃仁、赤芍、川芎活血化瘀。 心阴虚甚,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滋阴安神;肾阴虚甚,见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加熟地、女贞子滋补肾阴;阴虚阳亢,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加怀牛膝、钩藤、石决明滋阴潜阳;气阴两虚,心失所养,脉结代明显者,加炙甘草、干地黄、桂枝益阴复脉。 (4)心肾阳虚证 症状:卒然胸痛,胸闷气短,四肢不温,平素畏寒肢冷,腰酸耳鸣,夜尿清长,唇甲淡白。舌紫暗,或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病久体虚,损及心阳,胸阳不振,不能鼓动血脉,则心脉瘀阻;阳虚则寒盛,或因寒邪入侵,致寒凝胸中,心脉挛急不通,故见卒然心痛;胸阳不振,宗气失于充养,则胸闷气短;阳气不足,血脉失于温煦,气血不能布达四肢末端,故见四肢不温,畏寒肢冷;腰为肾之府,耳为肾之窍,肾阳虚不能温阳则见腰酸,不能充养肾窍则见耳鸣;肾阳亏虚,开合失度,膀胱不约,故见夜尿清长;阳气虚弱,脉气鼓动无力或不能接续,故脉沉细或结代;唇甲淡白,舌紫暗,或舌淡,苔白,皆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血行瘀滞之征。 治法:温补心肾,袪寒通脉。 代表方:右归饮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温补肾阳;熟地黄滋肾填精;山茱萸、枸杞子滋肾养肝;杜仲补肝肾,壮筋骨;山药、甘草补中养脾。 寒气盛,胸痛彻背,重用附子、干姜,加川椒温阳散寒;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射肺,症见喘息不得卧、心悸、水肿者,加葶苈子、车前子利水通阳;阳损及阴,阴阳两虚,症见心悸盗汗,五心烦热,加麦冬、五味子滋阴清热;阴竭阳脱,四肢厥逆,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面色唇甲青紫,脉沉微者,重用附子,加煅龙骨、煅牡蛎回阳固脱,病情危重者用独参汤大补元气。 【西医治疗】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保护和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预防梗死心肌范围的扩大,缩小心肌缺血的范围,及时处理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各种并发症。 1.一般治疗
①心电、血压、呼吸监护:密切注意病情的变化,保持静脉通道的畅通,持续低流量吸氧。②缓解疼痛:哌替啶50~100mg肌注,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也可用硝酸甘油0.3mg或消心痛5~10mg舌下含服,或使用硝酸酯类静脉制剂。急性期患者血压低者,应避免使用硝酸酯类药物。③控制饮食: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饱餐,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服用缓泻剂,注意出入量的变化。④预防血栓:卧床休息时,做一定的下肢被动运动,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抗血小板治疗,抑制血小板凝聚,可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等。 2.溶栓治疗
应及早采用溶栓治疗,恢复心肌的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的范围,保护心室的功能,并消除疼痛。适用于发病6小时内,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2mv,年龄小于70岁,无其他禁忌症者。常用尿激酶等静脉给药。 3.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放置支架治疗 【综合治疗】 1.针灸 ①体针取内关、间使、阴郄、膻中、巨阙。寒凝心脉加关元、气海,痰浊痹阻加丰隆、太渊,瘀血阻络加膈俞、血海,心肾阳虚加肾俞、足三里,阳衰气脱加人中、素髎,心脾两虚加脾俞、足三里,惊恐不安加神门,恶心呕吐加中脘、公孙,尿少浮肿者加阴陵泉,胸闷气急者加天突。发作期每日针刺2次或数次,10次为一个疗程,缓解期每隔1~2日针刺1次,30次为一个疗程。亦可加灸,每次取2~3个穴位,温针,或艾条灸。②耳针取心、肾、脾、交感、内分泌、皮质下、神门,每次3~5穴,发作期用毫针强刺激,留针30min,缓解期用毫针弱刺激,或埋王不留行子。 2.外敷疗法
①心通膏:制成小贴膏剂,每张5分宽,选心俞、内关、膻中、天池,各贴一张,每周2次,2月为1疗程。功用:活血化瘀,芳香止痛。②桃仁栀子糊:上2味研末,加蜜调成糊状,摊敷心前区,以纱布覆盖,开始3日1次,用2次后7日1次,6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止痛。 【临证备要】 1.芳香理气、活血止痛中成药的运用
