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

2025-1-6 13:51|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51| 评论: 0

摘要: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指胃肠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以及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常见,因为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 ...


(4)湿热中阻证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嘈杂,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胃,胃气郁滞,故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湿热夹杂,故嘈杂,口干口苦,口渴不欲饮;湿热中阻,故纳呆恶心;湿热内盛,下注膀胱,故小便色黄;湿热蕴结肠道,气机不畅,故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中阻之征。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栀子清热化湿;黄芩、蒲公英、茯苓、半夏、白豆蔻健脾除湿;藿香、苍术、陈皮、甘草理气和胃。

湿邪偏盛,加藿香、佩兰、厚朴芳香化湿;热邪偏盛,加黄芩、蒲公英清热和中;恶心呕吐,加橘皮、竹茹降逆止呕;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后下)通便;腹胀气滞,加厚朴、枳实下气除滞;纳呆少食,加神曲、谷麦芽消食开胃。

(5)瘀血停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或入夜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

证候分析:瘀血内阻,胃络壅滞,故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似刀割;瘀血为有形之邪,故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血属阴,食后、夜间瘀血加重,故痛甚;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故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为血瘀之象。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丹参、蒲黄、五灵脂活血消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三七活血止血;大黄荡涤肠胃,调畅气机。

胃痛甚者,加延胡索、木香、郁金、枳壳、百草霜理气止痛;气虚无以行血,见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加党参、黄芪、仙鹤草益气止血;便黑加三七粉、白及粉止血生肌;阴虚见口干咽燥,舌光无苔,脉细者,加生地、麦冬滋阴生津。

(6)胃阴亏虚证

症状:胃脘灼痛隐隐,似饥非饥,饥不欲食,口干咽燥,或口渴思饮,消瘦乏力,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郁火伤阴,阴虚则生内热,胃络失于濡润,故胃脘灼痛隐隐;虚火消谷则似饥,胃虚不能消磨水谷则似饥非饥,饥不欲食;胃阴不足,津液不能上承,故口干咽燥,或口渴思饮;胃虚精微不足,形体失养,故消瘦乏力;津液不足,大肠失润,故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当归养肝活血,而具疏通之性;川楝子、生麦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加珍珠粉、牡蛎、海螵蛸或配左金丸以制酸;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加厚朴花、玫瑰花、佛手理气止痛;大便干结难解,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阴虚胃热,加石斛、知母、黄连养阴清热。

(7)脾胃虚寒证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时呕清水,神疲纳少,四肢倦怠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脉软弱。

证候分析:脾胃虚寒,胃络失于温养,故胃痛隐隐,绵绵不休;虚则喜按,寒则喜暖,故胃脘喜温喜按;胃络借饮食之暖以温通血脉,故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劳则气耗,受寒则虚寒加重,故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脾运迟缓,水饮停留,胃虚和降无权,故时呕清水,神疲纳少,四肢倦怠乏力;脾阳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不温;脾虚寒湿内生,故大便溏薄。舌淡,脉软弱为中虚有寒,脾阳虚弱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健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饴糖甘温补中,辛甘化阳;白芍、甘草缓急和营止痛;生姜、大枣温胃和中补虚。

泛吐清水较多,加干姜、半夏、茯苓降逆化饮;泛酸去饴糖,加左金丸、乌贼骨、煅瓦楞制酸;胃脘冷痛,虚寒较甚,呕吐肢冷者,合理中汤温中止呕;兼肾阳虚而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合附子理中汤温肾散寒;无泛吐清水或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戒烟、酒。服用NSAID者尽可能停用,即使未用亦要告诫患者今后慎用。

2.治疗消化性溃疡 分为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两大类药物,主要起缓解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常与根除Hp治疗配合使用。

3.根除幽门螺杆菌 具体见“慢性胃炎”一节。

4.NSAID溃疡的治疗与预防 对服用NSAID后出现的溃疡,如情况允许应立即停用NSAID;如病情不允许,可换用对黏膜损伤少的NSAID,如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对停用NSAID者,可予常规剂量常规疗程的H2RAPPI治疗;对不能停用NSAID者,应选用PPI治疗(H2RA疗效差)

 

【综合治疗】

1.单验方 ①绿萼梅、茶叶各6g,开水冲服。治疗肝胃气痛。②桃仁、五灵脂各15g,微炒为末,面醋为丸,如小豆粒大,每服20粒,温开水送下,孕妇忌服。治疗瘀血胃痛。③莱服子15g,水煎,送服木香面4.5g。治疗食积胃痛。④荔枝核(烧焦)、木香按61比例,共研细末,热汤调服。治疗胃寒气滞疼痛。⑤苍术30g,吴茱萸10g,炒研末,每次服6g12次,温开水冲服。治疗寒湿胃痛。⑥山栀、川芎各等分,水煎服。治疗郁热胃痛。

