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脾肾阳虚证 症状:形寒肢冷,面色白,肢体浮肿,步履艰难,腰膝酸软,腹中冷痛,久泻久痢,五更泄泻,下利清谷,小便不利或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气不布津,故肢体肿胀;阳气不荣腹部经脉,则腹中冷痛;不荣下肢,则步履艰难;阳虚则寒,故形寒肢冷,面色白;脾肾阳虚则腰膝酸软,五更泄泻,小便不利或频数;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虚、寒湿内生之象。 治法:温补脾肾。 代表方:右归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肉桂、鹿角胶温补肾阳,填精补髓;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滋阴益肾,阴中求阳;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当归养血和血;鹿角胶补养精血。 浮肿明显者,合用真武汤;喘促明显者,合用参蛤散;腹泻明显者,合用四神丸。 (4)气虚血瘀证 症状:肌肤甲错,毛发不荣,面色淡白,身倦无力,少气懒言,面色淡白或晦滞,胸胁部痛处固定,疼痛如刺或拒按。舌淡暗或见瘀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脏腑气机衰减,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肌肤毛发失养,故肌肤甲错,毛发不荣;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之征;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为瘀血内阻;血行缓慢,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舌暗淡有瘀斑,脉沉涩,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益气活血。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当归尾活血养血,化瘀而不伤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肌肉萎缩明显者,合用十全大补汤。 【西医治疗】 1.营养治疗 补充热量和优质蛋白质,分为肠内和肠外营养。如有微量营养素缺乏,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补充。 2.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常需输注人血浆白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但有钠潴留的副作用,不推荐常规应用。在电解质方面,应重点关注钠、钾、钙等常量元素的平衡。 3.促进食欲及消化代谢 对于食欲严重减退者,可短期应用泼尼松、甲羟孕酮等激素改善食欲。对于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临床上常给予各类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多酶片等,但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复。 4.并发症和原发病的治疗 对于基础疾病多且病情严重的老年人,应当积极治疗,但是多病与重病兼严重营养不良,又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综合治疗】 1.食疗调养 本病患者饮食要软、烂、细,以利消化吸收;多补充富含优质蛋白质、锌、铁和维生素的食物;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忌挑食、偏食;忌煎、炸、熏、烤和辛辣、肥腻、过咸、过甜的食物;戒烟酒、浓茶。 2.单验方 ①西洋参l0g,以水300m1,浸泡2小时后温服,不拘时,最后将渣全部食用。或用洋参片先舌下含,随后嚼食。治气阴两虚证。②紫河车粉30g,装胶囊,每粒0.5g,每次6粒,每日4次。治肾虚证。③乌龟粉:取乌龟洗净,去肠杂,放在低温的铁板上烘烤,待壳、肉呈焦黄时研粉。每次3~5g,每日3次。治阴虚证。④海枣方:海参(干品)50g,大枣10枚,猪骨200g,加水炖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4天。治疗脾肾阳虚证。 3.针灸治疗 ①左常波脾胃升降方:按顺序针刺左太白、曲池、太溪、阳陵泉、大陵,右足三里、太渊、委中、太冲、阳池。本方取五输穴之土穴为主,按五行相生、阴阳互生以及气机左升右降顺序针刺,具有调补后天之力,特别适用于年高体弱或久病亏虚者。②选用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等穴位,用补法针刺或艾灸(阴虚慎灸),能扶助正气,促进气血阴阳恢复,每次2~3穴,交替进行,亦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之不同,辨证取穴。气虚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血虚取心俞、巨厥、神门、三阴交。阳虚取百会、大椎、肾俞、关元。阴虚取肺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预防调护】 消除和避免病因是预防营养不良的根本措施。注意冷暖,避风寒,适寒温,尽量减少伤风感冒。饮食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不伤脾胃为原则。吸烟嗜酒有损正气,应该戒除。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做到动静结合,劳逸适度。病情轻者,可适当安排工作和学习。过分的情志刺激易使气阴伤耗,是促使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而保持情绪稳定,舒畅乐观,则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临证备要】 1.注意调理五脏 由于气血同源,阳阳互根,五脏相关,在病理情况下往往互相影响,由一虚而渐至多虚,由一脏而累及他脏,使证候趋于复杂,临证必须有机联系,方能灵活应用。如气阴耗伤,肺肾气虚,心脾(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阴阳两虚等。 2.充分重视食补 本病的病程一般比较长,护理与食疗对促进营养不良的好转乃至痊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应高度重视饮食的补益作用,进食富于营养而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保证气血的化生。阳虚者忌食寒凉,宜温补类食物;阴虚者忌食燥热,宜淡薄滋润类食物。 【名医验案】 贾某,女,81岁,2013年12月因“面色少华、体倦乏力2年余,加重2个月”就诊。患者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少华、体倦乏力,经检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予输血、补充铁剂、造血原料等对症支持治疗,症状有所缓解,此后服用铁剂维持治疗,胃肠道反应大,效果不显,病情时轻时重。2个月前因劳累病情加重,就诊时症见:神志清,精神可,面色少华,口唇色淡,体倦乏力,时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无明显胸闷憋气,腰膝酸软,胃脘部疼痛,纳呆食少,夜寐欠安,小便调,大便溏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既往冠心病、慢性胃炎史2年。血常规:WBC7.98×109/L,RBC1.85×1012/L,Hb46g/L,MCV63.8fL,PLT364×109/L。中医诊断为缺铁性贫血,证属心脾两虚,治法以健脾和胃、益气养心为主。方选归脾汤合生脉散加减。 处方: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砂仁10g,鸡内金15g,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白术20g,黄芪30g,当归15g。并紧急输悬浮红细胞2U,迅速改善贫血状态。配合本院制剂补铁丸(中成药,可用其他铁剂替代),口服,早晚各1丸。嘱患者注意调节情志,勿劳累,注意饮食摄取营养物质。 复诊:2周后自觉乏力减轻,心悸较前好转,纳食好,寐安,大便成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继续以健脾和胃为主,并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丹参10g,以防补血留瘀,并继续服用补铁丸,用法用量同前。 2个月后复诊:患者服上方后,自觉乏力较前明显好转,腰膝酸软改善,纳可,寐安,舌淡红、脉细。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补肾生血的药物阿胶10g,菟丝子20g,枸杞子15g,并继续服用补铁丸,用法用量同前。 1个月后再诊:患者感觉良好,面色较前红润。继续服药3个月后,复查血常规:WBC6.45×109/L,RBC3.94×1012/L,Hb120g/L,MCV90.6fL,PLT236×109/L,未诉其他不适。 按语:老年人脏腑功能虚弱,再加上患有慢性胃炎,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而且不能耐受铁剂。初期治疗以健脾和胃为主,旨在改善脾胃运化吸收功能,促进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同时有助于补铁丸治疗,避免其消化道反应。患者有冠心病史,因心血不足、血不养心而出现心悸等症状,生脉散益气养心,改善症状。老年人肾气虚弱,肾精自亏,精血互生,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载:“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治疗后期患者脾胃功能恢复后,适当加入补肾生血的药物,疗效甚佳。 [刘富春.史哲新治疗缺铁性贫血验案1则.湖南中医杂志,2015,8(8):99-100] (《中医老年病学》) |