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脑梗死

2025-1-10 14:36| 发布者: 辛巴哒樂| 查看: 139| 评论: 0

摘要: 脑梗死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流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是脑血 ...

脑梗死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流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是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的常见类型之一。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将脑梗死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PACI)、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POCI)和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ACI)四型。临床常用TOAST病因分型,将其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明确型和不明原因型五型。

本病多属于“中风”范畴,与“大厥”“仆击”“薄厥”“偏枯”“风痱”等相关。

 

【病理机制】

依据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的机制,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的脑梗死。脑血栓形成是老年人脑梗死的常见类型,本节主要介绍脑血栓形成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 是本病最常见的原因,因此,脑血栓形成临床上主要指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导致管腔狭窄,斑块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他有形成分及纤维黏附于受损的粗糙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黏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闭塞好发的血管依次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2.动脉炎 结缔组织病、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等均可导致动脉炎症,使管腔狭窄或闭塞,但多见于中青年,老年人较少见。

3.其他少见原因 包括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遗传性高凝状态、抗磷脂抗体、脑淀粉样血管病等。

 

【病因病机】

本病与内伤积损、饮食不节、情志过极和劳欲过度等有关。老年人素体阴血亏虚,或肝肾不足,或久病损伤五脏气阴,复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气血上冲于脑,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外,神窍闭阻,发为本病,出现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密切相关。其病理因素不外乎风(肝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痰热)、瘀(血瘀),常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而为病。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发病之本,风、火、痰、瘀为发病之标。

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为主,由于病位浅深、病邪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中经络者,正气虚而不甚,邪虽盛而病位浅,病情轻,病机重点是气血亏虚,肝阳、痰浊、瘀血痹阻脑络;中脏腑者,邪气炽盛,正气虚衰,病位较深,病情危重,病机重点为肝火、痰浊、瘀血等蒙蔽清窍。因邪正虚实的不同,中脏腑又有闭证、脱证之分,以及由闭转脱的演变。因于痰火瘀热者,为阳闭;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若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阴虚及阳,阴竭阳亡,阴阳离绝,则出现脱证,危及生命。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之证,以气虚、肝肾阴虚为主,而痰瘀互阻往往贯穿中风病的始终。因正气未复,风痰瘀热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仍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言语不利等后遗症,恢复较慢。亦可出现各种变证,如痰瘀内阻、气机郁滞可继发郁证;如痰瘀阻滞脑脉,神机失用,则逐渐发展为痴呆;如风痰瘀血流窜经络,风阳内动,可发为痫证。若调摄不当,阴血亏虚,阴不敛阳,可致复中。

 

【诊断要点】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前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血脂异常等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多于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24h以上。一般意识清楚,当发生基底动脉血栓或大面积梗死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若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体征和症状,可在发病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加重达高峰。

首先,发病后应尽快行神经影像学检查,CT对排除脑出血至关重要,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其次,血管造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腰穿等有助于本病诊断。

结合脑CTMRI检查有助于与脑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相鉴别。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中经络者,病位浅,病情轻,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不伴意识障碍;中脏腑者,病位深,病情重,伴有意识障碍,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迷蒙而伴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特征。

(2)辨闭证与脱证 实邪内闭清窍,多属闭证,症见神昏、牙关紧闭、肢体强痉。根据有无热象,又分阳闭和阴闭。阳闭为痰热闭郁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二者可相互转化。五脏阳气欲脱,多属脱证,症见昏聩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痪、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乃中风危候。

(3)辨病势顺逆 临床应注意观察患者神志与瞳神变化,以判断病情的顺逆。若起病时神清,而逐渐出现神识昏蒙者,则病势为逆;若发病即神昏,治疗后意识逐渐转清,则病势为顺;若见神昏,而正气未衰,瞳神正常,呼吸均匀,脉象实而有力,则或有转机之势;若昏聩不知,瞳神异常,出现呃逆、呕血、抽搐、高热等变证,则病势衰微,难以救治。

2.治疗原则 脑梗死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急性期虽有本虚,但标实更为突出,应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中经络者,宜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中脏腑者,宜醒神开窍;闭证宜清热开窍或化痰开窍;脱证宜益气回阳,扶正固脱;内闭外脱者,宜醒神开窍、扶正固本兼施。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除,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常用育阴息风、益气活血等治法。

3.证治分类

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症状:突然偏身麻木,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甚则半身不遂,头晕目眩。舌质黯,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内生之风痰相兼,风邪善行,挟痰流窜经络,脑脉瘀阻,故见突然偏身麻木,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半身不遂;风痰扰动清阳,故头晕目眩;舌质黯,苔白腻,脉弦滑,均为肝风夹痰瘀之象。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息风;茯苓、白术健脾渗湿;陈皮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甘草调合诸药。