2.针灸治疗 ①体针:主穴为中脘、足三里。配穴为胃俞、脾俞、合谷、太冲、三阴交、建里等。②耳针与平衡针灸:参见慢性胃炎一节。

3.食疗调养 可以辨证选用以下食疗方:①二姜粥:干姜6g,高良姜6g,粳米50g。将干姜、高良姜冼净,用水煎,去渣取汁,把粳米洗净,加入药汁中,文火煮成粥,随量食用。适用于胃寒疼痛。②橘皮粥:陈皮10g,生姜4片,粳米50g。将陈皮、生姜洗净,水煎,去渣取汁,把粳米洗净,加入药汁中,文火煮成粥,随量食用。适用于脾胃气滞引起的胃脘痛及消化不良。③山楂粥:山楂30g,粳米60g,红糖10g。山楂洗净,水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红糖同煮成粥,空腹食,随量食用。适用于食积引起的胃脘不适。④桃仁粥:桃仁15g,粳米50g,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以汁煮粳米为稀粥,随量食用。适用于血瘀胃脘痛。⑤天花粉粥:天花粉15g,粳米60g。将鲜品洗净水煎取汁去渣,同粳米加水煮成粥,将熟时加入天花粉,再煮至粥熟。适用于胃热及胃津不足引起的胃脘不适。

4.外治法 ①盐炒麸皮,炒热后盛布袋中,放在痛处熨,冷却后换热的再熨,治胃痉挛痛。②仙人掌不拘多少,捣烂,包痛处,治热性胃痛。③大黄、玄明粉、栀子、郁金、香附各30g,滑石50g,黄芩、甘草各l0g,共研细末,姜汁调成糊状,敷胃痛处,治气滞、食积化热之胃痛。

5.心理指导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大量研究发现,心理及社会因素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影响胃液分泌、黏膜血管充盈和胃壁蠕动,可能产生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单纯用药物治疗的疗程长,疗效低,复发率高,如果合并心理治疗则可能显效快,复发率也会明显降低。心理干预主要有认知疗法、松弛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

 

【临证备要】

1.重视活血化瘀药物的配伍 溃疡及其周缘充血、水肿、糜烂是活动期溃疡的基本病变,且溃疡病多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特点。活血化瘀药物可使局部组织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改善血运及组织营养状态,从而消除充血、水肿,促使炎症的吸收及溃疡面的愈合。

2.胃痛治肾 钟乳石方:钟乳石30g,黄柏10g,肉桂6g,蒲公英30g,甘草6g。适用于寒热错综、虚实夹杂、脾胃不和的溃疡病。钟乳石甘温入肾,温阳以暖脾,补虚损;肉桂辛甘大热,入脾肾两经,温肾阳,暖脾阳,除冷积,通血脉;黄柏清热燥湿,滋肾降火;蒲公英清热解毒,且能健胃;甘草补中健脾,缓急止痛,调和药物。《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李中梓认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司,脾得后天之司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之主。”赵献可也认为饮食入胃,譬如水谷在锅中,必须火煮才能熟。这个火就是命门之火,因此他提出补脾不如补肾的观点。

 

【预防调护】

本病诱因常为情志不畅,故须避免忧思恼怒,保持心情愉快、开朗,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切忌暴饮暴食或忽饥忽饱,勿食生冷、炙烤、有刺激性食物和不易消化食物。饮食要定时定量,以清淡易消化为宜。戒烟酒。不可过劳,尤其进餐后应休息半小时以上。避免风、寒、暑、湿等外邪内客于胃。

 

【名医验案】

某男,32岁,19966月初诊。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已3年,近3个月疼痛加剧。刻诊:恶风寒,身着厚衣,发热,头疼,胃脘疼痛,得食则减,喜食热粥,轻微吐酸,大便溏薄,苔薄白,脉虚浮。体温37.8℃,大便潜血阳性。问其病史,言每次胃痛发作均有不同程度的寒热症状。前医曾用荆防败毒散、银翘散与新康泰克等药物治疗,取效甚微。脉症参合,证属脾胃虚寒。拟温中健脾法,取黄芪建中汤加味。处方:炙黄芪15g,桂枝10g,炒白芍15g,炙甘草9g,乌贼骨15g,大贝母10g,红枣5g,饴糖30g(冲服)。每日1剂,煎2次混合,分3次,食前服用。服用6剂,外证寒热消失,内证疼痛缓解。服至23剂,疼痛已无,大便转为正常。造影复查,十二指肠球部已无明显异常,充盈尚整,无激惹现象,体部正常,大便潜血阴性。

按语:溃疡病属“胃脘痛”与“虚劳”范畴,其发作时并见表证的现象并不少见。清代喻嘉言云:“凡虚劳病,多有发热者,须辨其因之内外,脉之阴阳,时之早晚,而定其治。若通套退热之药,与病即不相当,是谓诛伐无过。”毛教授指出,溃疡病属气血虚损者居多。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不足则营卫难以资生,卫虚则畏寒,营虚则发热。《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云:“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所谓“诸不足”,包括气血营卫俱不足。仲景取甘温之建中汤建立中气,以补气生血。方中桂枝补阳,芍药敛阴,一阴一阳,调和营卫;甘草、饴糖,一阴一阳,补和营卫;大枣、生姜,一阴一阳,宣通营卫。营卫调和,内则溉灌中焦,外则卫护肌表。加甘温之黄芪,使脾元健运,营卫灌溉于肺,里虚可解,外证自然消散。营卫虽行于表,而生化来于中焦,胃为卫之本,脾为营之源。前医不明此理,仅着眼于营卫不和之恶寒发热,标本不明,故效难如期。

[禄保平,孙巧玲.毛德西教授辨治消化系统疾病临症撷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18181819]     (《中医老年病学》)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分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