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增生,又称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或前列腺肥大(prostatic hypertrophy,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学上的前列腺间质和腺体成分的增生、解剖学上的前列腺增大、下尿路症状为主的临床症状以及尿动力学上的膀胱出口梗阻。其最初症状表现为夜尿增多、尿频、尿急、尿涩、尿分叉、尿末滴沥,继而出现排尿无力、尿流缓慢,最终可导致尿潴留、肾积水、肾功能受损,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危害。 本病多属于“癃闭”“精癃”范畴,与“关格”“淋证”等病证相关。 【病理机制】 BPH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体内性激素水平紊乱有关,可以肯定本病发生基础是年龄的增长和有功能的睾丸。近年来,组织病理学上证实BPH的特点是间质细胞以及上皮细胞增生,而细胞增生可能由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的增殖失控,细胞凋亡减少引起。生长因子、上皮与间质的相互作用,血清睾酮、雌激素等性激素以及神经递质在其中单独或相互配合、相互影响,最终导致前列腺增生症。 BPH的病理变化主要在移行区或尿道周围区。首先是前列腺尿道黏膜下腺体内发生纤维结节及基质增生,进而出现腺上皮增生,增生组织将前列腺组织向外周挤压,被压迫的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形成前列腺包膜。增大的腺体在后尿道及膀胱颈部隆起,或突入膀胱内,使尿道受压、变窄、伸长,膀胱颈部变小或呈唇状突起,导致排尿受阻,进而引起后尿道以上部位的病变。初期膀胱壁肌肉代偿性增厚,膀胱小梁形成,输尿管膀胱壁段延长僵硬,引起输尿管排空障碍。随着病情发展,残余尿量增加,尿潴留可导致膀胱壁变薄,形成无力性膀胱。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老年人的肺、脾、肾等脏腑虚弱,推动无力,或肝经不畅,瘀血败精阻塞尿道,影响三焦的气化功能所致。 本病病位在膀胱与肾,与肺、脾、肝、三焦紧密相关。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肺、脾、肾虚为本,痰瘀阻结为标,痰瘀常贯穿本病的始终。年老体衰,脏腑气血虚损,肾气亏虚,气化失常;或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与下输膀胱;或年老命门火衰,开阖不利,气化不及,日久瘀血败精阻于尿道;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失常,不能升清降浊,运化水湿,痰湿凝聚,阻于尿道;或外感湿热火毒之邪蕴结不散,湿热秽浊下注膀胱,或平素嗜食肥甘酒酪、辛辣刺激之品,中土不能运化,内生湿热,下注膀胱与精室,膀胱气化失司;或下阴不洁,包皮过长,藏污纳垢,湿热蕴结,瘀阻于精室;或情志失调,喜怒无常,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致膀胱气化失常而发为本病。 【诊断要点】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早期表现为尿频、夜尿增多、排尿迟缓而续断、尿流无力而细、排尿时间变长等储尿期症状。晚期可出现严重的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甚至点滴不通等排尿期症状。膀胱逼尿肌失代偿后可出现残余尿量增加、尿不尽等排尿后症状,有小腹胀满,可触及充盈的膀胱。根据年龄、病史、症状,结合B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PSA)、直肠指诊、尿流率测定即可明确诊断。老年男性患者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应首先考虑本病。直肠指检扪及增大的前列腺即可确诊。若中叶肥大突出膀胱时,指检增大不甚明显,宜做膀胱镜或膀胱X线造影。 本病应与前列腺癌、尿道内口附近膀胱癌相鉴别。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湿热下注,肺热壅盛,尿路瘀阻,肝郁气滞所致者,多属实证;中气下陷,肾阳虚衰,膀胱气化无权者,多属虚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尿意急迫,小便短少色黄,涩滞不畅,苔黄腻,脉弦数者,属实证;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排尿无力,神疲乏力,舌质淡,脉沉细者,属虚证。 (2)分癃闭 初起病“闭”后转为“癃”者,为病势减轻。水蓄膀胱,小便闭塞点滴不出为病急;小便量少,但能点滴而出为病缓。 2.