风痰较甚者,酌加地龙、全蝎、胆南星、天竺黄祛风化痰;头晕头痛甚者,加钩藤、菊花、夏枯草清热息风;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舌苔黄,兼有热象者,加黄芩、山栀清热泻火;便秘者,加生大黄清热泻下通腑。

(2)风火上扰证

症状: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歪斜,舌强言謇,伴眩晕,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脉弦或弦数。

证候分析:肝阳暴亢,风阳上扰,血随气逆,血瘀脑脉,故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歪斜,舌强言謇;风阳上扰,故眩晕,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肝经郁热,则口苦咽干;肝火扰心,则心烦易怒,便秘尿黄;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脉弦或弦数,均为肝经实火之象。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清肝泻火;口干,五心烦热,舌绛苔燥者,加生地黄、麦冬滋阴清热;心烦不寐者,加莲子心、炒酸枣仁宁心安神;舌苔黄腻者,加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便干便秘者,加生大黄泻下通腑。

中脏腑

闭证

(1)痰热腑实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痛目眩,腹胀,便干便秘,咯痰或痰多。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滑而大。

证候分析:此属阳闭。肝风夹痰热上扰清窍,闭阻脑脉,则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偏身麻木,头痛目眩;痰湿停留中焦,阻滞脾胃运化,故腹胀,痰多;痰热留滞肠道,腑气不通,则便干便秘;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滑而大为痰热之象。

治法:化痰通腑,清热泻火。

代表方:星蒌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全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口干口苦,热象明显者,加黄芩、山栀清热泻火;阴虚津亏者,加生地黄、麦冬、玄参养阴生津;痰多者,加天竺黄、浙贝母化痰;腹胀明显者,加枳实、厚朴理气消积;舌黯脉涩者,可酌加丹参、赤芍活血通络。

(2)痰火闭窍证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或见抽搐,喉中痰鸣,面赤身热,躁扰不宁,气粗口臭,二便不通。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厚干,脉滑数有力。

证候分析:此属阳闭。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血上逆,闭阻清窍而发病。风火相煽,痰火闭窍,故见神昏,牙关紧闭,两手固握,肢体强痉,或见抽搐,喉中痰鸣;痰火扰心,则躁扰不宁;痰火内结,腑气不通,则便闭,气粗口臭,面赤身热;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厚干,脉滑数有力均为痰火内盛之征。

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代表方:羚羊角汤合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为主药,合菊花、夏枯草、蝉衣以清肝息风;石决明、龟板、白芍滋阴潜阳;生地、丹皮清热凉血;白芍敛阴柔肝;柴胡、薄荷疏肝解郁。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有辛凉开窍醒脑之效。痰热盛者,加鲜竹沥汁、胆南星、全瓜蒌清热豁痰;火盛者,加黄芩、山栀子、石膏清热泻火;烦扰不宁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珍珠母宁心安神;大便秘结,脘腹胀满,口臭,日晡潮热者,合大承气汤通腑泻热;抽搐者,加全蝎、蜈蚣、僵蚕息风止痉。

(3)痰浊蒙窍证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握拳,痰涎壅盛,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兼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证候分析:此属阴闭。素体阳虚,痰浊内蕴,复因调摄不当,引动痰浊,上蒙清窍,气血逆乱,神机受损,故见神昏,口噤握拳,痰涎壅盛,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阳虚于内,故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或缓为阳气不足、痰湿内盛之象。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常用药:制南星、制半夏、橘红、茯苓、竹茹燥湿化痰;枳实行气消痰;石菖蒲化痰开窍;人参、甘草益气健脾;苏合香丸鼻饲以芳香开窍。

舌暗有瘀斑,脉涩者,加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四肢不温,寒象明显者,加制附子、桂枝温阳通脉。

脱证

症状:突然昏倒,或由闭转脱,逐渐昏迷,目合口开,肢体瘫软,手撒肢厥,汗出如珠,二便自遗,鼻息微弱,瞳神散大。舌萎短缩,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此属中风危候,乃正不胜邪,元气败脱,阴阳离绝而致。元气败脱,元神散乱则神昏;五脏精气虚脱,四肢百骸无真气充养而失用,故见目合口开,肢体瘫软,手撒肢厥,汗出如珠,二便自遗,鼻息微弱,瞳神散大,舌萎短缩诸症;阳气大虚,脉道鼓动无力,则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附子益气回阳固脱。

汗出不止者,加山茱萸、黄芪、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收涩止汗;兼瘀者,加丹参、赤芍活血化瘀。脱证出现后宜分清阳脱、阴竭,或阴阳俱脱。阳脱以参附汤加减回阳就逆,阴竭以地黄饮子加减固阴救脱,阴阳俱脱则以参附汤合生脉饮加减扶助正气,回阳固脱。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分类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所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旨在参考交流,如有转载引用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客服|关于我们|移动客户端 | 手机版|电子书籍下载|中医启疾光网 (鄂ICP备20008850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zyqjg.com

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