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系指出现上腹部不适症状,且不能以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的一组临床症状群。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虽然并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但反复发作的上腹部胀气、疼痛等症状常困扰患者,降低其生活质量。 本病多属于“痞满”范畴,与“胃脘痛”“吐酸”“嘈杂”等相关。 【病理机制】 目前尚未阐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许多研究提示多方面因素参与了FD的发病。 1.动力障碍 FD的主要发病基础是动力障碍,约25%~40%的FD患者胃排空出现延缓。患者近端胃的适应性舒张功能受损,顺应性降低,致餐后胃内食物异常分布;胃中间横带面积增宽,排空时间延长,食物潴留在胃远端。这些均引起早饱、餐后上腹部饱胀等症状。FD患者还存在胃十二指肠反流、移行性复合运动(MMC)Ⅲ期出现次数减少、Ⅱ期动力减弱等。由于自主或中枢神经系统问题,老年人迷走神经活动降低,致胃窦运动减弱和胃容纳障碍,也可作为FD发生的机制。老年人餐后胃收缩力及蠕动降低,胃排空延迟,尤其是低体力活动者较多见。 2.内脏高敏感 FD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对机械性扩张以及化学性刺激的阈值降低,如对温度、酸感觉过敏,近端胃对机械扩张的敏感性增强等。患者餐后出现的早饱、上腹饱胀、隐痛等症状可由内脏高敏感解释。 3.胃酸分泌异常 绝大数老年人仍有良好的泌酸能力。许多研究发现FD患者基础胃酸分泌仍处于正常范围或代偿性增加。与健康人相比,FD患者对酸的清除能力降低,十二指肠pH值偏低,酸暴露时间延长,十二指肠酸化可导致近端胃松弛、抑制胃容受性舒张功能及对扩张的敏感度增加。临床上患者的酸相关症状,如空腹时疼痛或上腹不适、进食后减轻或抑酸治疗有效,均提示其症状与胃酸有关。 4.其他因素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遗传、急性胃肠炎史及老年人消化酶分泌减少等可能与FD的发病有关。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或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或劳倦太过,脾气受损,或年老体衰,久病脏虚,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为本病。 本病病位在胃,与脾、肝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轻者脾胃气虚,运化失司,饮食积滞;重者若损及阳气,可致脾肾阳虚;阳虚失于温煦运化,则寒湿内生;肝失调达,横逆侮脾,则出现肝脾同病。病程中气机失调,枢机不利,影响脾胃功能,则致久病难愈。基本病理因素为气滞、食积、寒凝、湿阻,且相互影响兼夹。 【诊断要点】 本病起病多缓慢,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主要通过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等综合分析诊断,其中辅助检查用于排除性诊断。本病症状有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常以以上某一个或一组症状为主要表现,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有出现;体征多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中上腹有触痛或触之不适感;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糜烂和肿瘤性病变,也无此类疾病病史;B超、X线、CT、MRI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排除肝、胆、胰腺等疾病,方可明确诊断。 本病可分为上腹部综合征(EPS)和餐后不适综合征(PDS)两种亚型。 上腹部综合征:①至少为中等程度的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至少每周发生1次;②疼痛呈间断性;③疼痛非全腹性,不放射或不在腹部其他区域/胸部出现;④排便或排气不能缓解;⑤排除胆囊或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为必须条件。其中疼痛可为烧灼样,但不向胸骨后传导;疼痛常由进餐诱发或缓解,但也可发生于空腹状态;可能同时存在PDS。 餐后不适综合征:①正常量进食后出现餐后饱胀不适感,每周至少发生数次;②早饱感阻碍正常进食,每周至少发生数次;符合其中任意1项为必须条件。或伴有上腹胀,或餐后恶心,或过度嗳气,且可同时存在EPS。 