治疗原则 本病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小便不通,故治疗应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根据脏腑证候虚实不同,而通利之法各异,不可一味通利小便。虚证以治本为主,当补益脾肾,扶助气化,气化功能恢复正常则小便自通;实证以治标为主,据证施以清热利湿、清泻肺热、化瘀散结、疏肝理气,邪气得消、气机调畅则小水通畅。 3.证治分类 (1)湿热下注证 症状:平素即有排尿不畅史,近期尿频、尿急、尿灼热症状加重,小腹部或会阴部发胀,口干口苦或口黏,尿量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下焦,下注膀胱而气化不利,故排尿不畅,湿热加重则尿频、尿急、尿灼热加重及尿量少;湿热下注,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小腹部或会阴发胀;湿热阻滞中焦,则口干口苦或口黏;舌质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蕴结之征。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代表方:八正散加减。 常用药: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通利小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利;滑石、甘草清利下焦之热;大黄通便泻火。 小腹胀满,大便秘结甚者,加槟榔、枳实以下气通便;少腹挛急,尿急尿痛者,加木香、乌药以行气活血;少腹、会阴部疼痛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止痛。 (2)肺热壅盛证 症状:患者有慢性肺部疾患,或外感后出现排尿困难,症状急迫,胸腹胀满,兼见咳嗽气喘,胸闷,痰白或黄,口干咽燥,溲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邪热壅肺,灼津成痰,肃降无权,而致咳逆气喘,胸闷,痰白或黄;肺热郁蒸或复感外邪,灼伤阴液,故见溲黄便干,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肺热内盛之征。 治法:清热宣肺,降气利水。 代表方:清肺饮加减。 常用药: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泄肺热;麦冬、芦根、天花粉、地骨皮清肺生津养阴;车前子、茯苓、泽泻、猪苓通利小便。 伴表证加薄荷、桔梗宣肺解表;肺阴不足,加沙参、黄精、石斛养阴生津润肺;肺热甚,喘咳明显者,加麻黄、生石膏、黄芩清肺平喘;大便不通,加大黄、杏仁通腑泄热。 (3)尿路瘀阻证 症状:有病程较长的排尿困难史,小便点滴而下,或时续时断,尿细如线,尿分叉,尿后余沥不尽,小腹及会阴部胀痛或刺痛。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 证候分析:瘀血败精或结石阻塞尿道,水道不利,故见小便点滴而出,时有排尿中断,尿细如线,尿分叉,尿后余沥不尽,且小腹及会阴部胀痛或刺痛;舌质暗或有瘀点、脉涩均为瘀阻气滞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利尿。 代表方:代抵当汤加减。 常用方药:当归尾、红花、穿山甲、桃仁、大黄、芒硝化瘀散结;肉桂、桂枝助膀胱气化;牛膝引药下行达病所。 尿路有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利尿通淋排石;病久气血两虚,加黄芪、丹参、当归补益气血。 (4)中气不足证 症状:小便费力,尿细,排尿时间延长,尿后尿意未尽,伴会阴、肛门或小腹部有坠胀感,全身疲倦,四肢乏力,短气,劳则加重,甚则伴有疝气、脱肛等。舌淡,苔白,脉细。 证候分析:脾虚气弱则全身疲倦,四肢乏力,短气,劳则加重;脾气虚则运化无力,中气虚陷,升清降浊失职,膀胱气化无权,故见小便费力,尿细,排尿时间延长,尿后尿意未尽,会阴、肛门或小腹部有坠胀感,甚则疝气、脱肛;舌淡,苔白,脉细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补中益气,化气行水。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人参、白术益气健脾;柴胡、升麻升阳举陷;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桂枝、肉桂助膀胱气化。 脾胃虚弱,症见腹胀、嗳气,或呕吐、腹泻,加木香、法半夏、砂仁行气降逆;脾虚及肾,加干姜、制附子、山药温补脾肾。 (5)肾阴亏损证 症状:小便频数,夜尿尤甚,尿灼热感,滴沥不畅,经久不愈,腰膝酸软,口干,心烦潮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亏耗,阴虚火旺,热结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频数,夜尿尤甚,尿灼热感,滴沥不畅,经久不愈,腰膝酸软;肾阴亏损,肠道失润,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见大便干结、口干;阴虚则阳失所制,虚火内生,故见心烦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肾阴亏损之象。 治法:滋阴降火,利水通淋。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阴补肾;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水;知母、黄柏清热坚阴。 骨蒸潮热,头晕耳鸣,加龟板、鳖甲以滋阴清热;小便热痛者,加虎杖、白花蛇舌草、连翘以清热解毒;小便滞涩,加肉桂、炮山甲通关利窍。 (6)肾阳虚衰证 症状:小便不利或频数,夜尿频多,量少色清,尿末滴沥不尽,或排尿无力,或遗尿不能自禁,面色白,精神萎靡,会阴部或腰部冷痛,伴有阳痿、遗精、便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 证候分析:膀胱气化无权,故见小便不利或频数,夜尿频多,量少色清,尿末滴沥不尽,排尿无力,或遗尿不能自禁;肾阳虚衰,机体失于温煦,故面色白、精神萎靡,会阴部或腰部冷痛,伴有阳痿、遗精、便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均为肾阳虚衰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桂枝温肾通阳;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肾阴;车前子、泽泻、茯苓通利小便。 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冷痛甚者,加仙灵脾、肉苁蓉、仙茅补火助阳;脾虚失运,纳少倦怠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小便频数,加金樱子、覆盆子固肾涩尿。 (7)肝郁气滞证 症状: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情志抑郁,心烦易怒,胁腹胀或痛,会阴部隐痛不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失疏泄,三焦气化失宣,气滞膀胱,水道不利,故小便不通或通而不畅;肝气不舒,经脉之气不行,故情志抑郁,胁腹胀或痛,会阴部隐痛不舒;肝郁日久,化火扰心,故心烦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均为肝郁气滞之征。 治法:疏肝理气,通利小便。 代表方:沉香散加减。 常用药:沉香、陈皮、川楝子、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王不留行、牛膝活血化瘀;石韦、冬葵子、滑石通利小便。 肝郁化火,口苦咽痛,心烦易怒,舌苔黄者,加栀子、夏枯草、龙胆草清泄肝火;胁腹胀痛甚者,加郁金、香附、木香疏肝理气,解郁散结。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预防感染,戒烟禁酒,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平和心态,适当多饮水,不憋尿。 2.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5α-还原酶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植物制剂等。①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常用量为5mg,每日2次。②α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阿夫唑嗪、坦索罗辛等。③植物制剂:可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样生长因子,从而改善排尿症状,如太得恩、普适泰等。 3.手术治疗 前列腺患者出现严重梗阻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综合治疗】 1.单方验方 ①蟋蟀、蝼蛄(去头、足、翅)、生大黄各10g,焙干研末,分为4份,每4~6小时温水调服。治疗瘀热互结者,有通腑泄热、破瘀散结、通利攻下之效。②蜣螂粉3g,每日1次,有攻坚破瘀功效,使前列腺缩小,尿道梗阻症状解除。 2.针灸治疗 ①体针:第一组取关元、次髎、三焦俞,第二组取中极、中髎、膀胱俞。功用:疏通下焦,调节膀胱。两组穴位交替使用,中等刺激,补泻兼施,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5分钟,10次为1疗程。