①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②速效救心丸:由川芎、冰片组成,具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③麝香保心丸:由人工麝香、人参提取物、人工牛黄、肉桂、苏合香、蟾酥、冰片组成,具有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的功效,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④冠心苏合香丸:由苏合香、冰片、乳香、檀香、土木香组成,具有理气、宽胸、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寒凝气滞、心脉不通所致的胸痹。以上四种中成药“性善走窜开窍,无往不达”,可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冠脉阻力和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缺血,用于胸闷、心前区疼痛、固定不移,心肌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2.从“络风内动”论治急性心肌梗死
当代王永炎、吴以岭院士丰富了“络脉为病”的病机理论,提出“毒损络脉”和“络脉-血管系统病”等概念,有效地指导了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络风内动”是根据胸痹心痛等疾病的发病特点而提出的一个病机概念,凡心脉病证出现动风征象则称之络风内动。从疾病的虚实性质分辨,络风内动包括热毒生风(主症:突发胸痛或胸闷,胸痛时呈被迫体位或“痛迫行止”;次症:心悸喘促,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脉:舌红或青紫,舌苔黄腻或黄厚,脉弦滑数)、络虚风动(主症:胸闷或胸痛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次症:心悸气短,动则尤甚,乏力汗出,或虚烦不寐,肢体麻木;舌脉:舌淡苔白,或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结代或沉微)和外风引动内风(主症:猝然心痛如绞,胸痛引肩臂或咽喉、胃脘等部位;次症:自汗气短,喘促不得卧,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脉:舌质暗红或舌质淡,有瘀斑瘀点,舌苔薄白,脉沉紧或结代)三个方面。 【预防调护】 一级预防主要是合理均衡的膳食结构,科学的生活方式。二级预防要对老年人群坚持定期体检及疾病的诊治,随访,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以减少冠心病的患病率。三级预防是开展康复医疗、心理医疗等,以降低冠心病的病死率,防止病情恶化,减轻病残,降低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名医验案】 李某,女,82岁,2007年12月25日初诊。患者胸骨后辣痛1月,曾在上海第六医院查心脏双源CT提示:左前降支狭窄50%。已服用抗凝、扩冠、调脂等西药,但症状缓解不明显。刻下:胸膺部辣痛,活动后疼痛明显,伴气短乏力,心慌胸闷,嗳气纳差,脉弱不调,舌黯红,苔薄。辨证为气阴两虚,气滞瘀阻,治以益气养阴,行气活血,通阳宣痹。处方:炙黄精30g,麦冬10g,玉竹10g,薤白9g,荜茇6g,甘松9g,石菖蒲10g,失笑散(包煎)10g,降香9g,当归10g,参三七10g,炒苍白术各12g,茵陈10g。14剂,煎服,西药继续使用。药后疼痛减轻,嗳气纳差消失,上方去荜茇、石菖蒲、炒苍白术、茵陈,加瓜蒌皮10g。14剂后日常活动时胸痛基本不发作,晚上饱餐后有隐痛,给予冠心平善后,每次4片,每日3次。随访至今,症情平稳。 按语:本病属中医学“真心痛”“胸痹”范畴,多发于中老年人。李七一教授认为本病多属本虚标实,本虚是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是血瘀、痰浊、寒凝、气滞,其中又以气阴两虚、气滞痰阻血瘀最为常见,治疗上多标本兼顾。李七一教授根据40余年的临床经验和经典文献检索,探索总结出院内制剂“冠心平”片,由黄精、当归、参三七、瓜萎皮、甘松等药组成。方中黄精补中益气,润心肺,谨守“治病求本”之意,是为君药;三七活血化瘀通脉,当归养血活血,补而不滞,共为臣药;瓜蒌皮开痹散结,宽胸化痰,是为佐药;甘松理气止痛,擅治“卒心腹痛满”,是为使药。综观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攻而不伤正,补而不滞。 (方祝元.江苏省中医院名医验案医话精粹.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