本病通过胃镜、X线钡餐、上腹部超声、CT、MRI,血液生化及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检测,食管PH监测和食道动力,胃电图、胃容纳功能和胃排空及感知功能检查等,可与器质性消化不良(OD)相鉴别,如胃食管反流、食管癌、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十二指肠肿瘤、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恶性肿瘤、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本病有虚实之异,有邪者为实,无邪者为虚。实证者脘腹胀痛、拒按,多为食积、气滞、湿热阻滞中焦;虚证者多为脾胃气虚及胃阴虚。老年患者脾胃虚弱,复受邪气,常为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 (2)辨寒热 脾胃气虚多伴寒象,如喜热饮、遇寒加重;阴液不足,胃热内生,可见烧灼样疼痛、泛酸、舌质红等。实热苔黄腻,虚热舌光少苔。 2.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和降胃气”为总则。实证可分别予以疏肝、除胀、消食、导滞、清热、降火、化湿等,虚证则配合健脾、益气、温中、养阴、润胃等治法。同时应分清标本虚实主次,或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或标本兼顾,补消结合。若胃肠无力,清气不能托举而致中气下陷,可用温中升提法。用药避免辛热寒凉太过,且不可妄用攻下之法。 3.证治分类 (1)饮食停滞证症状:胃脘部饱胀疼痛,进食加重,嗳腐早饱,甚至呕吐不消化的食物,排便不畅。舌苔厚腻,脉滑实。 证候分析:饮食内停中焦,损伤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故见胃脘部饱胀疼痛;健运失司,腐熟无权,宿食内停,谷浊之气不得下行而上逆,故见嗳腐早饱,甚至呕吐不消化的食物;食滞胃中,肠道传导受阻,故排便不畅;舌苔厚腻,脉滑实,为饮食停滞之征。 治法:消食导滞,健胃理气。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炒谷芽、炒麦芽、莱菔子消食导滞;茯苓、姜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木香行气消胀。 食积内阻,气血不畅,合越鞠丸行气消导;食积化热,便秘不通,舌苔黄腻者,合枳实导滞丸或木香槟榔丸行气消导,清热化积。 (2)肝胃气滞证 症状:脘腹胀满,连及两胁,攻撑走窜,嗳气频繁,每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反胃,泛酸,常伴有焦虑。舌质暗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等。 证候分析: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肝气逆犯脾胃,脾胃升降失常,故见脘腹、两胁胀满,攻撑走窜;胃气上逆,故见嗳气频繁,甚则反胃呕吐;若遇情志不遂,则肝郁更甚,症状加重;舌质暗红,舌苔薄白或白厚,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消滞。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越鞠丸加减。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枳壳疏肝和胃;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陈皮、苍术燥湿健脾;栀子清泻肝火;神曲消食和胃。 胁痛明显,加延胡索、川楝子疏肝行气,活血止痛;腹胀明显,加厚朴、大腹皮行气消胀;嗳气、呃逆,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下气;胃灼热泛酸,加浙贝母、乌贼骨制酸止痛;咽部有异物感,加制半夏、厚朴行气散结。 (3)湿热内蕴证 症状:脘腹滞闷痞满,烧灼疼痛,甚至连及胸咽,泛酸,恶心,呕吐,进食后症状加重,口中黏腻,肠鸣,排便黏滞不爽,夜寐不安,亦可伴有焦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等。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中焦,脾胃气机不畅,故见脘腹滞闷痞满;湿热挟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呕吐、泛酸、口黏;湿热内蕴,肠道传导受阻,故见排便黏滞不爽;湿热灼伤胃络、食道,则见烧灼疼痛,甚至连及胸咽;湿热内蕴,邪热扰神,故见夜寐不安、焦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消痞和胃。 代表方:泻心汤合三仁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黄芩泻热和中;白蔻仁芳香化湿;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淡渗利湿;陈皮、制半夏、厚朴行气化湿。 恶心呕吐,加竹茹、生姜汁止呕;痞满明显,加枳壳、瓜蒌皮行气消痞;纳差,加谷芽、麦芽、神曲消食开胃;大便滞下不爽,加枳实、槟榔行气导滞;胃脘烧灼感,泛酸严重者,合左金丸清降肝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