肺热气滞者,加大椎、肺俞、曲池、合谷,以宣肺泄热、利水开闭;中气不足者,加百合、足三里、脾俞、胃俞、气海,以补中益气、升清降浊;肾阳虚弱者,加命门、肾俞、气海、三阴交,以温补肾阳;肾阴亏损者,加肾俞、三阴交,以养阴培元;湿热下注者,加三阴交、小肠俞、阴陵泉,以清利下焦湿热;肝郁气滞者,加肝俞、章门、期门,以疏肝理气;尿路阻塞者,加志室、太溪,以疏泄水道。②耳针:取膀胱、肾、尿道、三焦、皮质下、神门,中等刺激,每次选2~3穴,留针15~20分钟,每10~15分钟捻针1次。③电针:取双侧维道,沿皮刺,针尖向曲骨透刺,通电15~30分钟。④灸法:多用于虚证、寒证,取神阙、关元、三焦俞、小肠俞、中极、中封、太冲穴,灸10~30分钟。 3.药物外敷 ①独头蒜1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摊纸贴脐部,以通为度。②葱白500g,捣烂,入麝香少许,拌匀,分两包,先置脐上1包,热熨15分钟,再换1包,用冰熨15分钟,交替使用,以通为度。③艾叶60g,石菖蒲30g,炒热,以布包,热熨脐部(神阙),冷则去之。 4.中药灌肠 ①癃闭为主者,用通关法。方药:大黄20g,肉桂30g,黄柏30g,知母30g,车前子30g,水蛭30g,冰片1g。煎取500mL,每次50mL灌肠。②前列腺肿大而硬,不易消散者,用散结消肿法。方药:大黄30g,肉桂30g,三棱30g,莪术30g,皂角刺30g,水蛭30g,冰片1g。煎取500mL,每次50mL灌肠。 【临证备要】 1.急则治标,速予通利 BPH水蓄膀胱,或小便不通,日久排尿困难,残余尿量增多,水毒内蓄,可致肿胀、喘促、心悸、关格等危重变证。因此,必须急则治标。对水蓄膀胱之证,内服药缓不济急,可急用导尿、针灸、少腹及会阴部热敷等法通小便。对膀胱无尿之危症,可用中药灌肠方,高位保留灌肠,使水毒从大便排出。但此乃治标之法,一旦尿出,或水毒症情有所缓解后,应立即针对不同病因,或排石,或祛瘀,或疏肝,或温补脾肾,缓图其本,防止复发。 2.下病上治,欲降先升 BPH的形成与肾、肺、脾相关。尿的生成与排泄,除了肾的气化外,尚依赖肺的通调和脾的转输。急性尿潴留小便滴沥不尽时,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开宣肺气、升提中气之桔梗、杏仁、紫菀、升麻、柴胡等,寓下病上治、提壶揭盖、升清降浊之意。除内服药外,取嚏法、探吐法均是取其旨意。 【预防调护】 晚餐后睡觉前尽量少进水分,减少夜尿次数。平素尽量不要憋尿,有尿意要及时排空膀胱。饮食清淡,戒酒戒烟,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节欲。有急性尿潴留时,要及时导尿。注意控制感染,减少尿道炎、膀胱炎及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会。增强体育锻炼,不宜久坐,减少会阴部充血。慎用阿托品类解痉止痛药物,避免出现急性尿潴留。 【名医验案】 高某,男,68岁。初诊:2015年1月17日。主诉:排尿困难、尿涩痛1月余,加重3天。现病史:患者平素排尿不畅,夜尿3~5次,尿不尽感明显。近1个月来出现排尿困难,点滴而出,尿频色黄,近3天来出现小腹疼痛急迫,排尿困难,尿痛,大便干结,手足心热。外院确诊为前列腺增生症,具体治疗不详。患者惧怕手术,要求中医治疗。B超检查:前列腺Ⅲ度增大,无结节,质韧,中央沟消失。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有力。中医诊断:癃闭,属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西医诊断:前列腺增生。治法:清利湿热,利尿通淋。予八正散加减。 处方:大黄10g,金钱草30g,车前草15g,滑石30g,瞿麦15g,萹蓄15g,淡竹叶6g,白茅根15g,生地黄10g,牛膝15g,茯苓15g,泽泻10g,石韦15g,败酱草15g,甘草6g。7剂。 二诊:服后尿量增多,排尿较前缓解,大便通畅。继服上方15剂,诸症皆除。 按语:中医认为,前列腺增生症病位虽在肾与膀胱,但与脾、肺、肝、三焦有密切关系。肝之疏泄失常,肾之开阖失司,脾失健运,水津不能上升,水源干涸,致三焦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虽为储尿之器,但不能气化则尿难排出。张师认为本病患者属湿热蕴结下焦,久而瘀浊阻滞,耗伐肾之气阴,致小便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治宜通、清、利、下,故用八正散加减治疗,效如桴鼓。方中滑石、车前子、瞿麦、萹蓄等利水通淋,清利湿热,伍以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降火,甘草调和诸药。加入淡竹叶、泽泻、白茅根、茯苓清热利湿,金钱草、石韦通淋,牛膝散瘀活血,引药下行,生地黄通血脉而养阴,败酱草清热解毒,利水通闭。 (张伯礼,王志勇.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学术传薪集·医案集·内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中医老年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